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自然之道》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作者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误救一只探路幼龟,导致巢中龟群险遭全军覆没之祸的故事,说明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的深刻道理。
教学本文,除了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之外,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接受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高尚情感,建立生态平衡观念;同时训练学生从人物事件人手把握主要内容,借助想象来体验情境进而领悟文章内涵,培养筛选、提炼和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除课外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之外,设想安排两个课时用于本文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诠释自然之道
1.揭题释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读——(学生齐读课题:自然之道)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请看“道”字,有以下解释。文中应选哪条?
(出示几条义项:①路,道路;②根据,理由;③道理,事物的规律;④说,表白;⑤学说,思想。学生比较选择第三项:道理,事物的规律。课题的完整意思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2.尝试举例。
课前我们读了几篇短文,谁能说说它们所包含的“自然之道”是什么?(学生发表认识,教者随机评点)
二、初读课文,试说自然之道
1.谈话导人。
那么本文想告诉我们的自然之道是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每句话;想想主要内容,说说本文的“自然之道”)
(2)检查自读情况。
①生字新词: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朗读;正音;析形。辨析字形:区别“幼”与“幻”;“拦”与“栏”;“啄”不能少“点”:“愚”第七画是“竖”,不是“竖提”。
(播映新词幻灯,指名讲解,相互补充,重点联系课文说说)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踌躇不前:犹豫着不敢向前,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②主要内容:(学生发表意见,教者随机引导、纠正、归纳)
(参考:本文记叙了“我”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旅游来到海滩,在观察幼龟离巢人海时,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我们”不顾向导劝阻,硬让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巢里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成群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尽管“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十分震惊和悔恨。)
③自然之道。
学生发言预测:
A.也许是说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规律。
B.也许是说海龟生来就有的生存本领,它们自有办法与食肉鸟周旋。
C.也许是说每一种生命都要经历磨难,海龟终究无法躲避这一场劫难。
三、引导想象,推演自然之境
1.了解幼龟习性。
(1)评点过渡: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幼龟通常是怎样入海的呢?
(2)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段,指名读。
3)启发感悟: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什么?
2.引导走进情境。
(1)导出事件起因:是啊,也许正是因为幼龟入海充满凶险,“我”和同伴才会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观察幼龟人海。那天,他们首先看到怎样的一幕呢?请看课丈,找出这个场景来——
学生速读,找出描写第一只幼龟遇险的文字。
(2)启发理解体悟:让我们细细揣摩这两句话。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琢磨词句。
①体会幼龟行动特点:从“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等词语,体会幼龟行动谨慎、机敏,出巢时密切注视“敌情”,绝不贸然出动;出巢后很快发现情况不秒,刚想出来,却又犹豫了。
②体会嘲鸫来势凶猛:从“突然”、用“尖嘴啄”等体会到嘲鸫很凶猛,幼龟危在旦夕。
③体会情势发展可能:“企图”说明嘲鸫只是一厢情愿,“拉”说明嘲鸫十分费劲,从中可以体会到幼龟可能不好对付,想要把它拉到沙滩不是轻而易举的。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幼龟谨慎机敏、嘲鸫来势凶猛的特点,读出情势的危急。
3.推演自然情境。
(1)过渡提示: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跟第一只幼龟的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请你根据课文中有关语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你想象的情景。
(2)学生看书思考。
(3)集体交流发言。
四、谈话归结。设置悬念
是啊,多么智慧、多么勇敢的海龟!本来它们可以顺利实现人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出现、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它们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呢?下一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一只幼龟探出巢穴,打探有没有危险;一只嘲鸫突然飞来,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可能被吞噬,形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命运如何?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换位体验,体味自然之道
1.以评价铺垫体验。
(1)概括救助行动:幼龟遇险了,“我”和同伴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地出手相救。是怎样做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学生找出句子回答:强行要求向导把探路的幼龟抱向大海)
(2)评价救助行动:后来作者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行动的?
①引导找出句子:“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②抓住字词理解:“愚不可及”什么意思?“蠢事”就是哪件事?
③联系语境理解:为什么说这是“愚不可及”的“蠢事”?(启发学生从效果与动机的对比上去理解:他们本来想解救幼龟的,却让更多的幼龟遭难)
教者随机归结:的确“愚不可及”!的确是“蠢事”1
2.以换位获得体验。
换位体验之——“你是作者及同伴”
(1)提示换位:同学们,你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学生读书,找出写“我”和同伴表现的语句,揣摩思考)
(2)交流感受:(提示)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开头,发表你的感受。
换位体验之二——“你是生物学家向导”
(1)提示换位:同学们,现在你是那个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也是“愚,不可及”的?(学生读书,找出写向导表现的语句,揣摩思考)
(2)交流感受:(提示)也请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开头发表你的感受。
三、映衬体验,感悟自然之道 1,归结错误,对比体验。
(1)启发行为辨析。
①教者启发:“我”和同伴愚不可及,向导也愚不可及,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②学生回答:“我”和同伴是无知之愚,俗话说不知者不为过,情有可原;向导是有知之愚,在规律面前犯犹豫,明知故犯,做了帮凶,不可原谅。
(2)引导拓展评价。
①教者启发:我们的行动愚不可及!你还能用什么语言概括这种行为呢?
