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当中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应用于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当中的现状,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为改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58例心房纤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患者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后续资料与数据。结果:258例心房纤颤患者当中有88例应用了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其中长期进行监测同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人数为42人,占9.3%。在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88例患者当中,54例为住院患者,34例为门诊患者。结论:在基层医院的华法林应用当中,抗凝的知晓率、应用率均较低,治疗率、监测率以及达标率同样偏低。因此在临床当中应当加强医患双方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认识,同时需要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健康宣教以及正确的临床管理,改善监测方式与华法林的使用现状,进而减少由心房纤颤所致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关键词:基层医院;华法林;心房纤颤;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0-02
心房纤颤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心律失常症状,同时这种症状的发病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华法林在出世以来即被认为是对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治疗血栓与栓塞的有效药物,但是因其具有高出血风险、治疗范围较小、易受到多因素影响、个体剂量差异明显等限制,因此在基层医院当中的应用率较低,医患双方均对华法林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畏惧[1]。虽然这种现象在近几年当中随着医疗技术与知识普及而有所改进,但是华法林的临床应用情况仍然不理想,本次研究针对基层医院的华法林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回顾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58例心房纤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心电图成像进行确诊,心房纤颤呈阵发性发作且每次持续48h以上或发作持续一年以上。其中男性患者164例,女性患者94例,年龄范围在65-90岁之间,中位年龄74.28岁。所有患者均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其中103例高血压,6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7例Ⅱ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
1.2 纳入标准
1.2.1 符合ACC/AHA/ESC对心房纤颤治疗指南的规定[2],其中表明心房纤颤患者具有以下情况均必须进行临床抗凝治疗:①具有一项高危因素:血栓栓塞病史、一次性脑缺血病史、体循环栓塞史、缺血性卒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左心房栓塞等;②具有两项中危因素:年龄≥75岁、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35%或左心室缩短指数<25%、心力衰竭、糖尿病等。
1.2.2 无任何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禁忌症,其中包括脑出血、肝肾功能严重缺损、急性胃肠道出血、脑出血、严重的高血压、贫血、应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1.3 方法:
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对所有患者的主治医师进行相关咨询,对门诊病历进行电话跟踪随访。
1.4 调查内容:
①是否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②是否被告知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③被告知后未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原因;④应用后的药物依从性、规范性、不良反应、INR监测正规性以及达标情况;⑤年龄与应用的影响;⑥瓣膜性与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在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比较。
1.5 检测指标:
抗凝指标:INR,以心房纤颤预防血栓、栓塞形成的最佳抗凝强度为标准,通常为2.0-3.0。
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口服华法林2-3d后即可开始INR的检测,该检测过程持续至INR达到治疗目标且至少维持2d以上,随后按照INR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在1-2周内进行2-3次的检测,并且将检测周期逐渐延长,直至出院后可每月检测1次。门诊患者在开始进行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在剂量趋于稳定前需要持续进行INR检测,当INR稳定后可每月检测1次。
2 结果
本组患者当中门诊患者120例,住院患者138例;病情方面,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74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为184例;华法林应用方面,应用华法林抗凝88例,其中54例为住院患者,占本次研究总人数的20.93%,34例为门诊患者,占本次研究总人数的13.18%,其余170例患者未应用华法林。所有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占应用人数的84.09%,另外14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占应用人数的15.91%。
在88例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当中,长期坚持服用华法林且INR值在2.0-2.8之间的患者为32例,占总人数的12.4%,占应用人数的36.36%;未坚持应用华法林以及INR检测且检测范围在1.2-1.6之间的患者为47例,对其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包括如下几项:①监测流程繁琐;②住院期间服用过与华法林冲突的或影响抗凝效果的药物。另外9例患者于服用初期出现不良反应后停用。
3 讨论
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心房纤颤的发病率为男性患者1.8%,女性患者1.7%,表明性别与心房纤颤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是在心脏病患者当中的发病率却高达95%以上,表明心脏病是造成心房纤颤的主要原因[3]。血栓为心房纤颤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心房纤顫发生血栓的概率是普通人的6倍,这也是临床当中造成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老年心房纤颤的患者众多,在临床方面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华法林的使用率、疗效、INR达标率、检测率等明显降低。因此应当加强抗凝、血栓防治的相关门诊教育以及社区活动,对需要进行抗凝的患者加强管理,调节医患关系,从根本上改善医疗环境,进而提高华法林在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当中的应用率,降低栓塞所造成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参考文献
[1]胡大一,李奎宝.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6(1):41-4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1(12):913-916.
