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集群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在该模式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其思路是确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博弈目标,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构建包括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情感机制在内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关键词 职业集群课程模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21-04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马粤娴(1979- ),女,广东增城人,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编号:2011TJK082),主
持人:马粤娴。
近年来,校企合作特别是在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分析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对策[1][2][3][4]。整体而言,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简单探讨上,对于如何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此外,由于理工学科校企合作能更直接、更快地体现生产力,对企业的激励较大,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理工学科校企合作的研究,忽视对管理学科校企合作的研究。本文以广东金融学院的HRM(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管理学科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和职业集群课程模块的内涵
马龙海等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CPE三段式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基本内涵:在吸收传统课程培养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业与就业发展需要,探索与试行CPE三段式课程培养模式。其基本内容为:第1~3学期为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按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即Core Coures;第4~6学期为专业课程培养阶段,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即Profession Coures;第7、8学期为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块,即Empl- oyment Coures,又可分为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5]。
“职业集群课程模块”的概念来源于职业教育集群式模块课程,它将有联系的职业(岗位)集结为一个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并加以系统组合形成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为核心[6]。具体而言,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是指将职业教育集群模块课程的思路和做法融入到本科教育中,形成的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导向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为主要特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入主要以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为主体设置的相应课程模块。
二、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衡点,即通过校企合作,双方能实现持续的共赢。根据重复博弈理论,促进博弈能重复进行并形成合作的重要因素包括关系密切、制度、信任以及互惠等[7]。因此,基于职业集群课程模块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其基本建设思路包括以下六方面:
一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持续共赢。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誉等作用,实现“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增强企业的智力优势并转化为成果,解决生产运营的难点和困境,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础强、专业强、素质强”和“好用、顶用、耐用”的“三强”“三用”人才。
二是有效的机制保障。建立良好、操作性强的包括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情感机制在内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能保证合作双方信息沟通顺畅,从领导、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提供持续的支持,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保持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是合作及培养方式多元化。根据社会需求、合作企业、学生情况的不同,可采取建立产学研基地、协作制、专家咨询式等合作方式,采取订单式培养、半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方式,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
四是构建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为基础,把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将教育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五是注重“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选拔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热爱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教师,制定专门的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计划,配套相关的保障、激励、奖励制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六是准确的定位与科学的规划。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与科学规划,并不断完善、调整,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使校企合作得以持续有效。
(二)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实践——以广东金融学院HRM专业为例 近年来,广东金融学院HRM专业建设中,坚持以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为基础,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为校企合作的博弈目标值,高度重视实践基地的机制建设与保障,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并丰富教学实践内容,目前已经建立多家教学实践基地。其中,与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合作建设的实践基地,5年来接纳在校学生80批次、957人,已经形成较成熟的合作模式和实习制度,初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及社会的共赢。
1.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博弈目标值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在人才共育过程中,基地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或专家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学校选择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创新精神的专业教师作为理论指导教师,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双方共同制定包括校内系统理论知识培养、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外实践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在内的实习实训计划,并共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师从业资格课程、职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等职业集群课程。校企合作双方根据职业集群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共同制定实践监管机制和考核标准,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实习和师资培训按照基地业务流程组织。在责任共担中,基地指导教师和专家共同负责指导实习和师资培训,根据签订的实习基地建设协议,详细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及针对实习基地的指导书和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实习指导书》,列明实习要求(人身财产、交通、住宿)、制度要求(学校、系部和实习单位的制度要求)、各岗位要求等,为基地的长期有效运作提供制度保障。在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博弈目标值下,一方面,实践基地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提升了社会形象与影响力,并利用学校的师资及科研力量为实践基地企业发展做理论上的规划和指导。此外,还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人成本和员工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实践基地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主讲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弥补学校教师“只懂理论,不懂实务”的教学缺陷,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
2.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以下简称为劳经系)的大部分教师均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操经验,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学生进行实操。针对这一状况,劳经系在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过程中,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迄今为止,实践基地依托的专业有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共13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9人具有高级职称,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共11人。通过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主干课程教师切实参与了企业“选、育、用、留”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实习实训指导和培训经验。
3.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五年的建设,广东金融学院劳经系以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为基础,初步形成由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程创业竞赛等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基地中充分运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在各专业课实习中,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采取给学生设计实习项目,布置实习任务,规定上交作业的质量要求,再由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目前,基地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为263课时,占专业课1700课时的15%。学生通过企业的模拟实战对抗,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等理论知识。
4.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
广东金融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计划在2013年底前,完成基地建设机制,初步建成各实训中心,完成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初步体现社会服务能力等;在2014年度,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完成硬环境建设,完成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开放功能,并将人力资源专业与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两个实践基地面向省内其他院校开放,其中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实践教学基地已被正式批准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规划建成功能齐全的“产学合作中心”,服务广东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学校资源共享。
三、结论
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课程设置与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都是围绕“面向职业世界”这个主题,目的是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真正达到“好用、实用、耐用”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推行过程中,既要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大力进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又要重视帮助学生在校内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确保他们的后续发展能力。
(广东金融学院2011年度教改项目《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实践基地——以劳经系基地建设为例》)
参考文献:
[1]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曾建权.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5):105-107.
[5]马龙海,范忠宝.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CPE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33-35.
[6]陈明.集群式模块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启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5(5):70-72.
