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博官方公布的攻略里,上海及其周边有着55条主题游线路之多。
然而,纵使有再多的华美金属外表,上海的窈窕细腻也非它城能学得来: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有着超过130条老街。这样一个迷人的城市,即使在世博会里逛得筋疲力尽,你依然想找个地方,静静待上半天。这里特意向你介绍上海的八条老街,不长,却很有味道。
桃江路:弹格路,宋庆龄的散步小径
第一次来到桃江路,那是转过茂名路、陕西路和衡山路以后,忽然发现的地方。
这曾是宋庆龄最爱的一条散步便道。去年秋天才新铺上的200米弹格路,拳头大小的石块,缝隙处撒上岩屑而非水泥作为固定,走路时有着轻微的“弹格”,却不像以前的弹格路那样,溅起泥泞,还原了老上海的里弄风情。
三角地街心公园,闹中取静,有一雕塑纪念碑,细看之下,原来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雕像。他写过什么诗?脑海里跳出了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要爱生活。看,各式新兴小店为它聚集了更多的人气。桃江路1号,似乎就有三家很不赖的小店:售家居饰品的,屋子里满满是旧时的老东西:八仙桌、斗柜、文革的茶杯,唐侍女;旁边的一家,定制女装的服饰店;还有一家叫做“品厨”的店,看得人眼睛都直了——玻璃调味罐、竹子擀面棍,创意无穷,价格贵了点儿,都在100多元以上,却依然不愁没客人。
顺着走下去,便是桃江路25号甲老麦咖啡馆。店主老麦经常坐在门后,用不同的语言和客人们闲聊,咖啡馆修旧如旧,白色的楼梯、地板、墙壁上写满了客人们的留言。数步开外,桃江路3号那藤黄院墙内,便是禾子小姐的店面。原来是红色围墙的意大利餐馆,如今改成了素食馆。这一切,都是来上海八九年的日本丽人禾子的决定,餐饮同样的出色,但现在吃进肚子里的更多是一份健康平和。
桃江路45号是宋庆龄故居。她就曾在这座小洋房里,接待过不少海内外友人,也曾在窗前,写下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等国际知名人士的来往信函。
哦,对了,这里还有家“仙炙轩”,听说是上海最浪漫的婚宴场所。
推荐
桃江路1号La Creperie,法文里“La Creperie”是法式薄饼店的意思。推门而进,舰船形的吧台、灯塔状的盐胡椒瓶、身穿海军T恤的服务生,总体风格清新迷人。店里以薄饼为主打,这里也是上海最早的法式薄饼店。
Zen Life store,新近在二层的ZEN café正式开业。Zen原来是一个艺廊,现在加上舒适的体验,成为观影、展览或文化沙龙的举办地。
O'Malley's Irish Pub(欧玛莉爱尔兰餐厅),酒吧、花园、洋房,还有表演。
思南路:情调在这里无可救药地蔓延
很多人喜欢逛思南路,这不仅因为它以前曾是震旦男子大学学生们的“恋爱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很“纯粹”的马路,公交车不能到达,也没有花花绿绿的霓虹招牌,安静得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这感觉,配上情侣们缓缓的脚步和呢喃的轻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Massenet,Rue),1912年法国著名作曲家Massenet(马斯南)在巴黎去世。法租界公董局于是就将此路命名以纪念他。路旁还连接着莫里哀路(今香山路),高乃依路(今皋兰路),都是以法国名人命名。解放后,这里简称思南路。
这条从前的法租界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她还有着独特的一面:从51到95号住宅,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老房子里住着的多数是知识分子、文艺界的前辈等,不期然会听见小提琴演奏的声音。小小的路旁植了葡萄、石榴、腊梅、蔷薇等等,刚好碰见一位正在晾衣服的女主人,她委婉地拒绝了我们的参观,语气诚恳得好像对不住我们一样。嗯,是选择住在这里的人比较有修养,还是住下了,让他们注意起自己的举止?不得而知。也难怪,自从上了《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推荐行列之后,经常能看见手持书本慕名而来的洋朋友。
