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鲁藏布江和梅克纳河以及博多河交汇的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盆地,孟加拉国就处在盆地中央。这块地方虽然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却聚居了世界1/10的人口。盆地里奔腾的是异常丰沛、巨大的水系,在夏季高峰时期,每秒能经过10万立方米的水流,相当于能在一个小时内注满14400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孟加拉国1.56亿人口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水道和水量变化是否在正常、可承受范围内。事实上,只要有微小的变化,就会对人类的生活和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在这里,河流还尤其喜欢改道、绕弯,1762年的一次大地震将雅鲁藏布江从原本位于达卡市(孟加拉国首都)东部改到了现在西部150公里之处,科学家们认为,仅仅是在孟加拉国,每年因为河流侵蚀被迫搬迁的人口就有6.4万。河流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这在当地最古老的歌谣里就能知道:
这边的河岸被侵蚀了,那一边在积累
这就是河流的游戏;
清晨还是地主,傍晚就变成乞丐
这就是河流的游戏。
∕ 1 ∕
所有水系每年的流量变化是惊人的,峰值通常是在8月,即传统季风季开始的时候,好像贾木纳河,雨季河面平均升高7米,但相比之下,河道的永久性改道给人类社区带来的影响是最严重的,每一次洪水泛滥,河道就会相应地变宽,这些河流好像是饥饿的巨兽,不断增大胃口,扩张地盘,在河流面前,人类和他们的社区无非是猎物,尤其是孟加拉国,整个国家都成为河流的猎物。20世纪雅鲁藏布江水系在孟加拉国境内制造的一次次洪水,已导致河岸平均拓宽了8到12米,这种“扩张”是永久性的,在三江交汇的大盆地,河流一旦确定了地盘就不会退让,人类只能永久性退让。有关专家估计,只要河道拓宽1米,就意味着有100万人失去家园。
流量是故事的一方面,巨量的沉积物是另一方面。雅鲁藏布江水系携带的是喜马拉雅山山脉的沉淀物,江水就好像一条巨大传送带,将世界最大山系的沉淀物慢慢往印度洋里运送。1950年发生了印度阿萨姆邦大地震,周边山脉晃动之离谱,用目击者的话说就好像被小猫甩动的老鼠,结果山系产生大量碎石和泥沙,约有450亿吨沉积物流进了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里。在震央的阿萨姆邦,就算是地震之后60多年,博多河的沉积物还是反常地多,它还在运送大量沙砾和泥土,每年有4亿吨悬浮颗粒经由河水进入印度洋,比全球所有集装箱货轮一年运输的货物总量还要大。
泥沙的转移产生一个最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河床不断加宽,逼迫居住在河岸边的人类不断转移。在孟加拉国南部一个叫埃纳耶德布尔的地方,河岸南部完全没有保护,却仍旧密集地居住着村民。大家的房子就盖在悬崖般陡峭的河岸上。
∕ 2 ∕
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河岸都是砂质土壤,非常不稳定,当沉积物太多超过河水的携带能力时,河流就出现“编辫”现象,这是冲积地理学里的专用名词。“编辫”现象完全改变河岸线,将其冲积成扇贝形的沙岸,中间可能会有隆起的沙丘和沙岛,导致河流分叉,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拓宽了河流领地。这种安静的侵略每年导致全球数百万穷人转移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可是没有任何有关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将他们包括在其中。在孟加拉国,河流编辫每年都要发生,受害者之众当属全球第一。
曾有一名专门研究雅鲁藏布江地质学的法国科学家特雷于1979年到1980年居住在名叫Gamaria的村子,这里地处贾木纳河的上游。1980年一波巨大的阿萨姆沉积物经过这里,半个村子成为愤怒的河流的祭品。特雷斯详细记录下被泥沙吞没的不仅有人畜、住房,还有清真寺、墓地、有千年历史被称为“神树”的大榕树,村民们朝着河水投下大量祭品,却不能平息“河神”的愤怒。绝望中的人类唯有不断后撤,不断祭祀。整个80年代期间因为贾木纳河失去家园的人,今日占达卡市贫民窟居民的40%以上,他们的故居和家乡,如今只能在伟大河流的河床上找到。
根据达卡市环境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今年,贾木纳河很有可能吞掉另外1300公顷的土地。这个机构每年评估贾木纳河—这条境内最大的河流—会“吃掉”多少面积的土地、多少公里长的道路、多少3层楼以上的建筑、多少医院、学校、政府建筑和多少座清真寺。看似夸张的数字其实毫不夸张,事实上,过去几十年该机构提供的预测惊人地准确,因此也挽救了很多河岸边居民的生命。政府根据这些数据提醒居民搬迁,一旦一处地方插上红旗,就意味着这里属于高危地区,居民必须在雨季来临前搬走,如果插上黄旗,则代表河岸的侵蚀可能会在3到5年后才会发生。
∕ 3 ∕
治理孟加拉国境内总长1000公里的河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项任务之浩瀚,让一个小国政府无力承担,但这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地质学家相信1950年大地震之后的沉积物高峰已经流过了孟加拉湾,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把被吞掉的两边平均12公里宽的河岸重新夺回来?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因为孟加拉国严峻的人口压力,这个国家正处在人口爆炸性增长期,国内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200人,在河岸边居然高达2500人,人口和耕地的压力是如此大,在如此反复无常的河岸边,人们甚至会在旱季抢着时机种植作物。在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15亿美元联合资助下,孟加拉国政府展开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河岸保护计划,但成本也是惊人的。要控制一公里的河岸,平均开销是2000万美元,使用方法是用铁丝笼装满碎石加固。孟加拉国不是出产石头的地方,原料要从印度用卡车运过来,为此支付的必须是硬通货。人们不禁想,一公里河岸边居住的不过是几千居民和几块水稻甸子,如此代价对于贫困国家是不是过大呢?
