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峰体验课程是对大学生毕业前知识和经验的整合,为了让我国大学生实现大学与毕业后工作的无缝链接,西方国家高峰体验课程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高校 高峰体验 高等教育 启示
一、高峰体验课程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提出了“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这一概念。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是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但却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这种体验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现在这一概念正走出心理学的领域限制,进入到包括教育在内的日常生活中。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高级研讨会就是高峰体验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杜瑞尔(R. J. Durel)将高峰体验课程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阶段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杜瑞尔指出,高峰体验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把在大学学习中学到的相对分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杜瑞尔认为,大学生在毕业前修学高峰体验课程,将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并能够为学生建塑一种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憧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高峰体验课程,就是在高等教育中,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开设的一种能够将其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评估和整合的课程。高峰体验课程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课程的整合体。设计该类课程时,可以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同时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大学生在理解和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实践,学会去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大学生通过修学高峰体验课程,将实现对知识的综合、拓展,同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形成批判并学会应用。高峰体验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开拓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强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成就感的目的。
二、西方国家的高峰体验课程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高峰体验课程开设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全面教育改革运动。当时人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特别是一些理论研究为主的大学的学生)临近毕业时,面对实践,显得手足无措,因为他们还没有从心理上和能力上准备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即将到来的工作实践中。学校的教育进入到最后阶段时,并没有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能够教导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综合利用,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因此,面对社会的呼吁,学校开始探索改善大学的课程设置,将一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和环节引入教学中,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自此,美国很多大学开始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开设此类综合知识于实践的课程,且发展迅速。
到目前为止,美国大学普遍引入了高峰体验课程。如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从1998年开始,每学期都开设“农业交流产品开发”课程,学生选择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选修该门课程。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强化先前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产品开发,实现了以专业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美国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包括讲授、实验、实践、案例研究、团队建设、交流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日益丰富和成熟。其中,团队建设与研究是最为活跃的活动方式之一,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体验性交流特征。教师在合理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激励和指导,学生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讨论,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产生相关体验,在实践中肯定自我。
当前,我国的大学在理论不断提升的同时,却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在从心理特征上亟需提高其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同感,以帮助他们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现今我国的大学中,在学生即将毕业的阶段,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并不多。该类课程的缺乏,使学生缺乏对自我力量的认识与肯定,进而导致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步入社会的自信心。
三、我国高等教育高峰体验课程设计
(一)明确大学本科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将专业知识模块化。实践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将专业知识模块化,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模块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将操作性技能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在开设的高峰体验课程中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层次整合,制定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指导,依次学习各模块下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践课程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创造职业环境,模拟社会环境。学生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融入社会环境,在社会中展现所学。由于学校与社会的差异,在学生毕业前的高峰体验课程中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职业环境,并模拟社会情境,尽量展现出社会真实形态,由学生或以个人、或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计划、实施与评估,凸显职业技能实践能力。
(三)转变课程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由于对于课程关注点的认识不同,现在国内许多大学的教育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往往参与程度不足。在高峰体验课程中,应强调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也不是对以往注重课程讲授的否定,而是以之前所学知识为前提指导学生将知识加以运用。
(四)注重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建设与研究是在西方高校高峰体验课程中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活动方式。高峰体验课程在发展及改革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团队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以团队研究的方式,学习、交流、探讨,建立团队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在团队成就的同时体验自我成就的充分满足与高度认同,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人生成长与发展阶段的过渡,尽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安丽绍、韩建华.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教育研究,2010(4)
[2]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
作者简介:
陈劲松(1973-),男,籍贯:贵州习水,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
贵州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G201103)。
【关键词】西方高校 高峰体验 高等教育 启示
一、高峰体验课程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提出了“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这一概念。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是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但却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这种体验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现在这一概念正走出心理学的领域限制,进入到包括教育在内的日常生活中。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高级研讨会就是高峰体验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杜瑞尔(R. J. Durel)将高峰体验课程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阶段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杜瑞尔指出,高峰体验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把在大学学习中学到的相对分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杜瑞尔认为,大学生在毕业前修学高峰体验课程,将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并能够为学生建塑一种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憧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高峰体验课程,就是在高等教育中,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开设的一种能够将其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评估和整合的课程。高峰体验课程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课程的整合体。设计该类课程时,可以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同时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大学生在理解和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实践,学会去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大学生通过修学高峰体验课程,将实现对知识的综合、拓展,同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形成批判并学会应用。高峰体验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开拓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强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成就感的目的。
二、西方国家的高峰体验课程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高峰体验课程开设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全面教育改革运动。当时人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特别是一些理论研究为主的大学的学生)临近毕业时,面对实践,显得手足无措,因为他们还没有从心理上和能力上准备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即将到来的工作实践中。学校的教育进入到最后阶段时,并没有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能够教导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综合利用,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因此,面对社会的呼吁,学校开始探索改善大学的课程设置,将一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和环节引入教学中,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自此,美国很多大学开始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开设此类综合知识于实践的课程,且发展迅速。
到目前为止,美国大学普遍引入了高峰体验课程。如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从1998年开始,每学期都开设“农业交流产品开发”课程,学生选择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选修该门课程。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强化先前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产品开发,实现了以专业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美国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包括讲授、实验、实践、案例研究、团队建设、交流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日益丰富和成熟。其中,团队建设与研究是最为活跃的活动方式之一,该课程的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体验性交流特征。教师在合理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激励和指导,学生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讨论,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产生相关体验,在实践中肯定自我。
当前,我国的大学在理论不断提升的同时,却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在从心理特征上亟需提高其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同感,以帮助他们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现今我国的大学中,在学生即将毕业的阶段,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并不多。该类课程的缺乏,使学生缺乏对自我力量的认识与肯定,进而导致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步入社会的自信心。
三、我国高等教育高峰体验课程设计
(一)明确大学本科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将专业知识模块化。实践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将专业知识模块化,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模块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将操作性技能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在开设的高峰体验课程中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层次整合,制定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指导,依次学习各模块下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践课程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创造职业环境,模拟社会环境。学生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融入社会环境,在社会中展现所学。由于学校与社会的差异,在学生毕业前的高峰体验课程中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职业环境,并模拟社会情境,尽量展现出社会真实形态,由学生或以个人、或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计划、实施与评估,凸显职业技能实践能力。
(三)转变课程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由于对于课程关注点的认识不同,现在国内许多大学的教育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往往参与程度不足。在高峰体验课程中,应强调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也不是对以往注重课程讲授的否定,而是以之前所学知识为前提指导学生将知识加以运用。
(四)注重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建设与研究是在西方高校高峰体验课程中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活动方式。高峰体验课程在发展及改革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团队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以团队研究的方式,学习、交流、探讨,建立团队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在团队成就的同时体验自我成就的充分满足与高度认同,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人生成长与发展阶段的过渡,尽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安丽绍、韩建华.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教育研究,2010(4)
[2]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
作者简介:
陈劲松(1973-),男,籍贯:贵州习水,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
贵州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G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