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问题;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设施建设也快速发展。我国的施工企业不是国家投资体制,而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为了更有效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得到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建筑的制定定额、费用标准和材料设备预算价格,依据图纸和定额编制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造价管理,確保建设工程进度和建设工程质量,应渗透贯施工阶段的全过程。防止出现造价失控影响工程投资效益的发挥;价格低于价值,就会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低劣。加强计划管理,并以此控制基建投资和监督基本建设拨款,减少投资浪费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控制体系不完善。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导致工程造价失控,在立项阶段就工程投资估算不实,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压级压价,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薄弱资金尚未落实就急于上项目,甚至编制虚假的工程概算:有些工程在投资估算时未考虑动态因素,导致市场价格变动形成投资缺口。建设工程规范没有体现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上,未充分的考虑可能发生的费用索赔问题,造成不明确产生纠纷,建设工程造价领域的法制还不健全,政策还不配套,缺乏监管机制,导致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工程技术人未能全面了解合同,无法真正做到合同的现场签证,造成合同履约程度低。还有一些相关人员的造价管理意识薄弱,未对投资额度和设计方案核审,导致施工中随意性过大,缺乏有效监督,所以必须采取决算与监理分离的监管模式,使成本控制的随意性增大。
2造价缺乏整体控制。概算定额等与造价有关的资料编制的标底价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各个环节组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活动,但招投标制度尚不完善,部分改建使用国有资金较多的项目。有些在建项存在着招标文件不详、标底不准确。造价管理仅停留在工程的预结算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上,忽视了整体成本的浪费。导致工程标底不明,预算定额资料缺失,使项目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不足,还有的实行招投标的工程,对竣工决算没有指导性作用们还有的出现无标底招标的问题。
3现场管理漏洞大。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却不配套,认定中介组织过程不严谨,签证支付的一些费用依据不足,材料单价、工程费用偏高,很多不该计取的费用也签发给施工单位。施工中发生而合同预算中未没有确认工程量,给施工单位有机可乘。
4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不完善。施工单位虽然加强了项目的地址勘探工作,但体现在预算编制中的支出却很少。在进行造价预算编制难以全面的考虑,责任机制还不健全,造成建设各方各自为政,不严格履行合同条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使施工对项目设计增加措施监管不利,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施工成本。
二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1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建筑前期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对环节的影响不大。在投资决策阶段,工程控制往往更追求眼前项目能上马,方案不完善,缺少确保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为了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不切实际地削减投资,不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待项目进入施工建设阶段,便开始了关注项目的上马业绩,忽视了投入运营后的实际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做好方案的技术论证,做到投资无漏项,按造价较高的工程方案预估,确保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应重视工程项目前期的造价管理工作。提高初步设计概算的精确度,严格按实行设计招投标制度,推进限额设计,明确规定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做好各项资料的记录和收集工作,全面履行合同内容,有效地控制合同条款的拟订,减少合同疏漏导致的扯皮问题。限额设计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实事求是,严格按照限额控制设计标准,控制好设计标准和规范。在工作中把技术与经济、设计结合起来,克服相互脱节的状态。在保证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依靠科学管理技术是控制工程造价行之有效的办法。
3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要抓住计量支付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审核控制和支付。收集和了解价格动态,必须严把变更关,设计变更扩大规模,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要实行分级控制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对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健全的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施工技术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最大限度降低静态投资。
参考文献:
[1]郭琦.《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袁建新,迟晓明.《工程造价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年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问题;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设施建设也快速发展。我国的施工企业不是国家投资体制,而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为了更有效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得到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建筑的制定定额、费用标准和材料设备预算价格,依据图纸和定额编制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造价管理,確保建设工程进度和建设工程质量,应渗透贯施工阶段的全过程。防止出现造价失控影响工程投资效益的发挥;价格低于价值,就会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低劣。加强计划管理,并以此控制基建投资和监督基本建设拨款,减少投资浪费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控制体系不完善。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导致工程造价失控,在立项阶段就工程投资估算不实,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压级压价,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薄弱资金尚未落实就急于上项目,甚至编制虚假的工程概算:有些工程在投资估算时未考虑动态因素,导致市场价格变动形成投资缺口。建设工程规范没有体现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上,未充分的考虑可能发生的费用索赔问题,造成不明确产生纠纷,建设工程造价领域的法制还不健全,政策还不配套,缺乏监管机制,导致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工程技术人未能全面了解合同,无法真正做到合同的现场签证,造成合同履约程度低。还有一些相关人员的造价管理意识薄弱,未对投资额度和设计方案核审,导致施工中随意性过大,缺乏有效监督,所以必须采取决算与监理分离的监管模式,使成本控制的随意性增大。
2造价缺乏整体控制。概算定额等与造价有关的资料编制的标底价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各个环节组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活动,但招投标制度尚不完善,部分改建使用国有资金较多的项目。有些在建项存在着招标文件不详、标底不准确。造价管理仅停留在工程的预结算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上,忽视了整体成本的浪费。导致工程标底不明,预算定额资料缺失,使项目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不足,还有的实行招投标的工程,对竣工决算没有指导性作用们还有的出现无标底招标的问题。
3现场管理漏洞大。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却不配套,认定中介组织过程不严谨,签证支付的一些费用依据不足,材料单价、工程费用偏高,很多不该计取的费用也签发给施工单位。施工中发生而合同预算中未没有确认工程量,给施工单位有机可乘。
4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不完善。施工单位虽然加强了项目的地址勘探工作,但体现在预算编制中的支出却很少。在进行造价预算编制难以全面的考虑,责任机制还不健全,造成建设各方各自为政,不严格履行合同条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使施工对项目设计增加措施监管不利,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施工成本。
二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1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建筑前期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对环节的影响不大。在投资决策阶段,工程控制往往更追求眼前项目能上马,方案不完善,缺少确保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为了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不切实际地削减投资,不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待项目进入施工建设阶段,便开始了关注项目的上马业绩,忽视了投入运营后的实际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做好方案的技术论证,做到投资无漏项,按造价较高的工程方案预估,确保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应重视工程项目前期的造价管理工作。提高初步设计概算的精确度,严格按实行设计招投标制度,推进限额设计,明确规定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做好各项资料的记录和收集工作,全面履行合同内容,有效地控制合同条款的拟订,减少合同疏漏导致的扯皮问题。限额设计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实事求是,严格按照限额控制设计标准,控制好设计标准和规范。在工作中把技术与经济、设计结合起来,克服相互脱节的状态。在保证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依靠科学管理技术是控制工程造价行之有效的办法。
3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要抓住计量支付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审核控制和支付。收集和了解价格动态,必须严把变更关,设计变更扩大规模,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要实行分级控制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对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健全的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施工技术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最大限度降低静态投资。
参考文献:
[1]郭琦.《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袁建新,迟晓明.《工程造价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