2005年一个工程师提出了更简单的办法,水利工程师努特在捐助者和一些顾问的帮助下,计算出只要在河流两岸堆放平均重量在78公斤到126公斤的沙袋,就能控制水流,而成本仅是每公里200万美元。此方法已经在一些河岸上使用,被证实有效阻止河岸侵蚀,而所需要的原料,无论是沙子还是人力,都是孟加拉国能大量提供的。
Nakalia巴扎是人头攒动的集市,这里如果不是被沙袋保护,今天已经在河水中离河岸3公里的位置,沙袋的作用是明显的。今天这里不仅非常繁华,还兴建了很多永久性建筑。在孟加拉国,修建永久性建筑是信心的表现,有一栋永久性建筑,就会有商业在周边发展。附近的人对河流的恐惧感大大减少,对村子会突然消失的预期也下降了。河岸边整齐堆砌的沙袋似乎预示着河流的游戏规则就要改变了。
∕ 4 ∕
孟加拉国从1990年开始研究稳定河岸的方法,沙袋的出现却直到2005年,也是从2005年开始,管理者才意识到集中处理灾后应对,还不如提前阻止河水泛滥。从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来自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资金应该足够保护贾木纳河和博多河150公里长的河岸,还有50公里被传统的土堆保护,这些土堆暂时还没有被河水击垮,此外还有17公里已经被沙袋保护,按照这样的进度,孟加拉国治理雅鲁藏布江有望在美国驯服密西西比河之前实现。
孟加拉国的做法引发了邻国印度的强烈兴趣,印度政府首次思考系统地稳定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岸。在亚洲开发银行和孟加拉政府的协助下,印度发现东北部和东部有很多肥沃土地其实处于危险中,急需保护。印度将采取孟加拉国的沙袋方法,沙子和人力同样是这个南亚大国富产的资源。
可是在孟加拉国,很多水利专家反而比任何时候更加焦虑。沙袋对抗河流冲击能坚持多长时间?在专家们看来,任何对抗自然伟力的机械设计都是可笑的,但如果不想办法控制“饥饿的河流”,在这样拥挤的国家,居民永远不能安居乐业。
这边的河岸被侵蚀了,那一边在积累
这就是河流的游戏;
清晨还是地主,傍晚就变成乞丐
这就是河流的游戏。
∕ 1 ∕
所有水系每年的流量变化是惊人的,峰值通常是在8月,即传统季风季开始的时候,好像贾木纳河,雨季河面平均升高7米,但相比之下,河道的永久性改道给人类社区带来的影响是最严重的,每一次洪水泛滥,河道就会相应地变宽,这些河流好像是饥饿的巨兽,不断增大胃口,扩张地盘,在河流面前,人类和他们的社区无非是猎物,尤其是孟加拉国,整个国家都成为河流的猎物。20世纪雅鲁藏布江水系在孟加拉国境内制造的一次次洪水,已导致河岸平均拓宽了8到12米,这种“扩张”是永久性的,在三江交汇的大盆地,河流一旦确定了地盘就不会退让,人类只能永久性退让。有关专家估计,只要河道拓宽1米,就意味着有100万人失去家园。
流量是故事的一方面,巨量的沉积物是另一方面。雅鲁藏布江水系携带的是喜马拉雅山山脉的沉淀物,江水就好像一条巨大传送带,将世界最大山系的沉淀物慢慢往印度洋里运送。1950年发生了印度阿萨姆邦大地震,周边山脉晃动之离谱,用目击者的话说就好像被小猫甩动的老鼠,结果山系产生大量碎石和泥沙,约有450亿吨沉积物流进了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里。在震央的阿萨姆邦,就算是地震之后60多年,博多河的沉积物还是反常地多,它还在运送大量沙砾和泥土,每年有4亿吨悬浮颗粒经由河水进入印度洋,比全球所有集装箱货轮一年运输的货物总量还要大。
泥沙的转移产生一个最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河床不断加宽,逼迫居住在河岸边的人类不断转移。在孟加拉国南部一个叫埃纳耶德布尔的地方,河岸南部完全没有保护,却仍旧密集地居住着村民。大家的房子就盖在悬崖般陡峭的河岸上。
∕ 2 ∕
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河岸都是砂质土壤,非常不稳定,当沉积物太多超过河水的携带能力时,河流就出现“编辫”现象,这是冲积地理学里的专用名词。“编辫”现象完全改变河岸线,将其冲积成扇贝形的沙岸,中间可能会有隆起的沙丘和沙岛,导致河流分叉,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拓宽了河流领地。这种安静的侵略每年导致全球数百万穷人转移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可是没有任何有关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将他们包括在其中。在孟加拉国,河流编辫每年都要发生,受害者之众当属全球第一。
