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恋”是当今社会家长们既关心又害怕的一个话题,究竟什么是早恋,哪些因素使得孩子容易出现早恋的现象,家长又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和帮助孩子躲避早恋的危害?本文试着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家庭的教育方式寻找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早恋;埃里克森;家庭教育
“早恋”是当今社会不容回避的教育难题,许多家长很避讳和自己的子女谈论有关爱情和性的话题,使这片领域变得更为神秘与晦涩。事实上早恋并不可怕,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家长们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感情发展,预防早恋,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一、早恋的阐释
“早恋”是当代中国的本土概念,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通俗上来说,我们把孩子在大学以前,也就是18岁之前所有的恋爱行为包括暗恋、单恋、相恋都称之为早恋行为。
在汉语中,以“早”字开头的许多词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性,预示着某事在不该发生的时候发生了,比如,发育“早熟”,孕妇“早产”,孩子“早夭”等等。所以当“早恋”一词横空出世以后,人们对它的印象就已经产生了偏差,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不该出现的事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发育,甚至是未来一生的幸福。
二、早恋观念的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关于儿女的婚嫁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子在十几岁时就会被说亲,有的还在孩童时甚至是没出世之前就已经订下亲事,因此并没有什么“早恋”的概念。
解放前后的中国,人民生活清苦,衣不保暖,食不果腹,人丁兴旺是家家户户美好的愿望。结婚越早越好,因此早恋不仅不被家长们反对,反而大力支持。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高考的恢复,人们的重心转向了学习和远大的理想。家长们开始认为沉迷恋爱是一种不珍惜学习机会、没有远大抱负的错误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家长们都认为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并逐渐演变成了上不了大学就没有未来。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因此影响学习的一切因素都应该被排除在外,“早恋”首当其冲,家长们谈“恋”色变。
三、早恋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人一生的发展需要经历八个心理阶段:安全与信任、自主与羞愧、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形成同一感、亲密与孤独、创造与专注、完美与绝望。
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有了自主、主动的好奇的心理,并渐渐有了对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的认知。他们会倾向选择一些好的有趣的东西包括玩耍的同伴,因此,在幼儿园里一些聪明的、可爱的、漂亮的小朋友更容易得到其他小朋友的青睐。
学龄期六至十一、二岁的孩子是获得勤奋感与自卑感的阶段,他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飞速发展,他们在兴趣中产生勤奋感,取得了成绩,收获了信心,相反就会自卑。他们也逐渐的开始会羡慕他人的成绩,学会欣赏和仰慕他人。这就是小学校园里,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受其他同学的喜欢。
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青春期”,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同一感,开始渐渐地了解自己并认识自己与其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和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如果此时选择的同伴是异性,则很容易演变为恋爱关系。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
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丧偶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严重缺失。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由于成长过程中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甚至缺少双亲的关爱,他们更容易产生一种偏执的“爱情”观念,要么过于向往美好的爱情,要么不相信否定世上有真爱。
2、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孩子的早恋行为呈负相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因此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早恋的行为,并会对他们做出相应的指导。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则更保守一点,在社会的大环境和要求下,认为接受教育是最重要的,传统的观念也让他们对早恋存在一些误区。
3、教养方式
民主、平等、和谐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家庭生活中一种健康又美好的人际关系要求。定期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聊天,更多的鼓励、引导和赞美,会延迟恋爱的时间甚至是发生性行为的时间。而专制的、压迫式的教育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的逆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跟容易早恋,从异性的身上寻找家庭中缺少的爱。
四、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的好坏和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端正态度
“早恋”一词本身带有误导性,因此应该慎用早恋,切勿给孩子乱贴早恋的标签。早恋并不可怕,的确有人因为早恋影响了学习,然而生活中青梅竹马相恋几十载的幸福例子也比比皆是。
应当教育子女要自尊、自爱、自主、自重,认识两性交往关系的严肃性与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孩子学会把握男女交往的“度”。
(二)鼓励、引导和沟通
收起家长的威严,经常和孩子聊聊“心里话”,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当孩子出现早恋烦恼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帮助他澄清,让他们自己选择。当孩子选择出现困难时,家长要提供参考性建议,引导他们做出相对正确和安全的选择。
(三)青春期性教育
在西方,学校很早就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性教育,直面人体的性特征,教会学生一个生命是怎么形成的。而在中国这样的话题仍然是晦涩的。关心子女的饮食起居,适当增加营养,保证子女有良好的发育状况。尤其要对女孩说明月经来潮是怎么回事及如何注意经期卫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并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
(四)优化家庭环境
“爱”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常常在潜移默化之下对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会通过观察学习来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体会温暖和爱。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争执。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爱意,降低遠离父母,寻找异爱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倪坚.小学高年级学生早恋现象剖析[J].教育探索,2002(08).
[2]冯大鸣.早恋,我们何以应对?——美国中学的《学生示爱限定规则》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7(11).
[3]牛小源.直面中学生早恋问题——访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J].黑龙江教育,2004(5).
[4]杨文澜.从《早熟》和《朱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J].安徽文学,2011(8).