②学生回答:
A.帮倒忙。B.好心办坏事。C.自作聪明,适得其反。
2.凸现结果,强化体验。
(1)小结过渡:我非常赞同!无知之愚跟有知之愚走到一起,违背了自然之道,酿成了严重的后果。请找出写后果的句子,体会体会该怎样读好这些句子。
(2)学生读书,画出句子,圈出字词,尝试练读。
(3)集体交流。
①出示结果语句:(根据学生发言以幻灯形式逐一映出)
②指名朗读评读。
A.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B.Ak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定可以饱餐一顿了。
C.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D.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学生评点补充,教者随机点拨,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并且读出其中的意外、震惊、焦虑、痛惜、歉疚、自责、悔恨之情)
③集体齐声朗读。
四、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1.过渡提示:如此的愚不可及,酿成了如此惨痛的结局!我们痛,我们悔,我们恨啊!同伴们和向导分别说了一句什么话表达出这种复杂心情的?
2.学生找句子。
3.出示句子。
(1)同伴: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2)向导: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4.朗读体验:(引导学生穿插说明自己朗读所要表达的情感)
5.抒发心声:此时此刻,你深深懂得了什么?你想给人类提出什么忠告?
(学生自由发言,中心意思是:我们不但应该认识自然之道,更应该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都注定要失败)
本课板书:
设计评析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事物。”如何借文知景,进而由景体情呢?叶圣陶先生又有经典总结,叫做“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真情,悟得真谛,恐怕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本设计的特点就在于体现和实践了王国维、叶圣陶等先驱的阅读理念。具体来说,设计者清楚地看到:所谓“自然之道”,就本文而言,既有“生态平衡”的问题,又有生物家族内部约定俗成的“生存智慧”问题,这对于理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很难从一个平常的故事中获得深切的感悟。因此,本设计主要运用想象推演以及移情体验两种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情境去获得感受和感悟。在这过程中,还巧妙地渗透了无人干预的“自然之境”与人为干预的“意外之境”、“我”和同伴的无知之过与向导的有知之过这样两组对比,让学生逐步深刻地懂得:明白自然之道很重要,尊重自然之道更为重要。
《自然之道》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作者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误救一只探路幼龟,导致巢中龟群险遭全军覆没之祸的故事,说明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的深刻道理。
教学本文,除了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之外,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接受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高尚情感,建立生态平衡观念;同时训练学生从人物事件人手把握主要内容,借助想象来体验情境进而领悟文章内涵,培养筛选、提炼和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除课外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之外,设想安排两个课时用于本文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诠释自然之道
1.揭题释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读——(学生齐读课题:自然之道)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请看“道”字,有以下解释。文中应选哪条?
(出示几条义项:①路,道路;②根据,理由;③道理,事物的规律;④说,表白;⑤学说,思想。学生比较选择第三项:道理,事物的规律。课题的完整意思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2.尝试举例。
课前我们读了几篇短文,谁能说说它们所包含的“自然之道”是什么?(学生发表认识,教者随机评点)
二、初读课文,试说自然之道
1.谈话导人。
那么本文想告诉我们的自然之道是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每句话;想想主要内容,说说本文的“自然之道”)
(2)检查自读情况。
①生字新词: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朗读;正音;析形。辨析字形:区别“幼”与“幻”;“拦”与“栏”;“啄”不能少“点”:“愚”第七画是“竖”,不是“竖提”。
(播映新词幻灯,指名讲解,相互补充,重点联系课文说说)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踌躇不前:犹豫着不敢向前,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②主要内容:(学生发表意见,教者随机引导、纠正、归纳)
(参考:本文记叙了“我”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旅游来到海滩,在观察幼龟离巢人海时,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我们”不顾向导劝阻,硬让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巢里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成群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尽管“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十分震惊和悔恨。)
③自然之道。
学生发言预测:
A.也许是说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规律。
B.也许是说海龟生来就有的生存本领,它们自有办法与食肉鸟周旋。
C.也许是说每一种生命都要经历磨难,海龟终究无法躲避这一场劫难。
三、引导想象,推演自然之境
1.了解幼龟习性。
(1)评点过渡: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幼龟通常是怎样入海的呢?
(2)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段,指名读。
3)启发感悟: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什么?
