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而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和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笨汉拿着竹竿进城门,可是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拿比门宽四尺,竖着比门高五尺。这时,有一个聪明的人,教给他斜着拿竹竿对城门两角,笨汉一试,刚好过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竹竿有多长吗?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好奇,一下子激起了想探究结果的强烈欲望。
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人都喜欢游戏,尤其是青少年。因为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融入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我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A、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并让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我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我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我边表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老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整節课都很主动地参与到“旋转”的学习和探究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利用操作和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创设数学情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因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与分析当中茅塞顿开,兴趣倍增,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例如,讲“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1)”时,我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硬纸剪出两个三角形,并使其中两条边与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然后把这两个纸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了结论。
又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厘米、5厘米、6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我提出下列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④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归纳出结论,不仅理解了此公理,而且印象很深刻。
四、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生学完“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之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本上通过用作图的方法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点与当前的课题间的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五、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应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课本内容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例如,九年级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讲二次函数图像时,出示图片“拱桥、喷泉”等,它们的形状都是抛物线,这样就给学生一个认识二次函数图像的直观情境。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学习前要求学生观察日出时太阳与地平线有怎样的关系。在学习本节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太阳出来时与地平线的关系,同学们都举手回答。我又问:如果把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太阳看成一个圆,则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从而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勇于探索。
总之,“教无定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同样也没有定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只须达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创设。
一、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和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笨汉拿着竹竿进城门,可是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拿比门宽四尺,竖着比门高五尺。这时,有一个聪明的人,教给他斜着拿竹竿对城门两角,笨汉一试,刚好过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竹竿有多长吗?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好奇,一下子激起了想探究结果的强烈欲望。
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人都喜欢游戏,尤其是青少年。因为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融入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我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A、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并让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我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我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我边表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老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整節课都很主动地参与到“旋转”的学习和探究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利用操作和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创设数学情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因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与分析当中茅塞顿开,兴趣倍增,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例如,讲“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1)”时,我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硬纸剪出两个三角形,并使其中两条边与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然后把这两个纸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了结论。
又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厘米、5厘米、6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我提出下列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④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归纳出结论,不仅理解了此公理,而且印象很深刻。
四、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生学完“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之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本上通过用作图的方法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点与当前的课题间的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五、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应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课本内容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例如,九年级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讲二次函数图像时,出示图片“拱桥、喷泉”等,它们的形状都是抛物线,这样就给学生一个认识二次函数图像的直观情境。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学习前要求学生观察日出时太阳与地平线有怎样的关系。在学习本节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太阳出来时与地平线的关系,同学们都举手回答。我又问:如果把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太阳看成一个圆,则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从而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勇于探索。
总之,“教无定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同样也没有定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只须达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