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鹦鹉岭多金属矿区位于阳春市县城269°方向,直距约20km,矿区区域上处于阳春盆地南西部北西西向背斜中,行政隶属阳春市马水镇与潭水镇管辖。本文在对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和研究,其中包括矿区的岩石类型,矿区内的岩石所含化学元素以及矿石的矿物成分的研究。最后总结并分析了矿体的地址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等。
关键词:铅锌多金属;矿物组分;矿床成因
1.鹦鹉岭多金属矿矿床概述
矿区距离X591县道有5km简易公路通达,沿X591县道往东10km与S113省道相通,S113省道与罗阳高速、开阳高速相连。除公路外,矿区往东直线距离三茂铁路潭水站6km,因此矿区所处位置交通较为方便。面积7.29km2。矿区内的矿石的类型多数为块状,矿床富含Cu、Pb、Zn等金属元素。
2.鹦鹉岭的矿床形成原因
鹦鹉岭在过去的许多次地质考察后,各类学者一直对它矿床的类型和形成原因具有疑惑,且意见各不相同。矿区内的矿石所含普通化学元素以及稀有元素等均进行了探测,且研究过程中考虑到了稳定同位素等。鹦鹉岭矿区内的矿石的矿物质组成基本分为以下几种,富含锡的矿石,富含方铅的矿石等。这里面铅锌矿所组成的矿石占所有矿石类别的第一组成成分,大部分的矿石外形轮廓为颗粒状,结构组成为小型团状,某些部分会出现零散的形状。矿石其化学组成经研究后发现,矿石元素的主要来源是斑岩体,其中还有小部分来自周围的岩石。鹦鹉岭矿区的岩石经过地质变迁,裂缝延伸等作用,也形成了该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矿床内的由东向北的裂缝地区的形成给沸腾的液体腾出了足够的通道,使得此裂缝地区的矿石都有蚀变现象。鹦鹉岭矿床的围岩组成大部分为灰岩和矽卡岩,细度为中颗粒,此外还有石英岩和角岩等。矿物质和能量的来源主要集中于矿床内的岩浆的流动。
根据地球化学专业人员的现场勘查和后期科学研究发现,鹦鹉岭的矿床内铅、锌等元素占据主要成分,并且金属元素的组成情况不统一,部分元素会发生异常的组合情况,表1显示了经过统计得出的鹦鹉岭矿区矿石化学组成。
根据表1给出的化学成分能分析得出各类金属元素在矿石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在矿区的下部盆地的石英矿主要含有铜、铅、锌等金属元素,而粉砂岩则含有较多的铅和锌元素,与其他地区的矿区相比,鹦鹉岭含有较多的铅含量,但银、砷、硼等微量元素较少。
矿石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如下:
矿石矿物组分。V2号矿体为铅锌矿体,伴生银、铜,其矿物组合比较复杂,按不同的矿石类型可划分为下面三种矿物组合: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磁黄铁矿、绿泥石,方解石蚀变大理岩矿物组合。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矿物组合。方铅矿:银灰色,粒径一般0.16mm,多为自形晶立方体,多呈细脉状沿岩石裂隙充填,脉宽0.1mm~10mm不等,呈不规则团块状充填于矽卡岩矿物颗粒之间隙中。
闪锌矿:棕褐色,树脂光泽,粒径多为0.04mm以下,半自形晶粒状集合体,与方铅矿共生带形成,方铅闪锌矿细脉充填,常见闪锌矿沿黄铁矿边缘交代充填或呈星点浸染状散布脉石矿物粒间。
磁铁矿:铁黑色,自形晶菱形十二面体,粒径0.05mm~0.5mm,具强磁性,断口呈贝壳状,多呈固状集合体嵌布在矽卡岩矿物之间(见图1)。
磁黄铁矿:暗铜黄色,多呈他形粒状集合体出现,呈不规则细脉团状、树枝状,与黄铁矿共生或单独呈不规则状贯穿于矽卡岩矿物粒间。
黄铜矿:铜黄色,表面呈紫红锖色,多呈不规则它形粒状集合体与黄铁矿共生。
石英:白色,它形粒状集合体吃不开不均匀团状散布在岩石中,这种形态石英在角岩中出现较多,另一种为细脉状,在岩石(矽卡岩、角岩)裂隙中,石英脉中常伴生黑钨矿、黄铁矿,脉宽2mm~10mm。
从矿石结构构造来看,矿石结构:以花岗变晶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纤状花岗变晶结构和显微花岗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为主,次为定向構造、半定向构造和浸染状构造。
矿石类型分为如下几类:(1)矿石自然类型,主要: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大
理岩,含方铅矿、闪锌矿透辉石符山石矽卡岩。次要:磁铁矿透辉石矽卡岩,含磁黄铁矿、黄铜矿大理岩。