[3]胡大一.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2,14(4):18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当中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应用于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当中的现状,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为改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58例心房纤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患者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后续资料与数据。结果:258例心房纤颤患者当中有88例应用了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其中长期进行监测同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人数为42人,占9.3%。在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88例患者当中,54例为住院患者,34例为门诊患者。结论:在基层医院的华法林应用当中,抗凝的知晓率、应用率均较低,治疗率、监测率以及达标率同样偏低。因此在临床当中应当加强医患双方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认识,同时需要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健康宣教以及正确的临床管理,改善监测方式与华法林的使用现状,进而减少由心房纤颤所致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关键词:基层医院;华法林;心房纤颤;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0-02
心房纤颤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心律失常症状,同时这种症状的发病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华法林在出世以来即被认为是对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治疗血栓与栓塞的有效药物,但是因其具有高出血风险、治疗范围较小、易受到多因素影响、个体剂量差异明显等限制,因此在基层医院当中的应用率较低,医患双方均对华法林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畏惧[1]。虽然这种现象在近几年当中随着医疗技术与知识普及而有所改进,但是华法林的临床应用情况仍然不理想,本次研究针对基层医院的华法林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回顾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58例心房纤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心电图成像进行确诊,心房纤颤呈阵发性发作且每次持续48h以上或发作持续一年以上。其中男性患者164例,女性患者94例,年龄范围在65-90岁之间,中位年龄74.28岁。所有患者均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其中103例高血压,6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7例Ⅱ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
1.2 纳入标准
1.2.1 符合ACC/AHA/ESC对心房纤颤治疗指南的规定[2],其中表明心房纤颤患者具有以下情况均必须进行临床抗凝治疗:①具有一项高危因素:血栓栓塞病史、一次性脑缺血病史、体循环栓塞史、缺血性卒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左心房栓塞等;②具有两项中危因素:年龄≥75岁、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35%或左心室缩短指数<25%、心力衰竭、糖尿病等。
1.2.2 无任何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禁忌症,其中包括脑出血、肝肾功能严重缺损、急性胃肠道出血、脑出血、严重的高血压、贫血、应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1.3 方法:
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对所有患者的主治医师进行相关咨询,对门诊病历进行电话跟踪随访。
1.4 调查内容:
①是否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②是否被告知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③被告知后未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原因;④应用后的药物依从性、规范性、不良反应、INR监测正规性以及达标情况;⑤年龄与应用的影响;⑥瓣膜性与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在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比较。
1.5 检测指标:
抗凝指标:INR,以心房纤颤预防血栓、栓塞形成的最佳抗凝强度为标准,通常为2.0-3.0。
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口服华法林2-3d后即可开始INR的检测,该检测过程持续至INR达到治疗目标且至少维持2d以上,随后按照INR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在1-2周内进行2-3次的检测,并且将检测周期逐渐延长,直至出院后可每月检测1次。门诊患者在开始进行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在剂量趋于稳定前需要持续进行INR检测,当INR稳定后可每月检测1次。
2 结果
本组患者当中门诊患者120例,住院患者138例;病情方面,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74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为184例;华法林应用方面,应用华法林抗凝88例,其中54例为住院患者,占本次研究总人数的20.93%,34例为门诊患者,占本次研究总人数的13.18%,其余170例患者未应用华法林。所有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占应用人数的84.09%,另外14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占应用人数的15.91%。
在88例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当中,长期坚持服用华法林且INR值在2.0-2.8之间的患者为32例,占总人数的12.4%,占应用人数的36.36%;未坚持应用华法林以及INR检测且检测范围在1.2-1.6之间的患者为47例,对其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包括如下几项:①监测流程繁琐;②住院期间服用过与华法林冲突的或影响抗凝效果的药物。另外9例患者于服用初期出现不良反应后停用。
3 讨论
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心房纤颤的发病率为男性患者1.8%,女性患者1.7%,表明性别与心房纤颤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是在心脏病患者当中的发病率却高达95%以上,表明心脏病是造成心房纤颤的主要原因[3]。血栓为心房纤颤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心房纤顫发生血栓的概率是普通人的6倍,这也是临床当中造成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老年心房纤颤的患者众多,在临床方面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华法林的使用率、疗效、INR达标率、检测率等明显降低。因此应当加强抗凝、血栓防治的相关门诊教育以及社区活动,对需要进行抗凝的患者加强管理,调节医患关系,从根本上改善医疗环境,进而提高华法林在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当中的应用率,降低栓塞所造成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参考文献
[1]胡大一,李奎宝.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6(1):41-4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1(12):913-916.
[3]胡大一.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2,14(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