曾有一名专门研究雅鲁藏布江地质学的法国科学家特雷于1979年到1980年居住在名叫Gamaria的村子,这里地处贾木纳河的上游。1980年一波巨大的阿萨姆沉积物经过这里,半个村子成为愤怒的河流的祭品。特雷斯详细记录下被泥沙吞没的不仅有人畜、住房,还有清真寺、墓地、有千年历史被称为“神树”的大榕树,村民们朝着河水投下大量祭品,却不能平息“河神”的愤怒。绝望中的人类唯有不断后撤,不断祭祀。整个80年代期间因为贾木纳河失去家园的人,今日占达卡市贫民窟居民的40%以上,他们的故居和家乡,如今只能在伟大河流的河床上找到。
根据达卡市环境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今年,贾木纳河很有可能吞掉另外1300公顷的土地。这个机构每年评估贾木纳河—这条境内最大的河流—会“吃掉”多少面积的土地、多少公里长的道路、多少3层楼以上的建筑、多少医院、学校、政府建筑和多少座清真寺。看似夸张的数字其实毫不夸张,事实上,过去几十年该机构提供的预测惊人地准确,因此也挽救了很多河岸边居民的生命。政府根据这些数据提醒居民搬迁,一旦一处地方插上红旗,就意味着这里属于高危地区,居民必须在雨季来临前搬走,如果插上黄旗,则代表河岸的侵蚀可能会在3到5年后才会发生。
∕ 3 ∕
治理孟加拉国境内总长1000公里的河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项任务之浩瀚,让一个小国政府无力承担,但这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地质学家相信1950年大地震之后的沉积物高峰已经流过了孟加拉湾,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把被吞掉的两边平均12公里宽的河岸重新夺回来?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因为孟加拉国严峻的人口压力,这个国家正处在人口爆炸性增长期,国内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200人,在河岸边居然高达2500人,人口和耕地的压力是如此大,在如此反复无常的河岸边,人们甚至会在旱季抢着时机种植作物。在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15亿美元联合资助下,孟加拉国政府展开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河岸保护计划,但成本也是惊人的。要控制一公里的河岸,平均开销是2000万美元,使用方法是用铁丝笼装满碎石加固。孟加拉国不是出产石头的地方,原料要从印度用卡车运过来,为此支付的必须是硬通货。人们不禁想,一公里河岸边居住的不过是几千居民和几块水稻甸子,如此代价对于贫困国家是不是过大呢?
2005年一个工程师提出了更简单的办法,水利工程师努特在捐助者和一些顾问的帮助下,计算出只要在河流两岸堆放平均重量在78公斤到126公斤的沙袋,就能控制水流,而成本仅是每公里200万美元。此方法已经在一些河岸上使用,被证实有效阻止河岸侵蚀,而所需要的原料,无论是沙子还是人力,都是孟加拉国能大量提供的。
Nakalia巴扎是人头攒动的集市,这里如果不是被沙袋保护,今天已经在河水中离河岸3公里的位置,沙袋的作用是明显的。今天这里不仅非常繁华,还兴建了很多永久性建筑。在孟加拉国,修建永久性建筑是信心的表现,有一栋永久性建筑,就会有商业在周边发展。附近的人对河流的恐惧感大大减少,对村子会突然消失的预期也下降了。河岸边整齐堆砌的沙袋似乎预示着河流的游戏规则就要改变了。
∕ 4 ∕
孟加拉国从1990年开始研究稳定河岸的方法,沙袋的出现却直到2005年,也是从2005年开始,管理者才意识到集中处理灾后应对,还不如提前阻止河水泛滥。从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来自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资金应该足够保护贾木纳河和博多河150公里长的河岸,还有50公里被传统的土堆保护,这些土堆暂时还没有被河水击垮,此外还有17公里已经被沙袋保护,按照这样的进度,孟加拉国治理雅鲁藏布江有望在美国驯服密西西比河之前实现。
孟加拉国的做法引发了邻国印度的强烈兴趣,印度政府首次思考系统地稳定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岸。在亚洲开发银行和孟加拉政府的协助下,印度发现东北部和东部有很多肥沃土地其实处于危险中,急需保护。印度将采取孟加拉国的沙袋方法,沙子和人力同样是这个南亚大国富产的资源。
可是在孟加拉国,很多水利专家反而比任何时候更加焦虑。沙袋对抗河流冲击能坚持多长时间?在专家们看来,任何对抗自然伟力的机械设计都是可笑的,但如果不想办法控制“饥饿的河流”,在这样拥挤的国家,居民永远不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