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孙亚青时,她正绘声绘色地给几名外国游客介绍扇子文化:
“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总的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平扇,包括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是不能折叠的;二是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是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如《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扬仁风’的传说,和泰戈尔赠扇题诗等都反映了扇文化的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还积累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此外,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扇舞之说。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可以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中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还有一种扇俗。端午节亲友间有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扇子既可作为定亲信物,也可作为友谊的纽带。从唐朝时,扇子就作为礼品赠送邻国,相互遣大使进行扇文化交流,直至今天人们还把扇子作为馈赠礼品。
现代的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价值大大提升,成为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宠物。中国各地因地制宜制造不同材料类形的扇子,形成各地独特风格。比较著名的有川扇、苏扇、岳洲扇、奥扇、金陵扇等多种,而以杭扇最负盛名……”
这个一口吴侬软语的杭州话音调,身材文弱娇小,又对扇文化了如指掌的,正是百年老店“王星记”扇子的掌门人孙亚青。
逢缘扇子
“那个时候,我才17岁。正要从杭州市第二中学毕业。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还不晓得自己以后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孙亚青回忆说。
“‘王星记’扇厂那时就坐落在杭州市繁华的解放路上,距离我家和第二中学近在咫尺,小伙伴们的游戏之地也总是选择在厂里的车间,因此经常有机会观看到女工巧手制扇的场景。渐渐地我也爱上了做扇子的行当。”
当时的王星记扇厂是开放式的,不仅允许人们进入参观,还将一些简单的活儿交给附近家庭困难的人加工。孙亚青家中经济并不拮据,不过,作为大姐的她还是从“王星记”领了一些外加工的活儿回家,带着两个妹妹一块做起了“工作”。
在中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暑假,孙亚青用劳动换来了20元的收入。新学期开始了,孙亚青不但自己交了学杂费,还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她很高兴。
而更让孙亚青高兴的是,每当她去“王星记”交货时,那里的老师傅总会惊讶地赞叹道:“这样小的孩子,生活做得真当不简单!”
其实,那时的加工活儿工艺并不复杂,比如为铁皮扇折面,或者替舞蹈扇粘贴红绸,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这些,孙亚青都具备,她暗暗下决心要真正成为“王星记”的一员,坐在车间里,做着自己喜欢的扇子。
续缘扇子
1976年春天的时候,命运垂青到了孙亚青的身上。18岁的孙亚青如愿以偿地穿上了“王星记”的工作服。
进入“王星记”后,领导安排孙亚青在白纸车间当工人。“王星记”扇子品种繁多,有代表性的是黑纸扇、白纸扇、檀香扇和绢扇。我们最常见的白纸扇就是由白纸车间的工人生产的,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书画家在这白色的扇面上挥毫泼墨,为小小的扇子增色添辉,成为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大雅之物。孙亚青在这里亲手制作白纸扇,耳边伴着《咱们工人有力量》雄壮有力的旋律,拉开了自己人生舞台的正式序幕。
白纸车间的工人师傅们称孙亚青为“姑娘儿”,他们希望她干一些轻活儿。谁知“姑娘儿”天生一个干活的好手,偏偏抢着最累的事情做。“姑娘儿”还虚心好学,特别爱钻研,制扇技术一天一个样。那时,“王星记”扇子共有15个大类,孙亚青很快就学会了4大类、各个品种的主要制作工序,比如白纸扇穿面、铁皮扇折面、舞蹈扇拓绸,还有檀香扇拉花等。
杭州是中国生产折扇的名邑,自古以来便有“杭州雅扇”之美誉。人们在观赏西湖美景的同时,大都希望拥有一把“王星记”扇子以作纪念。来杭的中外宾朋,也都有参观“王星记”的雅兴。每当中外贵宾光临,厂里必定安排工人现场表演制作工艺。1979年,西哈努克来杭州访问时,便参观了“王星记”扇厂。当时,技术高超的孙亚青奉命为亲王露了一手。
“这么多年来,到底为多少来宾作过表演,我根本记不清了。”孙亚青说。
孙亚青这个“姑娘儿”进步得快,因为她把握了业余的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孙亚青自费走进长征业余学校,刻苦钻研工笔绘画。这时,厂里又派孙亚青带上一批青年工人前往苏州檀香扇厂学习交流,孙亚青一行成为“王星记”的佼佼者,在制作杭州檀香扇中成绩喜人。1992年,孙亚青被提拔,担任白纸车间主任,次年她又兼任书画车间主任。身负重任的孙亚青继续为自己加压,依旧为自己充电,1997年,她进入浙江大学学习管理知识,进一步夯实了人生舞台的基座。
事实上孙亚青不仅会率领工人做扇子,她的目光还时常关注着市场的动态。经过两年管理工作的实践,孙亚青提出产、供、销一条龙承包的思路,厂里同意了她的计划。涉足市场仅10个月,已经连续亏损好几年的“王星记”就有了赢利。不久后,已是王星记扇厂党支部书记的孙亚青要求前去“王星记”湖滨门市部当经理。她迅速扩大原有的零售、批发市场,并且新辟外贸业务,创造性地以门市部名义参加全国相关展会,充分了解市场行情。
“第一笔外贸生意来自韩国,当时我们一次签下了2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当年,湖滨门市部就上缴厂里55万元利润,第二年为60万元,第三年达到68万元,一年又一年书写新纪录。为从计划经济时代后期开始在扇子市场上沉寂数年的‘王星记’走出了低谷。”孙亚青告诉记者。
1999年初,孙亚青挑起了“王星记”扇厂常务副厂长的重担,为了企业发展,她大胆地改革了多项传统经营手段。在降低成本、减少开支、拓展市场的思路指导下,这一年销售额前所未有地超过了700万元。
与扇子的不解缘
然而,随着空调的逐渐普及,扇子命运遇到了挑战,尤其是传统工艺品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弱势明显。2002年,在企业负债180多万,百年老字号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孙亚青却并不气馁,她带领“王星记”开始了全面的改制工作。
孙亚青多管齐下,下了多帖改变体制和机制的猛药:按件计算,多劳多得,走中高端路线,实现与其他扇厂的差异化。改制当年,公司就略有盈余,次年利税达90余万元。
“我认为主要要抓质量、定位两个环节。我们现在的销售结构,是出口占30%,实用品占20%,收藏品和礼品占到50%。一味做生活实用品只有量没有利,一味做收藏品,风险太大。”孙亚青说。
孙亚青还捕捉到了杭州打造女装之都带来的艺术气息和相关商机,及时地设计并推出了与女装相映成趣的时装扇,市场立即给予积极的回应,订单纷至沓来。孙亚青同时感受到现代男士双手的寂寞,特地制作了古色古香的红木扇、乌木扇和紫檀扇,为杭州男人增添了儒雅之气。
随着“王星记”改制过程的全面完成。孙亚青也从一位迷恋制扇的青葱女孩锤炼成了一名响当当的企业家。
孙亚青说,自己是为扇子而生的人,“王星记”是她生命的寄托。在今年的“西博会”,她将再次为老字号高举大旗。
在新建的加工厂里,打上了“王星记”烙印的各种扇子正在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地。从“王星记”的扇子上,人们惊喜地发现,扇子原来还可以那么……那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