(2)矿石工业类型,主要: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方铅闪锌矿矿石。次要:透辉石矽卡岩磁铁矿矿石,大理岩磁黄铁矿、黄铜矿矿石。
矿体围岩与夹石:V2号矿体连续性较好,无夹层。矿体赋存于大理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由层间破碎裂隙控制,矿体顶底板围岩为大理岩或矽卡岩化大理岩。
矿石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组分。V6号矿体为风化锡矿体,由矿化矽卡岩风化形成,矿物组分主要有磁铁矿、褐铁矿、锡石、长石、方解石、石英,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及少量长石、高岭土(粘土)、白云母。见矿物组分一览表2。
磁铁矿:铁黑色,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粒径0.04mm~0.16mm,具强磁性,常集合呈团块状和条带状与锡石连(伴)生,磁铁矿在矿石中含量占24.34%。根据MLA仪器(工艺矿物参数自动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磁铁矿中常含有胶质状态锡。
锡石:深褐色—黑色,金刚光泽,半自形微细粒状,粒径多在0.01mm~0.04mm之间,常见锡石呈不规则团状集合体分布于石英和石榴子石粒间,部分锡石与磁铁矿呈连生体产出。
褐铁矿:黑褐色,松散土状,常见大小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坚硬褐铁矿块体,由磁铁矿或含铁硅酸盐矿物氧化形成。
铁白云母:褐绿色,呈微细粒片状集合体产出。绿泥石:黄绿—淡绿色,细小鳞片状,常呈致密状集合体产出。石榴子石:褐—黄褐色,自形—半自形的菱形十二面体,粒径0.05mm~0.5mm,常与透辉石、透闪石组成不规则集合体产出。 3.鹦鹉岭矿床的形成研究
本次考察单位为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矿区从2009年初始~2013年3月开展详查工作,于2012年12月完成大坪矿段野外地质工作。研究发现,基于地面的构造类型和所处位置,鹦鹉岭矿床的金属铅、锌、钨、锡所属矿区可追溯到石炭纪时期,矿区核心部位是花岗岩,细度为中细粒,类型为黑云母。外部环绕岩层为天子岭和帽子峰等,属于泥盆系。在鹦鹉岭的矿石内部的斑岩均是从地下侵入的结果,在这些岩石的开采过程中可以得到各种丰富的珍贵工业金属,例如钨和锡。岩石的沉积可以看出,起初是浅海和滨海的依次叠加,它们形成的岩石厚度没有超过200m深,很容易可以得出流动而引起的矿床不是在这一条件下形成的。矿区的外侧接触区域的北部和南部经考察为接触变质矽卡岩,它富含Cu、Pb、Sn、W等金属元素。
鹦鹉岭的矿区内矿石的结构形式特点有很大的热气液体交代蚀变,矿区内矿石的形状呈弧形、圆弧形围绕岩体分布,多金属矿矿床的蚀变变化相对慢,内部化学反应较为低等,在岩石层的外部会出现地壳层和流入岩石内的矿物质。鹦鹉岭的四周岩石蚀变变化得出的化学成分与鹦鹉岭的主体矿区矿物质的组成成分基本吻合,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做出推断,鹦鹉岭的矿床围岩在蚀变变化中是矿区沸腾的液体与围岩经过一年又一年的互相蚀变造就的。
参考文献:
[1]陈炳辉,陈敬德.广东梅县玉水铜多金属矿床成因认识[J].广东地质,1992(03):59-69.
[2]陈文强.玉水硫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有色金属工程,2003,55(01):110-111+116.
[3]陈文强.玉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浅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06):755-759.
[4]陳文强.玉水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其成因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7,59(01):18-21.
[5]郭锐,陈炳辉.广东梅县玉水铜多金属矿田矿床矿物学特征[J].矿产勘查,1999(06):428-431.
[6]何耀基.广东梅县玉水热液沉积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J].广东地质,1990(01):1-13.