就这样走过那一座座华美得可入教科书的房子,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多少名人故居: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都在这里住过,梅兰芳也曾在这洋房中吊过嗓子。多少年过去,这份文化底蕴依然在思南路满溢着……透过栅栏看见花园,那老房子长着爬山虎,茂密得很。
推荐
上海文史研究所
袁世凯的旧宅,现在俨然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几乎能找到上海所有文化老人的身影。他们平时就在里面喝茶作画,唱戏聊天,旁边有一个小书店,售卖着很多与文化、历史相关的书籍。
周公馆
西式木结构的花园楼房,在1946年至1947年间是中共驻沪办(对外称作“周公馆”)。
hoF
几乎无从找到店名的餐馆,低调得够可以。hoF橱窗的灵感来源自店主Brian的欧洲之行—缤纷的纸杯蛋糕塔。品尝着店里特色的鳄梨巧克力、巧克力思南路、上海玫梅等,仿佛几公里外开的不是东方明珠,而是埃菲尔铁塔。
泰康路:田子坊里的原色上海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随着上百个店铺和名人名馆的纷纷进驻,如今变成了一条洋溢着上海艺术风格的里弄。如果说上海新天地是人造的景致,泰康路便是异类——这里的原有建筑丝毫未被损坏,是它最骄傲的一点。
当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泰康路210弄,那被名为“田子坊”的430米小弄,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地方再狭促,也放得着下一块招牌,两把椅子,三四幅画,立五六个人……弄口的解建陵雕塑工作室,克隆一个新的“你”;陈逸飞的工作室很古朴;尔冬强创意廊,后工业革命的感觉强烈,两台能启动的吊车颇吸引眼球。现场能看到的还有版画的制作过程;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常常高朋满座……
看老墙上,随意涂鸦的海报、店牌,色彩艳丽、大胆跳脱,不一定完美无缺,但让人感觉到,这一定是百无禁忌的地方。田子坊是创意和实现梦想的天地,无论是25号乙的易典画廊,每月的主题画展,被看成是上海画艺界的风向标;还是店面不大的恒生照相机行,却倾倒上海一大帮“影”迷粉丝。上海姑娘晓燕,辞去了日本的高薪后职,在这里开了她的艺术工房“寅二”,售卖她从欧洲采购的花茶与瓷器……更不说 “黄永玉小陶轩”,美国陶艺家杰米开设的“杰米陶吧”以及香港陶艺家郑炜开设的“乐天陶艺馆”等等主题艺术天地。
田子坊原本就是上海老式里弄,如今大部分的居民楼被改造成了艺术店铺,有人说,这里是“伤风雅”,但更多的人觉得,只有活着的,才能更有资格说“历史”。君不见,那些提着鸟笼的老大爷,都喜欢边逗弄着八哥,边跟你念叨田子坊的乐事儿。
推荐
“丹”咖啡&“公社”咖吧
店主是位日本物理学博士,他将各地咖啡进行创作,非常有卖点;“公社”咖吧的主人是美国人,店里独一无二的超大咖啡杯,可见这种美式的粗犷热情。
井蟾斋
店主乐建成是位美术老师,1岁的时候就住在田子坊,店铺既是他家客厅,也是工作室,“门一开,别人就能进来看画买画。晚上门一关,家里人就在里面吃饭、聊天。”
泰迪熊主题餐厅(泰康路248弄23号)
店面摆放从小到大无数的泰迪熊,绝对秒杀眼球。三楼的餐厅,泰式茶是卖点。二楼是间做熊的小作坊,花百来元可亲手做一只自己的泰迪熊。
最好亲自走走的另外五条海派老街
华山路
一条具有华丽气质的马路。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华山路实在是太出名,无论李鸿章为爱妾丁香建造的丁香花园,还是蔡元培故居,乃至地毯值200根黄金条的郭棣活宅邸,孙中山儿子孙科的住宅……华山路始终有着神秘的面纱。
多伦路
500多米的路,虽短却幽深,夹街小楼,栉比鳞次。多伦路上层居住着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等,可以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白先勇也在白崇禧的公馆里度过童年。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筷子博物馆”、古钱币展览馆、南京钟博物馆、文风奇石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题字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养眼非常。
