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个语文学习生涯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朗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但是到了高中后,对语文朗读的重视日益减少,有不少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所以,语文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们重视朗读,要指导学生们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熟记朗读的技巧,灵活运用朗读的方法,把朗读当做语文学习的一门基本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正视 朗读 意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虽说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分数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儿的现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然而 经常放声朗读不但不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内在语文素质和气度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以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综合学生们的语文朗读现状,提出几点正视语文朗读的意见。
1.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有效性
2.1 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2 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2.3 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朗读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多、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这是需要花一定力气的。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该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表现的感情也作适当的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表示颂扬的、赞叹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示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示怀疑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示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句子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秀丽的景色的内容,激烈的对话,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内容的要读的缓慢。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读出风采。
4.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地方法。
4.1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4.2 背诵朗读。这种方法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如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等。
4.3 欣赏性阅读。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较长的文章。
4.4 表演性朗读。适用于较强表演色彩的文章。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们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4.5 模仿播音式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很有气势的论说文,如《谈骨气》等,让学生们模仿优秀的播音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学生们会很努力的。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适当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5.2 朗读教学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多读,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语文老师应该特别重视早读。早读时,教师应该提前赶到教室里,督促学生朗读,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放声朗读,教师也拿着书朗读,给学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多布置背诵是使学生多朗读的好办法。背诵要重在检查,不只是检查个别的学生,而是要想办法检查全体的学生,检查背诵要人人过关。久而久之,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朗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正视 朗读 意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虽说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分数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儿的现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然而 经常放声朗读不但不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内在语文素质和气度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以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综合学生们的语文朗读现状,提出几点正视语文朗读的意见。
1.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有效性
2.1 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2 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2.3 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朗读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多、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这是需要花一定力气的。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该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表现的感情也作适当的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表示颂扬的、赞叹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示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示怀疑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示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句子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秀丽的景色的内容,激烈的对话,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内容的要读的缓慢。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读出风采。
4.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地方法。
4.1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4.2 背诵朗读。这种方法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如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等。
4.3 欣赏性阅读。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较长的文章。
4.4 表演性朗读。适用于较强表演色彩的文章。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们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4.5 模仿播音式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很有气势的论说文,如《谈骨气》等,让学生们模仿优秀的播音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学生们会很努力的。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适当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5.2 朗读教学并不难,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多读,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语文老师应该特别重视早读。早读时,教师应该提前赶到教室里,督促学生朗读,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放声朗读,教师也拿着书朗读,给学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多布置背诵是使学生多朗读的好办法。背诵要重在检查,不只是检查个别的学生,而是要想办法检查全体的学生,检查背诵要人人过关。久而久之,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朗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