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身体因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聋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聋生的自我认识上,还表现在聋生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如果聋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将直接影响聋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利用语文学科教学,挖掘语文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聋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的重要前提。聋生的心理容易在各类社会问题的冲击下受到影响,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无法通过语言和声音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再加上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交流,聋生容易产生自卑、怯懦、自私、多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解决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也是心理教师的职责,它应该渗透到聋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和聋生的生活、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紧密联系的学科,就决定了它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一、以聋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石,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传统的教育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疏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学的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要求教师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不善交往,自卑孤僻; 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对人生缺乏乐观、自信的态度……针对聋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笔者将自身的语文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定为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摒弃好逸恶劳的不良品格;塑造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方面。这些多彩的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无声的教材转化成有声的语言,赋予教材灵动的生命,把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自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我,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每一个障碍的克服,都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大多数聋生意志薄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经过几次失败后就放弃了,不愿多做努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屡败屡战精神的人物形象,让聋生认识到事事并非都能一蹴而就。
2.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不仅能让聋生心情愉快、性情开朗、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能促进聋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串联亲情、友情和爱情,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体系。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找知心朋友倾诉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但大多数聋生自卑心理严重,不愿意与人倾诉,长期积闷在心里,甚至有的聋生“唯我独尊”,事事要如己所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懂得宽容大度,不能受半点委屈,常与人发生矛盾冲突。针对这些交际问题,教师应指导聋生形成正确的交际方式,帮助聋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语文课堂教学
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聋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氛围则会大大抑制聋生的学习热情。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可粗暴鲁莽、简单草率,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和谐的心理疏导氛围,使聋生得以体验情感、沟通心灵、调节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聋生主要凭借视觉捕捉信息,感知渠道较为单一,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聋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采用赏识教育法
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能让聋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成为聋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内驱力,促使聋生保持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赏识教育法,经常对聋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聋生保持积极心态,避免消极心理长期占据内心。
四、以体验为载体,探究语文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贴近聋生生活的内容:优秀的人物形象,祖国的壮美山河……在向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讲究方法,不可硬灌照搬。帮助聋生养成良好心理,不能只靠说教,教师应让聋生通过学习语文课文,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为自我感知。具体方法如下:
1.自我体验法
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使聋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是聋生最真实的典范,通过比较,可以让聋生树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精神。
2.角色体验法
教师通过互换角色或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聋生通过表演中的心理冲击,能体会教材中的积极内涵。如在五年级下册《盲人过马路》的看图作文教学中,聋生通过表演打破了自身的思维限制,同时也感受到助人为乐带来的快乐。
3.情境体验法
人的情感由一定因素刺激所引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聋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和收获。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教师可以播放葡萄沟的美丽景色,让聋生真正感受到葡萄沟的美、祖国的美和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同时教育聋生,自己的家乡也有独特的美,我们应该热爱家乡,团结各民族。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聋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
健康的心理是聋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的重要前提。聋生的心理容易在各类社会问题的冲击下受到影响,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无法通过语言和声音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再加上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交流,聋生容易产生自卑、怯懦、自私、多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解决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也是心理教师的职责,它应该渗透到聋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和聋生的生活、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紧密联系的学科,就决定了它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一、以聋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石,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传统的教育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疏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学的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要求教师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不善交往,自卑孤僻; 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对人生缺乏乐观、自信的态度……针对聋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笔者将自身的语文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定为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摒弃好逸恶劳的不良品格;塑造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方面。这些多彩的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无声的教材转化成有声的语言,赋予教材灵动的生命,把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自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我,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每一个障碍的克服,都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大多数聋生意志薄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经过几次失败后就放弃了,不愿多做努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屡败屡战精神的人物形象,让聋生认识到事事并非都能一蹴而就。
2.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不仅能让聋生心情愉快、性情开朗、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能促进聋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串联亲情、友情和爱情,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体系。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找知心朋友倾诉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但大多数聋生自卑心理严重,不愿意与人倾诉,长期积闷在心里,甚至有的聋生“唯我独尊”,事事要如己所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懂得宽容大度,不能受半点委屈,常与人发生矛盾冲突。针对这些交际问题,教师应指导聋生形成正确的交际方式,帮助聋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语文课堂教学
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聋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氛围则会大大抑制聋生的学习热情。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可粗暴鲁莽、简单草率,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和谐的心理疏导氛围,使聋生得以体验情感、沟通心灵、调节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聋生主要凭借视觉捕捉信息,感知渠道较为单一,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聋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采用赏识教育法
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能让聋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成为聋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内驱力,促使聋生保持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赏识教育法,经常对聋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聋生保持积极心态,避免消极心理长期占据内心。
四、以体验为载体,探究语文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贴近聋生生活的内容:优秀的人物形象,祖国的壮美山河……在向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讲究方法,不可硬灌照搬。帮助聋生养成良好心理,不能只靠说教,教师应让聋生通过学习语文课文,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为自我感知。具体方法如下:
1.自我体验法
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使聋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是聋生最真实的典范,通过比较,可以让聋生树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精神。
2.角色体验法
教师通过互换角色或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聋生通过表演中的心理冲击,能体会教材中的积极内涵。如在五年级下册《盲人过马路》的看图作文教学中,聋生通过表演打破了自身的思维限制,同时也感受到助人为乐带来的快乐。
3.情境体验法
人的情感由一定因素刺激所引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聋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和收获。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教师可以播放葡萄沟的美丽景色,让聋生真正感受到葡萄沟的美、祖国的美和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同时教育聋生,自己的家乡也有独特的美,我们应该热爱家乡,团结各民族。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聋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