雁荡路
人称“淮海路后花园”。街上漫溢着浓郁的欧美风格,两三层的建筑,不期然会碰到明星。每逢夏日周末夜晚,街中心会有各样的演唱会,这条24小时步行街总不会让人失望。
安福路
知道安福路,多半是源于288号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路口是著名的马里昂巴咖啡店,贴着各种话剧海报。整条安福路本身也像个戏剧家、艺术家。201号便是话剧艺术中心,亦中亦西,精致磅礴。53号至57号的Enoteca,生意极好的酒吧,还有塞万提斯图书馆,西班牙总领事馆就在底层,经常举办小型展会……四五百米的路段,门牌号越走越小,越走越精彩。
武定西路
曾被誉为“沪最有情调的小马路”,这条与张爱玲息息相关的马路,成为众多文艺青年追捧的对象:1375号的开纳公寓便是张爱玲的旧居;离她住所不远,便是法式小酒馆Le Bouchon,据说酒馆有着最正宗的法国菜,还有来自普罗旺斯的茴香酒。搭配着古典建筑的雕塑小品,雨中戏蛙、西式立钟、吹萨克斯管的男人。我想,这一定是条有生命的小路。
田子坊里淘新鲜
天气好时,周末早午餐时间走进泰康路田子坊,露天咖啡馆的位置总是人满为患。点上一杯摩卡,欧式雨篷之下,你很可能会偷听到隔壁桌,那位创意分子口沫横飞的一番伟论。侍应端走空空的咖啡杯,跟晨运回来的老伯擦身而过,老伯就住在咖啡馆的二楼。吴侬软语混搭着Karen Ann的田园民谣,到底算不算这210弄1-23号的主题曲谱?
不少居民还住在田子坊,过着正宗的“上海里弄”嘎吱嘎吱的生活,而周围却挤满了时尚店铺的怪异表情。田子坊入口的Insh,设计师是位上海女孩,以上海元素为卖点,设计了不少极具东方情调的服装和饰物;藏在巷里头的“城市山民”,则由中国少数民族工艺中吸取创作灵感,设计出不少带有中式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至于咖啡馆,个人最喜欢有个超漂亮露天庭院的Kommune,或者咖啡和糕点都有一定水准的Ginger Cafe!
风格各异的三条老街
多伦路,这也许是最能让你体会海派文化的一条上海老街:江南的民居、西洋的小楼、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挂着门联盖着亭子的教堂,二战时避难犹太人的聚居区,印度教的神庙……我最爱就是这条老路。
青石路面、两边的香樟树和梧桐树在白天的桃江路显得那么安静,然而,它依然是属于夜,属于热闹,属于激情的。一到晚上,尤其是周末,桃江路及其周边就成为上海众多老外和时尚男女的聚集地。这里分布着上海最悠久也最知名的众多酒吧。桃江路是属于生啤、雪梨、威士忌和各种纯正酒精饮料的集市——三五好友把酒言欢;或者和陌生人一起为了一首老歌、抑或一支球队共唱一曲、同干一杯。
如果你觉得新天地和田子坊已经过于商业化的话,那么,步行去夹在他们中间的思南路附近吧,体验一下还没被过分打扰的、老上海的味道。这里的很多洋房老宅,至今住的依然是普通市民,而没有被用于商业。思南路有着一份深厚的人文气息,是这里众多的名人故居。那些小楼宅园并不高大,给人更多的感觉却是宁静。这一切,让你不自觉地想起那个既进步激情,又博爱温馨的时代。
总的说来,田子坊、思南路是我逛得最多的,没事就会去坐坐。桃江路是我看球的地方,多伦路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武定路,虽然倒是离家最近,却是我最没感觉的。
然而,纵使有再多的华美金属外表,上海的窈窕细腻也非它城能学得来: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有着超过130条老街。这样一个迷人的城市,即使在世博会里逛得筋疲力尽,你依然想找个地方,静静待上半天。这里特意向你介绍上海的八条老街,不长,却很有味道。
桃江路:弹格路,宋庆龄的散步小径
第一次来到桃江路,那是转过茂名路、陕西路和衡山路以后,忽然发现的地方。
这曾是宋庆龄最爱的一条散步便道。去年秋天才新铺上的200米弹格路,拳头大小的石块,缝隙处撒上岩屑而非水泥作为固定,走路时有着轻微的“弹格”,却不像以前的弹格路那样,溅起泥泞,还原了老上海的里弄风情。