[5]田丹.单亲家庭环境对学生早恋行为形成的影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彭际航(1987.12.3——):女,28岁,汉族,籍贯江苏南京,深圳大学2013级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早恋;埃里克森;家庭教育
“早恋”是当今社会不容回避的教育难题,许多家长很避讳和自己的子女谈论有关爱情和性的话题,使这片领域变得更为神秘与晦涩。事实上早恋并不可怕,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家长们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感情发展,预防早恋,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一、早恋的阐释
“早恋”是当代中国的本土概念,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通俗上来说,我们把孩子在大学以前,也就是18岁之前所有的恋爱行为包括暗恋、单恋、相恋都称之为早恋行为。
在汉语中,以“早”字开头的许多词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性,预示着某事在不该发生的时候发生了,比如,发育“早熟”,孕妇“早产”,孩子“早夭”等等。所以当“早恋”一词横空出世以后,人们对它的印象就已经产生了偏差,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不该出现的事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发育,甚至是未来一生的幸福。
二、早恋观念的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关于儿女的婚嫁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子在十几岁时就会被说亲,有的还在孩童时甚至是没出世之前就已经订下亲事,因此并没有什么“早恋”的概念。
解放前后的中国,人民生活清苦,衣不保暖,食不果腹,人丁兴旺是家家户户美好的愿望。结婚越早越好,因此早恋不仅不被家长们反对,反而大力支持。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高考的恢复,人们的重心转向了学习和远大的理想。家长们开始认为沉迷恋爱是一种不珍惜学习机会、没有远大抱负的错误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家长们都认为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并逐渐演变成了上不了大学就没有未来。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因此影响学习的一切因素都应该被排除在外,“早恋”首当其冲,家长们谈“恋”色变。
三、早恋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人一生的发展需要经历八个心理阶段:安全与信任、自主与羞愧、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形成同一感、亲密与孤独、创造与专注、完美与绝望。
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有了自主、主动的好奇的心理,并渐渐有了对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的认知。他们会倾向选择一些好的有趣的东西包括玩耍的同伴,因此,在幼儿园里一些聪明的、可爱的、漂亮的小朋友更容易得到其他小朋友的青睐。
学龄期六至十一、二岁的孩子是获得勤奋感与自卑感的阶段,他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飞速发展,他们在兴趣中产生勤奋感,取得了成绩,收获了信心,相反就会自卑。他们也逐渐的开始会羡慕他人的成绩,学会欣赏和仰慕他人。这就是小学校园里,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受其他同学的喜欢。
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青春期”,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同一感,开始渐渐地了解自己并认识自己与其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和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如果此时选择的同伴是异性,则很容易演变为恋爱关系。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
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丧偶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严重缺失。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由于成长过程中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甚至缺少双亲的关爱,他们更容易产生一种偏执的“爱情”观念,要么过于向往美好的爱情,要么不相信否定世上有真爱。
2、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孩子的早恋行为呈负相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因此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早恋的行为,并会对他们做出相应的指导。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则更保守一点,在社会的大环境和要求下,认为接受教育是最重要的,传统的观念也让他们对早恋存在一些误区。
3、教养方式
民主、平等、和谐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家庭生活中一种健康又美好的人际关系要求。定期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聊天,更多的鼓励、引导和赞美,会延迟恋爱的时间甚至是发生性行为的时间。而专制的、压迫式的教育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的逆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跟容易早恋,从异性的身上寻找家庭中缺少的爱。
四、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的好坏和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端正态度
“早恋”一词本身带有误导性,因此应该慎用早恋,切勿给孩子乱贴早恋的标签。早恋并不可怕,的确有人因为早恋影响了学习,然而生活中青梅竹马相恋几十载的幸福例子也比比皆是。
应当教育子女要自尊、自爱、自主、自重,认识两性交往关系的严肃性与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孩子学会把握男女交往的“度”。
(二)鼓励、引导和沟通
收起家长的威严,经常和孩子聊聊“心里话”,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当孩子出现早恋烦恼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帮助他澄清,让他们自己选择。当孩子选择出现困难时,家长要提供参考性建议,引导他们做出相对正确和安全的选择。
(三)青春期性教育
在西方,学校很早就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性教育,直面人体的性特征,教会学生一个生命是怎么形成的。而在中国这样的话题仍然是晦涩的。关心子女的饮食起居,适当增加营养,保证子女有良好的发育状况。尤其要对女孩说明月经来潮是怎么回事及如何注意经期卫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并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
(四)优化家庭环境
“爱”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常常在潜移默化之下对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会通过观察学习来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体会温暖和爱。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争执。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爱意,降低遠离父母,寻找异爱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倪坚.小学高年级学生早恋现象剖析[J].教育探索,2002(08).
[2]冯大鸣.早恋,我们何以应对?——美国中学的《学生示爱限定规则》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7(11).
[3]牛小源.直面中学生早恋问题——访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J].黑龙江教育,2004(5).
[4]杨文澜.从《早熟》和《朱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J].安徽文学,2011(8).
[5]田丹.单亲家庭环境对学生早恋行为形成的影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彭际航(1987.12.3——):女,28岁,汉族,籍贯江苏南京,深圳大学2013级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