[7]何耀基.梅县玉水铜铅锌(银)矿床成矿机制及找矿标志[J].广东地质,1998(02):65-71.
[8]汪礼明,杨牧,彭省临.广东梅县玉水多金属矿矿床成因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23(04):345-352.
关键词:铅锌多金属;矿物组分;矿床成因
1.鹦鹉岭多金属矿矿床概述
矿区距离X591县道有5km简易公路通达,沿X591县道往东10km与S113省道相通,S113省道与罗阳高速、开阳高速相连。除公路外,矿区往东直线距离三茂铁路潭水站6km,因此矿区所处位置交通较为方便。面积7.29km2。矿区内的矿石的类型多数为块状,矿床富含Cu、Pb、Zn等金属元素。
2.鹦鹉岭的矿床形成原因
鹦鹉岭在过去的许多次地质考察后,各类学者一直对它矿床的类型和形成原因具有疑惑,且意见各不相同。矿区内的矿石所含普通化学元素以及稀有元素等均进行了探测,且研究过程中考虑到了稳定同位素等。鹦鹉岭矿区内的矿石的矿物质组成基本分为以下几种,富含锡的矿石,富含方铅的矿石等。这里面铅锌矿所组成的矿石占所有矿石类别的第一组成成分,大部分的矿石外形轮廓为颗粒状,结构组成为小型团状,某些部分会出现零散的形状。矿石其化学组成经研究后发现,矿石元素的主要来源是斑岩体,其中还有小部分来自周围的岩石。鹦鹉岭矿区的岩石经过地质变迁,裂缝延伸等作用,也形成了该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矿床内的由东向北的裂缝地区的形成给沸腾的液体腾出了足够的通道,使得此裂缝地区的矿石都有蚀变现象。鹦鹉岭矿床的围岩组成大部分为灰岩和矽卡岩,细度为中颗粒,此外还有石英岩和角岩等。矿物质和能量的来源主要集中于矿床内的岩浆的流动。
根据地球化学专业人员的现场勘查和后期科学研究发现,鹦鹉岭的矿床内铅、锌等元素占据主要成分,并且金属元素的组成情况不统一,部分元素会发生异常的组合情况,表1显示了经过统计得出的鹦鹉岭矿区矿石化学组成。
根据表1给出的化学成分能分析得出各类金属元素在矿石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在矿区的下部盆地的石英矿主要含有铜、铅、锌等金属元素,而粉砂岩则含有较多的铅和锌元素,与其他地区的矿区相比,鹦鹉岭含有较多的铅含量,但银、砷、硼等微量元素较少。
矿石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如下:
矿石矿物组分。V2号矿体为铅锌矿体,伴生银、铜,其矿物组合比较复杂,按不同的矿石类型可划分为下面三种矿物组合: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磁黄铁矿、绿泥石,方解石蚀变大理岩矿物组合。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矿物组合。方铅矿:银灰色,粒径一般0.16mm,多为自形晶立方体,多呈细脉状沿岩石裂隙充填,脉宽0.1mm~10mm不等,呈不规则团块状充填于矽卡岩矿物颗粒之间隙中。
闪锌矿:棕褐色,树脂光泽,粒径多为0.04mm以下,半自形晶粒状集合体,与方铅矿共生带形成,方铅闪锌矿细脉充填,常见闪锌矿沿黄铁矿边缘交代充填或呈星点浸染状散布脉石矿物粒间。
磁铁矿:铁黑色,自形晶菱形十二面体,粒径0.05mm~0.5mm,具强磁性,断口呈贝壳状,多呈固状集合体嵌布在矽卡岩矿物之间(见图1)。
磁黄铁矿:暗铜黄色,多呈他形粒状集合体出现,呈不规则细脉团状、树枝状,与黄铁矿共生或单独呈不规则状贯穿于矽卡岩矿物粒间。
黄铜矿:铜黄色,表面呈紫红锖色,多呈不规则它形粒状集合体与黄铁矿共生。
石英:白色,它形粒状集合体吃不开不均匀团状散布在岩石中,这种形态石英在角岩中出现较多,另一种为细脉状,在岩石(矽卡岩、角岩)裂隙中,石英脉中常伴生黑钨矿、黄铁矿,脉宽2mm~10mm。
从矿石结构构造来看,矿石结构:以花岗变晶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纤状花岗变晶结构和显微花岗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为主,次为定向構造、半定向构造和浸染状构造。
矿石类型分为如下几类:(1)矿石自然类型,主要: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大
理岩,含方铅矿、闪锌矿透辉石符山石矽卡岩。次要:磁铁矿透辉石矽卡岩,含磁黄铁矿、黄铜矿大理岩。
(2)矿石工业类型,主要: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方铅闪锌矿矿石。次要:透辉石矽卡岩磁铁矿矿石,大理岩磁黄铁矿、黄铜矿矿石。