三角地街心公园,闹中取静,有一雕塑纪念碑,细看之下,原来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雕像。他写过什么诗?脑海里跳出了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要爱生活。看,各式新兴小店为它聚集了更多的人气。桃江路1号,似乎就有三家很不赖的小店:售家居饰品的,屋子里满满是旧时的老东西:八仙桌、斗柜、文革的茶杯,唐侍女;旁边的一家,定制女装的服饰店;还有一家叫做“品厨”的店,看得人眼睛都直了——玻璃调味罐、竹子擀面棍,创意无穷,价格贵了点儿,都在100多元以上,却依然不愁没客人。
顺着走下去,便是桃江路25号甲老麦咖啡馆。店主老麦经常坐在门后,用不同的语言和客人们闲聊,咖啡馆修旧如旧,白色的楼梯、地板、墙壁上写满了客人们的留言。数步开外,桃江路3号那藤黄院墙内,便是禾子小姐的店面。原来是红色围墙的意大利餐馆,如今改成了素食馆。这一切,都是来上海八九年的日本丽人禾子的决定,餐饮同样的出色,但现在吃进肚子里的更多是一份健康平和。
桃江路45号是宋庆龄故居。她就曾在这座小洋房里,接待过不少海内外友人,也曾在窗前,写下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等国际知名人士的来往信函。
哦,对了,这里还有家“仙炙轩”,听说是上海最浪漫的婚宴场所。
推荐
桃江路1号La Creperie,法文里“La Creperie”是法式薄饼店的意思。推门而进,舰船形的吧台、灯塔状的盐胡椒瓶、身穿海军T恤的服务生,总体风格清新迷人。店里以薄饼为主打,这里也是上海最早的法式薄饼店。
Zen Life store,新近在二层的ZEN café正式开业。Zen原来是一个艺廊,现在加上舒适的体验,成为观影、展览或文化沙龙的举办地。
O'Malley's Irish Pub(欧玛莉爱尔兰餐厅),酒吧、花园、洋房,还有表演。
思南路:情调在这里无可救药地蔓延
很多人喜欢逛思南路,这不仅因为它以前曾是震旦男子大学学生们的“恋爱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很“纯粹”的马路,公交车不能到达,也没有花花绿绿的霓虹招牌,安静得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这感觉,配上情侣们缓缓的脚步和呢喃的轻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Massenet,Rue),1912年法国著名作曲家Massenet(马斯南)在巴黎去世。法租界公董局于是就将此路命名以纪念他。路旁还连接着莫里哀路(今香山路),高乃依路(今皋兰路),都是以法国名人命名。解放后,这里简称思南路。
这条从前的法租界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她还有着独特的一面:从51到95号住宅,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老房子里住着的多数是知识分子、文艺界的前辈等,不期然会听见小提琴演奏的声音。小小的路旁植了葡萄、石榴、腊梅、蔷薇等等,刚好碰见一位正在晾衣服的女主人,她委婉地拒绝了我们的参观,语气诚恳得好像对不住我们一样。嗯,是选择住在这里的人比较有修养,还是住下了,让他们注意起自己的举止?不得而知。也难怪,自从上了《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推荐行列之后,经常能看见手持书本慕名而来的洋朋友。
就这样走过那一座座华美得可入教科书的房子,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有多少名人故居: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都在这里住过,梅兰芳也曾在这洋房中吊过嗓子。多少年过去,这份文化底蕴依然在思南路满溢着……透过栅栏看见花园,那老房子长着爬山虎,茂密得很。
推荐
上海文史研究所
袁世凯的旧宅,现在俨然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几乎能找到上海所有文化老人的身影。他们平时就在里面喝茶作画,唱戏聊天,旁边有一个小书店,售卖着很多与文化、历史相关的书籍。
周公馆
西式木结构的花园楼房,在1946年至1947年间是中共驻沪办(对外称作“周公馆”)。
hoF
