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备课要充分,力争做到全方位思考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精心备好课,尤其是备教材和考纲。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等,未能了然于胸的话,不要贸然上课,因为学生对接受知识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如果课后去修正,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底子和思维特点。再次,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做到知识目标和能力培养并重。再者,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究竟哪种教法更通俗易懂,更易于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要点,还有,精心准备生活中常见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诱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现象,尝试用学到的相关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手拉手式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往往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而对物理过程、操作技能和思考方法则关注得较少或落实不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一要点,我作了以下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我利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对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为优秀生,B类为中层生,C类为待进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每一小组分别有A、B、C类学生各一个,而且最好是A类学生挨着B类学生坐,B类学生挨着C类学生坐,每一小组间的A类学生是前后就坐的。并指定A类学生负责辅导B类学生,而B类学生负责辅导C类学生。
  为什么不让A类学生同时去辅导B、C类学生呢?原因有二,其一是为减轻A类学生的负担,其二是A类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强,去辅导C类学生时,可能C类学生也不一定会明白,同时,又节省A类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小组内的一对一辅导和各小组A类学生的交流,把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掉,剩下的疑难杂症由小组长收集好,转交给课代表,并由课代表在下节课上课前2小时,交到课任老师的桌面上,再由课任老师统计、汇总,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决定是否利用几分钟评讲、辅导、巩固。
  或许这样看来,似乎很麻烦,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因材施教、互助共进”的教学模式吧。
  三、渗透STS教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科技的点滴进步、社会的持续发展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来展开,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并把它和现实紧密联系,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从而增加社会生活常识增强科学技术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当做到: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应用如现代信息技术、超导体、纳米技术、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生活、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的联系,如将光学理论知识和眼镜、放大镜、观后镜、潜望镜等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气候现象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简单安装维修照明电路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保护、噪声污染与控制、能源危机与开发等。
  此外,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知识点和生活常识有机结合在习题设计上,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和设计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知识后,解释短跑冲线时,身体继续向前跑一段距离的现象;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太阳灶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面镜的道理;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清澈的水变“浅”的原因;学习力的三要素后,解释推门时离门轴不同距离能省力的道理;学习压强后,解释光脚跑步,脚板很痛的道理;学习家庭电路后,解释电路出现用验电笔试零、火线一样亮的现象等等。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了,解题能力增强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热情也来了,逐渐形成了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的时候,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既生动又形象,又能使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因此,千万不要因实验器材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学生分组实验也是按照手拉手学习小组去分组,这样就可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带头人,引领另两位学生参与其中紧跟步伐,加上同学间一对一的辅导,和老师的适时鼓励、提点、训练、检验,达到全面逐步提升的效果。
  五、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切勿滥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错的,在漫漫的教学道路上,我们青年教师应不懈地探索、创新和积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让我们乘着教改的春风,扬鞭策马,路上阳光正好!
其他文献
很多老师都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有威严,让学生怕自己,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才能让孩子服服帖帖听自己的话,才不会给自己捣乱,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我们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的工作是教育人,所面对的也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情感、不同脾气性格的人,而不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木偶,这也就要求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用不同方式去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说:“真正
期刊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明确提出。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有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而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形式如:剪贴、折纸、编织、制作等等。它能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并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如何在活动中让幼儿发现美、表现美术、创造美,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在手工制作中激发幼儿的兴
期刊
跨越九月,就意味着一种开始,一种出发,一种启程;跨越九月,就意味着一种爱心,一种关怀,一种使命。那年那月那日,一群孩子相聚在寿阳二中这个班集体。面对这一只只展翅的雏鹰,面对这片希望的田野,我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倾注了爱心和汗水。我知道孩子们缀满了父母的叮咛和期待,班主任责任重大。  一届学生整整三年,可以说经历了风雨,但看到了彩虹;经历了挫折,更看到了希望。回顾这走过的路,甚是欣慰。我对工作有高度的
期刊
师生关系自古就有,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并非独属于现代。而当代的师生关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影响,师生关系中的新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即便表面风平浪静,内在也不泛暗流汹涌,尤甚者演变为师生对立。学生摔书本、罢课;老师拉扯学生、抢夺学生物品、将学生拖出教室不准其上课等。小学生自杀,中学生上课时冲上讲台砍杀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隐痛,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会造成终身遗憾。我
期刊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德育的主战场是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能不肩负起这个重任。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教书育人的始祖孔圣人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为了能从中窥探一二,笔者以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选读》的教学活动为例,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深挖教材德育价值以
期刊
初中数学;快乐教学;快乐老师。  初中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在很多学科中是最难感到快乐的。但人生需要快乐,数学老师更需要快乐。现实生活中影响教师快乐的不利因素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外因你无法改变,就只能改变自己。选择了教师,就应当为这个职业而改变,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中,构筑自己的快乐,让自己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呢?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  1.一视同仁的
期刊
一、科学的中文三卷考试源于我们民族中文的悠久历史  1.古代先人们的科学认知规律与造字  以汉民族语言为主体的中国语文(以下简称“中文”),从古老先人们造字起,就是按照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基本方法造字的。从现象(事物的具体形象)到观察发现(指示出事物的特征特点),再到理解会意(事物存在的空间组合特征),还以事物类别特点(形与声种类特点),采用形声造字。这是先人认知规律的体现。还要公认的是:中文
期刊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习性,其形成的关键期是在幼儿期,孩子习惯养成主要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双方的教导,特别是对于个别行為习性差的孩子,如何纠正其不良习惯,培养良好常规,关键是通过家园共育,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通过家园合作、密切联系,对孩子采取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正面激励、扬长避短的方法进行耐心引导和同步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月1日开学了,大三班来了一位新插班的小朋友,早上
期刊
近年来,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不断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峻。如对兰州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8.33%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有44.77%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有15.36%的学生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两类:(一)轻微的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
期刊
在2016年9月13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相关专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毫无疑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