矿体围岩与夹石:V2号矿体连续性较好,无夹层。矿体赋存于大理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由层间破碎裂隙控制,矿体顶底板围岩为大理岩或矽卡岩化大理岩。
矿石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组分。V6号矿体为风化锡矿体,由矿化矽卡岩风化形成,矿物组分主要有磁铁矿、褐铁矿、锡石、长石、方解石、石英,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及少量长石、高岭土(粘土)、白云母。见矿物组分一览表2。
磁铁矿:铁黑色,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粒径0.04mm~0.16mm,具强磁性,常集合呈团块状和条带状与锡石连(伴)生,磁铁矿在矿石中含量占24.34%。根据MLA仪器(工艺矿物参数自动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磁铁矿中常含有胶质状态锡。
锡石:深褐色—黑色,金刚光泽,半自形微细粒状,粒径多在0.01mm~0.04mm之间,常见锡石呈不规则团状集合体分布于石英和石榴子石粒间,部分锡石与磁铁矿呈连生体产出。
褐铁矿:黑褐色,松散土状,常见大小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坚硬褐铁矿块体,由磁铁矿或含铁硅酸盐矿物氧化形成。
铁白云母:褐绿色,呈微细粒片状集合体产出。绿泥石:黄绿—淡绿色,细小鳞片状,常呈致密状集合体产出。石榴子石:褐—黄褐色,自形—半自形的菱形十二面体,粒径0.05mm~0.5mm,常与透辉石、透闪石组成不规则集合体产出。 3.鹦鹉岭矿床的形成研究
本次考察单位为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矿区从2009年初始~2013年3月开展详查工作,于2012年12月完成大坪矿段野外地质工作。研究发现,基于地面的构造类型和所处位置,鹦鹉岭矿床的金属铅、锌、钨、锡所属矿区可追溯到石炭纪时期,矿区核心部位是花岗岩,细度为中细粒,类型为黑云母。外部环绕岩层为天子岭和帽子峰等,属于泥盆系。在鹦鹉岭的矿石内部的斑岩均是从地下侵入的结果,在这些岩石的开采过程中可以得到各种丰富的珍贵工业金属,例如钨和锡。岩石的沉积可以看出,起初是浅海和滨海的依次叠加,它们形成的岩石厚度没有超过200m深,很容易可以得出流动而引起的矿床不是在这一条件下形成的。矿区的外侧接触区域的北部和南部经考察为接触变质矽卡岩,它富含Cu、Pb、Sn、W等金属元素。
鹦鹉岭的矿区内矿石的结构形式特点有很大的热气液体交代蚀变,矿区内矿石的形状呈弧形、圆弧形围绕岩体分布,多金属矿矿床的蚀变变化相对慢,内部化学反应较为低等,在岩石层的外部会出现地壳层和流入岩石内的矿物质。鹦鹉岭的四周岩石蚀变变化得出的化学成分与鹦鹉岭的主体矿区矿物质的组成成分基本吻合,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做出推断,鹦鹉岭的矿床围岩在蚀变变化中是矿区沸腾的液体与围岩经过一年又一年的互相蚀变造就的。
参考文献:
[1]陈炳辉,陈敬德.广东梅县玉水铜多金属矿床成因认识[J].广东地质,1992(03):59-69.
[2]陈文强.玉水硫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有色金属工程,2003,55(01):110-111+116.
[3]陈文强.玉水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浅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06):755-759.
[4]陳文强.玉水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其成因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7,59(01):18-21.
[5]郭锐,陈炳辉.广东梅县玉水铜多金属矿田矿床矿物学特征[J].矿产勘查,1999(06):428-431.
[6]何耀基.广东梅县玉水热液沉积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J].广东地质,1990(01):1-13.
[7]何耀基.梅县玉水铜铅锌(银)矿床成矿机制及找矿标志[J].广东地质,1998(02):65-71.
[8]汪礼明,杨牧,彭省临.广东梅县玉水多金属矿矿床成因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23(04):34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