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观察 灵活分组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中,孩子们完成分组后,就几乎是各做各的,互不关心工作进展,也鲜少有交流,這使教师对最初引导孩子分组的想法产生了疑惑。教研中,各位教师对分组活动有不同的意见,而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决定是否需要分组的依据就是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应是伴随始终的。教师要带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根据日常对幼儿各方面行为表现、能力、水平的了解,思考幼儿的哪些经验需要得到梳理、提升,哪些经验应该予以个别回应,哪些活动可以分组进行,哪些情况下需要集体讨论和交流,这样,观察—分析—调整,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比如,当观察到孩子们都对给小狗安家的活动很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及时组织集体讨论,这样的活动就适合以“合”的方式开展。在引导孩子们初步制定给小狗安家的活动计划后,教师可以根据计划,采用“每日任务发布”的方式来组织孩子们完成工作。第一天早上可以由教师来发布任务,下午,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当天的活动情况想一想“明天的任务是什么”,继而引导孩子们自主进行“每日任务发布”,共同总结前面的工作,思考下一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天的任务发布时刻其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回顾、讨论的时刻,而确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组活动的契机就出现了。每次的分组都不是固定的,孩子们可以根据当天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参与的小组、合作的伙伴。而教师要做的是继续观察,这些观察将成为活动进一步推进的依据。
   倾听和理解孩子的表达也是教师观察孩子的一种方式。在每一次活动后,教师都要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不只是让孩子象征性地讲一讲,也不是只让个别孩子作为代表说一说。除了让孩子用口头语言表述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绘画、符号等形式来表征。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倾听孩子的表达,理解孩子的表征,我们再来考虑如何进一步支持孩子的探究和学习。相信这样有探索、有交流、有分工、有合作的活动,才能引发孩子的持续关注和自主学习。
  (江苏无锡市蔡墅巷幼儿园 惠 纯)
其他文献
我们发现许多托班孩子存在挑食、偏食的现象,他们不容易接受不熟悉的食物,尤其是对一些颜色、形状、气味特殊的食物较为抵触。这给我们日常的保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一天,我从绘本《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中得到了启发。绘本主人公罗拉是个十分挑食的小女孩,她声称:“不吃豌豆、胡萝卜、土豆、洋菇、意大利面、鸡蛋、香肠,也不吃花椰菜、高丽菜、红豆、香蕉、柳丁、苹果、米饭、乳酪、炸鱼块。还有,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她的哥
公民科学素养是一个民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科技素质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的行动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园在2010年建园时就提出了“以科学教育为切入点,以体验活动为抓手,构建‘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的办园思路。通过6年的持续研究和实践,我们积累了科学教育与社会、艺术、语言、健康等领域有机整合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以“我乐
教师的观察、记录以及指导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间接或直接的教育手段。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幼儿的日常活动,记录则是要记录有关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情况,如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同伴关系等,从而了解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何时何处需要帮助。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判断自己当前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宜,从而改进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的发展。  指导是指教师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在幼儿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距今已整整10年。在震后灾区重建中,我和苏州的部分幼儿园教师有幸成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流动幼儿园”项目的志愿者。那是一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珍藏的记忆,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真正懂得志愿者不只是一个称号,不只是属于一个时代,它是一种精神!  一、“流动幼儿园”项目结束后的西部助学  2008年9月4日,为期3个月的“流动幼儿园”项目结束,我们离开灾区回到
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
案例“爱玩‘着火’游戏的昂昂”记录了中班上学期娃娃家游戏的一个片段,让我们真实、完整地感受到了昂昂及其“家人”的游戏过程。我非常赞赏这位教师能静心、持久地跟踪观察游戏中发生的故事,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三次“着火”事件,对幼儿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客观、细致的记录,并围绕幼儿的游戏意愿是否得到了满足展开分析。这说明这位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游戏的真实意义,也有较强的记录分析能力。这的确是一份难得的、具有研究价值
绘本是由美轮美奂的图画和简洁生动的语言紧密结合而成的,与普通读物相比,它能让幼儿产生更多的阅读乐趣,在启迪幼儿情感、想象力、审美感等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核心经验的发展。绘本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按题材划分的故事类绘本是幼儿园运用最多的一类。教师在运用故事类绘本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常常会组织成一个单纯的阅读活动。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故事绘本,往往会有多种教育价值。教师如能巧妙处理素
原方案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活动中教师利用课件让幼儿观察画面找相同,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但细酌活动设计,我觉得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幼儿翻阅图书时教师的提问太笼统,没有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深入观察。不能为下一环节看课件找相同提供认知方面的经验。建议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阅读小图书,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和充分地表达。如:小正的雨伞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颜色?小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
设计意图:  在大班初期,当物品的数量增多或呈无规则排列时,幼儿就可能会出现漏数、跳数、重复数等现象。因此,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快速地运用默数、目测、接着数、按群数数等方法,是大班幼儿需要学习的数学核心经验之一。为此,我们利用幼儿园现成的建构类玩具“磁力棒”设计了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根据图纸有目的地取材料并在磁性板上搭建房子来帮助幼儿获得上述数学核心经验。本活动使用磁性材料,便于幼儿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