2.引导走进情境。
(1)导出事件起因:是啊,也许正是因为幼龟入海充满凶险,“我”和同伴才会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观察幼龟人海。那天,他们首先看到怎样的一幕呢?请看课丈,找出这个场景来——
学生速读,找出描写第一只幼龟遇险的文字。
(2)启发理解体悟:让我们细细揣摩这两句话。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琢磨词句。
①体会幼龟行动特点:从“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等词语,体会幼龟行动谨慎、机敏,出巢时密切注视“敌情”,绝不贸然出动;出巢后很快发现情况不秒,刚想出来,却又犹豫了。
②体会嘲鸫来势凶猛:从“突然”、用“尖嘴啄”等体会到嘲鸫很凶猛,幼龟危在旦夕。
③体会情势发展可能:“企图”说明嘲鸫只是一厢情愿,“拉”说明嘲鸫十分费劲,从中可以体会到幼龟可能不好对付,想要把它拉到沙滩不是轻而易举的。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幼龟谨慎机敏、嘲鸫来势凶猛的特点,读出情势的危急。
3.推演自然情境。
(1)过渡提示: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跟第一只幼龟的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请你根据课文中有关语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你想象的情景。
(2)学生看书思考。
(3)集体交流发言。
四、谈话归结。设置悬念
是啊,多么智慧、多么勇敢的海龟!本来它们可以顺利实现人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出现、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它们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呢?下一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一只幼龟探出巢穴,打探有没有危险;一只嘲鸫突然飞来,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可能被吞噬,形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命运如何?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换位体验,体味自然之道
1.以评价铺垫体验。
(1)概括救助行动:幼龟遇险了,“我”和同伴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地出手相救。是怎样做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学生找出句子回答:强行要求向导把探路的幼龟抱向大海)
(2)评价救助行动:后来作者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行动的?
①引导找出句子:“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②抓住字词理解:“愚不可及”什么意思?“蠢事”就是哪件事?
③联系语境理解:为什么说这是“愚不可及”的“蠢事”?(启发学生从效果与动机的对比上去理解:他们本来想解救幼龟的,却让更多的幼龟遭难)
教者随机归结:的确“愚不可及”!的确是“蠢事”1
2.以换位获得体验。
换位体验之——“你是作者及同伴”
(1)提示换位:同学们,你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学生读书,找出写“我”和同伴表现的语句,揣摩思考)
(2)交流感受:(提示)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开头,发表你的感受。
换位体验之二——“你是生物学家向导”
(1)提示换位:同学们,现在你是那个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也是“愚,不可及”的?(学生读书,找出写向导表现的语句,揣摩思考)
(2)交流感受:(提示)也请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开头发表你的感受。
三、映衬体验,感悟自然之道 1,归结错误,对比体验。
(1)启发行为辨析。
①教者启发:“我”和同伴愚不可及,向导也愚不可及,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②学生回答:“我”和同伴是无知之愚,俗话说不知者不为过,情有可原;向导是有知之愚,在规律面前犯犹豫,明知故犯,做了帮凶,不可原谅。
(2)引导拓展评价。
①教者启发:我们的行动愚不可及!你还能用什么语言概括这种行为呢?
②学生回答:
A.帮倒忙。B.好心办坏事。C.自作聪明,适得其反。
2.凸现结果,强化体验。
(1)小结过渡:我非常赞同!无知之愚跟有知之愚走到一起,违背了自然之道,酿成了严重的后果。请找出写后果的句子,体会体会该怎样读好这些句子。
(2)学生读书,画出句子,圈出字词,尝试练读。
(3)集体交流。
①出示结果语句:(根据学生发言以幻灯形式逐一映出)
②指名朗读评读。
A.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B.Ak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定可以饱餐一顿了。
C.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D.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学生评点补充,教者随机点拨,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并且读出其中的意外、震惊、焦虑、痛惜、歉疚、自责、悔恨之情)
③集体齐声朗读。
四、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1.过渡提示:如此的愚不可及,酿成了如此惨痛的结局!我们痛,我们悔,我们恨啊!同伴们和向导分别说了一句什么话表达出这种复杂心情的?
2.学生找句子。
3.出示句子。
(1)同伴: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2)向导: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4.朗读体验:(引导学生穿插说明自己朗读所要表达的情感)
5.抒发心声:此时此刻,你深深懂得了什么?你想给人类提出什么忠告?
(学生自由发言,中心意思是:我们不但应该认识自然之道,更应该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都注定要失败)
本课板书:
设计评析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事物。”如何借文知景,进而由景体情呢?叶圣陶先生又有经典总结,叫做“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真情,悟得真谛,恐怕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本设计的特点就在于体现和实践了王国维、叶圣陶等先驱的阅读理念。具体来说,设计者清楚地看到:所谓“自然之道”,就本文而言,既有“生态平衡”的问题,又有生物家族内部约定俗成的“生存智慧”问题,这对于理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很难从一个平常的故事中获得深切的感悟。因此,本设计主要运用想象推演以及移情体验两种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情境去获得感受和感悟。在这过程中,还巧妙地渗透了无人干预的“自然之境”与人为干预的“意外之境”、“我”和同伴的无知之过与向导的有知之过这样两组对比,让学生逐步深刻地懂得:明白自然之道很重要,尊重自然之道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