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中,小宇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情绪的表达与调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孩子适应社会、融入集体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前期对小宇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比如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采取温和而坚定的引导等,都是比较恰当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宇发脾气的频次减少了很多,应该相信,教师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可能是减少自身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努力寻求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目前,教师感到困惑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教育公平问题,二是如何进一步帮助小宇。
  首先,教师需要认识到,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在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身上花费相对较多的精力,正是符合公正这一伦理原则的,即所谓“平等的应当平等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对待”。小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特殊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好好研究并加以解决。不仅如此,教师在处理公平问题时还需要有所超越,体现对有特殊需要孩子的仁爱之心。更进一步说,如果教师能在班里营造关爱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小宇的成长,也有利于其他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其次,目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与家庭深入合作。小宇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家长溺爱小宇,对小宇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但实质上是小宇的内心需求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和接纳。从案例的描述来看,家長总是简单化地对待小宇提出的要求,要么无条件地满足他,要么打他一顿来遏制,没有去倾听他的心声、理解他的感受。内心需求得不到理解和满足,就会产生不良情绪,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更何况是孩子。当小宇提出要求时,无论合理与否,家长都需要认真对待,倾听他的想法,让他有机会表达;当他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时,家长要告诉他原因。经常这样做,小宇就能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即使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至于会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而且,小宇也会在被倾听、被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倾听和理解。因此,教师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小宇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一起分析小宇的内心需求,给家长更多回应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家长改善亲子关系。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小宇在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因势利导,达到既教育小宇又教育其他孩子的目的。建议教师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1.及时肯定小宇好的表现
  由于长期接受的是来自成人、同伴的负面评价,小宇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难以建立自信。教师要尽可能发掘小宇身上的闪光点,在私下或公开的场合对其进行表扬,甚至可以适当放大他的优点,给予正向强化。这能提升小宇在班级同伴群体中的地位,让小宇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建立自信。慢慢地,小宇就会发现,不需要借助发脾气来吸引教师的注意了。
  2.引导班里其他孩子接纳小宇
  小宇出现非常激烈的情绪反应,可能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不被班里的同伴接纳,在交往过程中遭受了挫折。建议教师以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为孩子们树立榜样,首先自己要接纳小宇、理解小宇,进而引导班里其他孩子也能接纳和理解小宇。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班里的孩子去关心和帮助小宇。小宇情绪不好时,可以鼓励和引导其他孩子去安抚或安慰他,有时同伴的安抚或安慰更有效,而其他孩子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同情与关心。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3.引导小宇学习自我表达的方法和交往的策略
  小宇需要通过发脾气、大哭大闹来表达自我和达到目的,是因为他缺少恰当的表达自我的方法,缺少交往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教给他一些方法。比如,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戏时可以怎么说,如果同伴不同意他加入游戏时可以怎么办,等等。
  上述三方面的策略需要相互配合、长时间坚持执行才可能发挥作用。幼儿教育本质上是爱的教育,是育“人”,具体方法背后需要教师专业伦理的支撑。相信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终将迎来小宇的转变。
  (浙江杭州市东城幼儿园 沈俏依)
其他文献
教师的观察、记录以及指导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间接或直接的教育手段。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幼儿的日常活动,记录则是要记录有关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情况,如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同伴关系等,从而了解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何时何处需要帮助。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判断自己当前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宜,从而改进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的发展。  指导是指教师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在幼儿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距今已整整10年。在震后灾区重建中,我和苏州的部分幼儿园教师有幸成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流动幼儿园”项目的志愿者。那是一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珍藏的记忆,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真正懂得志愿者不只是一个称号,不只是属于一个时代,它是一种精神!  一、“流动幼儿园”项目结束后的西部助学  2008年9月4日,为期3个月的“流动幼儿园”项目结束,我们离开灾区回到
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
案例“爱玩‘着火’游戏的昂昂”记录了中班上学期娃娃家游戏的一个片段,让我们真实、完整地感受到了昂昂及其“家人”的游戏过程。我非常赞赏这位教师能静心、持久地跟踪观察游戏中发生的故事,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三次“着火”事件,对幼儿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客观、细致的记录,并围绕幼儿的游戏意愿是否得到了满足展开分析。这说明这位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游戏的真实意义,也有较强的记录分析能力。这的确是一份难得的、具有研究价值
绘本是由美轮美奂的图画和简洁生动的语言紧密结合而成的,与普通读物相比,它能让幼儿产生更多的阅读乐趣,在启迪幼儿情感、想象力、审美感等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核心经验的发展。绘本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按题材划分的故事类绘本是幼儿园运用最多的一类。教师在运用故事类绘本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常常会组织成一个单纯的阅读活动。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故事绘本,往往会有多种教育价值。教师如能巧妙处理素
原方案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活动中教师利用课件让幼儿观察画面找相同,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但细酌活动设计,我觉得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幼儿翻阅图书时教师的提问太笼统,没有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深入观察。不能为下一环节看课件找相同提供认知方面的经验。建议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阅读小图书,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和充分地表达。如:小正的雨伞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颜色?小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
设计意图:  在大班初期,当物品的数量增多或呈无规则排列时,幼儿就可能会出现漏数、跳数、重复数等现象。因此,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快速地运用默数、目测、接着数、按群数数等方法,是大班幼儿需要学习的数学核心经验之一。为此,我们利用幼儿园现成的建构类玩具“磁力棒”设计了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根据图纸有目的地取材料并在磁性板上搭建房子来帮助幼儿获得上述数学核心经验。本活动使用磁性材料,便于幼儿拼接
案例中,孩子们完成分组后,就几乎是各做各的,互不关心工作进展,也鲜少有交流,這使教师对最初引导孩子分组的想法产生了疑惑。教研中,各位教师对分组活动有不同的意见,而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决定是否需要分组的依据就是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应是伴随始终的。教师要带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根据日常对幼儿各方面行为表现、能力、水平的了解,思考幼儿的哪些经验需要得到梳理、提升,哪些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教师,无论是观察、记录还是指导,始终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权益。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下情境中活生生的、发展中的、具有情感的幼儿,当他们向教师寻求帮助时,他们理应得到及时的回應。教师要做一个有人情味的研究者。  我认为,判断游戏过程中是否应该介入的原则是: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的某些行为存在安全隐患时,当幼儿在冲突中出现过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