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学生的认识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内部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才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变语文学习为愉悦的精神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巧设导入环节,发掘教材的深层意蕴,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练“说”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参与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正是如今教学之现状,课堂上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传授的知识,为什么学生不易接受,甚至厌学、弃学?为什么当今社会上的那些流行歌曲,学生无师自通,连那些双差生都唱得很好,甚至音符、节拍都唱得很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兴趣。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才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变语文学习为愉悦的精神享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呢?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巧设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导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对课堂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开课时,我们常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猜一个谜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或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新奇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讲《草船借箭》时,我们先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激越的旋律中,在壮美的景色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了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诱发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这种直观演示,能把教学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也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发掘教材的深层意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激发学生兴趣长期、有效的方法,还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讲《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对于战象嘎羧在生命大限将至时的种种看似怪异的做法,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它是动物这一层面,也不能满足于学生对它的感动,而是应深研教材,设计想象、补白的教学环节。如讲到课文第三部分“凭吊战场”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它可能看到了什么?它又想到了什么?还可能想说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想象,再进行师生的深情补白,如:“嘎羧站在卵石上,仿佛留恋着这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它对礁石亲了又亲,好像在感谢那些救过它的人们;它发出吼叫,似乎想说再见了,村民,我要去找我的战友!”“嘎羧站在卵石上,仿佛看到了与自己浴血搏杀的战友和四处逃窜的日寇;它对礁石亲了又亲,好像听到战友在战场上搏斗时的吼叫声;它发出吼叫,似乎想说您好,我又回来了,战场!”这时,学生已沉浸于悲壮的思绪中,很多人早已热泪盈眶,屹立在学生心头的早已不是一头战象,而是一位钢铁战士,学生对它的感情也进一步升华,由感动到钦佩到难忘。由于我们注意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又精心地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也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练“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话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同学们终究要走向社會,以学得本领为社会服务,我们不但要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而且还要运用语言反映社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种种看法。很多学生脆弱、怕羞、胆小,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缺乏自信心,要学生们养成自觉地“说”的习惯,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开始我们硬性规定上课时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进行1-5分钟的发言。最初允许学生头天做准备,第二天开始表演,从最简单的复述故事开始,直到学生扫除了心理障碍。之后便加大难度,提高要求,我们当堂出题,由学生即兴发表观点、看法。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生由当初被逼上讲台到后来争着、盼着、自觉地、坦然地上讲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语文产生兴趣的最好表现。再后来即兴演讲,分组辩论,竞争感言、佳句比拼等多种形式一起上,学生兴致盎然,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上做法,感觉到语文课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能放开手脚,学生厌学、怕学的现象正在逐步消失,他们正一步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不过“教无定法”,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参与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正是如今教学之现状,课堂上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传授的知识,为什么学生不易接受,甚至厌学、弃学?为什么当今社会上的那些流行歌曲,学生无师自通,连那些双差生都唱得很好,甚至音符、节拍都唱得很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兴趣。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才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变语文学习为愉悦的精神享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呢?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巧设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导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对课堂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开课时,我们常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猜一个谜语,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或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新奇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讲《草船借箭》时,我们先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激越的旋律中,在壮美的景色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了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诱发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这种直观演示,能把教学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也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发掘教材的深层意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激发学生兴趣长期、有效的方法,还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讲《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对于战象嘎羧在生命大限将至时的种种看似怪异的做法,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它是动物这一层面,也不能满足于学生对它的感动,而是应深研教材,设计想象、补白的教学环节。如讲到课文第三部分“凭吊战场”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它可能看到了什么?它又想到了什么?还可能想说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想象,再进行师生的深情补白,如:“嘎羧站在卵石上,仿佛留恋着这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它对礁石亲了又亲,好像在感谢那些救过它的人们;它发出吼叫,似乎想说再见了,村民,我要去找我的战友!”“嘎羧站在卵石上,仿佛看到了与自己浴血搏杀的战友和四处逃窜的日寇;它对礁石亲了又亲,好像听到战友在战场上搏斗时的吼叫声;它发出吼叫,似乎想说您好,我又回来了,战场!”这时,学生已沉浸于悲壮的思绪中,很多人早已热泪盈眶,屹立在学生心头的早已不是一头战象,而是一位钢铁战士,学生对它的感情也进一步升华,由感动到钦佩到难忘。由于我们注意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又精心地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也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练“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话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同学们终究要走向社會,以学得本领为社会服务,我们不但要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而且还要运用语言反映社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种种看法。很多学生脆弱、怕羞、胆小,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缺乏自信心,要学生们养成自觉地“说”的习惯,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开始我们硬性规定上课时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进行1-5分钟的发言。最初允许学生头天做准备,第二天开始表演,从最简单的复述故事开始,直到学生扫除了心理障碍。之后便加大难度,提高要求,我们当堂出题,由学生即兴发表观点、看法。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生由当初被逼上讲台到后来争着、盼着、自觉地、坦然地上讲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语文产生兴趣的最好表现。再后来即兴演讲,分组辩论,竞争感言、佳句比拼等多种形式一起上,学生兴致盎然,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上做法,感觉到语文课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能放开手脚,学生厌学、怕学的现象正在逐步消失,他们正一步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不过“教无定法”,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