[7]罗明忠.重视博弈视角下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0-43.
关键词 职业集群课程模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21-04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马粤娴(1979- ),女,广东增城人,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编号:2011TJK082),主
持人:马粤娴。
近年来,校企合作特别是在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分析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对策[1][2][3][4]。整体而言,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简单探讨上,对于如何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此外,由于理工学科校企合作能更直接、更快地体现生产力,对企业的激励较大,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理工学科校企合作的研究,忽视对管理学科校企合作的研究。本文以广东金融学院的HRM(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管理学科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和职业集群课程模块的内涵
马龙海等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CPE三段式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基本内涵:在吸收传统课程培养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业与就业发展需要,探索与试行CPE三段式课程培养模式。其基本内容为:第1~3学期为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按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即Core Coures;第4~6学期为专业课程培养阶段,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即Profession Coures;第7、8学期为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块,即Empl- oyment Coures,又可分为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5]。
“职业集群课程模块”的概念来源于职业教育集群式模块课程,它将有联系的职业(岗位)集结为一个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并加以系统组合形成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为核心[6]。具体而言,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是指将职业教育集群模块课程的思路和做法融入到本科教育中,形成的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导向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为主要特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入主要以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为主体设置的相应课程模块。
二、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衡点,即通过校企合作,双方能实现持续的共赢。根据重复博弈理论,促进博弈能重复进行并形成合作的重要因素包括关系密切、制度、信任以及互惠等[7]。因此,基于职业集群课程模块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其基本建设思路包括以下六方面:
一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持续共赢。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誉等作用,实现“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增强企业的智力优势并转化为成果,解决生产运营的难点和困境,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础强、专业强、素质强”和“好用、顶用、耐用”的“三强”“三用”人才。
二是有效的机制保障。建立良好、操作性强的包括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情感机制在内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能保证合作双方信息沟通顺畅,从领导、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提供持续的支持,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保持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是合作及培养方式多元化。根据社会需求、合作企业、学生情况的不同,可采取建立产学研基地、协作制、专家咨询式等合作方式,采取订单式培养、半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方式,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
四是构建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为基础,把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将教育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五是注重“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选拔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热爱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教师,制定专门的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计划,配套相关的保障、激励、奖励制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六是准确的定位与科学的规划。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与科学规划,并不断完善、调整,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使校企合作得以持续有效。
(二)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实践——以广东金融学院HRM专业为例 近年来,广东金融学院HRM专业建设中,坚持以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为基础,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为校企合作的博弈目标值,高度重视实践基地的机制建设与保障,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并丰富教学实践内容,目前已经建立多家教学实践基地。其中,与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合作建设的实践基地,5年来接纳在校学生80批次、957人,已经形成较成熟的合作模式和实习制度,初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及社会的共赢。
1.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博弈目标值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在人才共育过程中,基地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或专家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学校选择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创新精神的专业教师作为理论指导教师,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双方共同制定包括校内系统理论知识培养、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外实践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在内的实习实训计划,并共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师从业资格课程、职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等职业集群课程。校企合作双方根据职业集群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共同制定实践监管机制和考核标准,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实习和师资培训按照基地业务流程组织。在责任共担中,基地指导教师和专家共同负责指导实习和师资培训,根据签订的实习基地建设协议,详细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及针对实习基地的指导书和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实习指导书》,列明实习要求(人身财产、交通、住宿)、制度要求(学校、系部和实习单位的制度要求)、各岗位要求等,为基地的长期有效运作提供制度保障。在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博弈目标值下,一方面,实践基地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提升了社会形象与影响力,并利用学校的师资及科研力量为实践基地企业发展做理论上的规划和指导。此外,还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人成本和员工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实践基地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主讲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弥补学校教师“只懂理论,不懂实务”的教学缺陷,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
2.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以下简称为劳经系)的大部分教师均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操经验,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学生进行实操。针对这一状况,劳经系在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过程中,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迄今为止,实践基地依托的专业有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共13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9人具有高级职称,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共11人。通过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主干课程教师切实参与了企业“选、育、用、留”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实习实训指导和培训经验。
3.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五年的建设,广东金融学院劳经系以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为基础,初步形成由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程创业竞赛等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基地中充分运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在各专业课实习中,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采取给学生设计实习项目,布置实习任务,规定上交作业的质量要求,再由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目前,基地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为263课时,占专业课1700课时的15%。学生通过企业的模拟实战对抗,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等理论知识。
4.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
广东金融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计划在2013年底前,完成基地建设机制,初步建成各实训中心,完成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初步体现社会服务能力等;在2014年度,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完成硬环境建设,完成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开放功能,并将人力资源专业与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两个实践基地面向省内其他院校开放,其中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实践教学基地已被正式批准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规划建成功能齐全的“产学合作中心”,服务广东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学校资源共享。
三、结论
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课程设置与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都是围绕“面向职业世界”这个主题,目的是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真正达到“好用、实用、耐用”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推行过程中,既要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大力进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又要重视帮助学生在校内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确保他们的后续发展能力。
(广东金融学院2011年度教改项目《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实践基地——以劳经系基地建设为例》)
参考文献:
[1]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曾建权.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5):105-107.
[5]马龙海,范忠宝.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CPE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33-35.
[6]陈明.集群式模块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启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5(5):70-72.
[7]罗明忠.重视博弈视角下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