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在趣味上——激发学生作业的热情
1.创设情境
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设计了以“丁丁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今天早上6( ),丁丁从20(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5( )刷牙、洗脸,吃了一只大约200( )的面包,喝了一盒250( )的牛奶,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1(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东东,和他一起到了学校。放学后,丁丁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长的钢笔和1(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45( )后去吃饭,过了一会,就上床睡觉了。这样,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游戏
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找出1~10的牌,同桌两人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你出一张,我出一张,把两张牌相加或相减,谁算得快,两张牌归谁,最后以牌多的为胜。这个游戏还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在游戏中提高计算能力。把这样的游戏性练习当成课堂教学的后续活动,学生乐此不疲。
二、“活”在分层上——体现学生作业的自主性
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作业的设计更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作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1.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活”在探究上——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及合作讨论为形式,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的作业。学生在探究作业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差别,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学习伙伴的探究积累就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四、“活”在创作上——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或看法,为了让学生有“地方”可说,我设计了“数学日记”“数学小报”“身边的数学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有些学生根据身边的数学完成了很多数学小故事;有的学生把从报刊上得到的一些数学信息编成了数学小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还有的学生总结了学习中的疑问和经验教训,写成了数学日记。
五、“活”在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外作业时要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实践性作业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为主要特征,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实践作业中学生带着数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
1.创设情境
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设计了以“丁丁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今天早上6( ),丁丁从20(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5( )刷牙、洗脸,吃了一只大约200( )的面包,喝了一盒250( )的牛奶,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1(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东东,和他一起到了学校。放学后,丁丁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长的钢笔和1(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45( )后去吃饭,过了一会,就上床睡觉了。这样,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游戏
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找出1~10的牌,同桌两人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你出一张,我出一张,把两张牌相加或相减,谁算得快,两张牌归谁,最后以牌多的为胜。这个游戏还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在游戏中提高计算能力。把这样的游戏性练习当成课堂教学的后续活动,学生乐此不疲。
二、“活”在分层上——体现学生作业的自主性
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作业的设计更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作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1.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活”在探究上——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及合作讨论为形式,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的作业。学生在探究作业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差别,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学习伙伴的探究积累就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四、“活”在创作上——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或看法,为了让学生有“地方”可说,我设计了“数学日记”“数学小报”“身边的数学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有些学生根据身边的数学完成了很多数学小故事;有的学生把从报刊上得到的一些数学信息编成了数学小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还有的学生总结了学习中的疑问和经验教训,写成了数学日记。
五、“活”在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外作业时要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实践性作业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为主要特征,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实践作业中学生带着数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