几乎无从找到店名的餐馆,低调得够可以。hoF橱窗的灵感来源自店主Brian的欧洲之行—缤纷的纸杯蛋糕塔。品尝着店里特色的鳄梨巧克力、巧克力思南路、上海玫梅等,仿佛几公里外开的不是东方明珠,而是埃菲尔铁塔。
泰康路:田子坊里的原色上海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随着上百个店铺和名人名馆的纷纷进驻,如今变成了一条洋溢着上海艺术风格的里弄。如果说上海新天地是人造的景致,泰康路便是异类——这里的原有建筑丝毫未被损坏,是它最骄傲的一点。
当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泰康路210弄,那被名为“田子坊”的430米小弄,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地方再狭促,也放得着下一块招牌,两把椅子,三四幅画,立五六个人……弄口的解建陵雕塑工作室,克隆一个新的“你”;陈逸飞的工作室很古朴;尔冬强创意廊,后工业革命的感觉强烈,两台能启动的吊车颇吸引眼球。现场能看到的还有版画的制作过程;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常常高朋满座……
看老墙上,随意涂鸦的海报、店牌,色彩艳丽、大胆跳脱,不一定完美无缺,但让人感觉到,这一定是百无禁忌的地方。田子坊是创意和实现梦想的天地,无论是25号乙的易典画廊,每月的主题画展,被看成是上海画艺界的风向标;还是店面不大的恒生照相机行,却倾倒上海一大帮“影”迷粉丝。上海姑娘晓燕,辞去了日本的高薪后职,在这里开了她的艺术工房“寅二”,售卖她从欧洲采购的花茶与瓷器……更不说 “黄永玉小陶轩”,美国陶艺家杰米开设的“杰米陶吧”以及香港陶艺家郑炜开设的“乐天陶艺馆”等等主题艺术天地。
田子坊原本就是上海老式里弄,如今大部分的居民楼被改造成了艺术店铺,有人说,这里是“伤风雅”,但更多的人觉得,只有活着的,才能更有资格说“历史”。君不见,那些提着鸟笼的老大爷,都喜欢边逗弄着八哥,边跟你念叨田子坊的乐事儿。
推荐
“丹”咖啡&“公社”咖吧
店主是位日本物理学博士,他将各地咖啡进行创作,非常有卖点;“公社”咖吧的主人是美国人,店里独一无二的超大咖啡杯,可见这种美式的粗犷热情。
井蟾斋
店主乐建成是位美术老师,1岁的时候就住在田子坊,店铺既是他家客厅,也是工作室,“门一开,别人就能进来看画买画。晚上门一关,家里人就在里面吃饭、聊天。”
泰迪熊主题餐厅(泰康路248弄23号)
店面摆放从小到大无数的泰迪熊,绝对秒杀眼球。三楼的餐厅,泰式茶是卖点。二楼是间做熊的小作坊,花百来元可亲手做一只自己的泰迪熊。
最好亲自走走的另外五条海派老街
华山路
一条具有华丽气质的马路。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华山路实在是太出名,无论李鸿章为爱妾丁香建造的丁香花园,还是蔡元培故居,乃至地毯值200根黄金条的郭棣活宅邸,孙中山儿子孙科的住宅……华山路始终有着神秘的面纱。
多伦路
500多米的路,虽短却幽深,夹街小楼,栉比鳞次。多伦路上层居住着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等,可以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白先勇也在白崇禧的公馆里度过童年。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筷子博物馆”、古钱币展览馆、南京钟博物馆、文风奇石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题字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养眼非常。
雁荡路
人称“淮海路后花园”。街上漫溢着浓郁的欧美风格,两三层的建筑,不期然会碰到明星。每逢夏日周末夜晚,街中心会有各样的演唱会,这条24小时步行街总不会让人失望。
安福路
知道安福路,多半是源于288号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路口是著名的马里昂巴咖啡店,贴着各种话剧海报。整条安福路本身也像个戏剧家、艺术家。201号便是话剧艺术中心,亦中亦西,精致磅礴。53号至57号的Enoteca,生意极好的酒吧,还有塞万提斯图书馆,西班牙总领事馆就在底层,经常举办小型展会……四五百米的路段,门牌号越走越小,越走越精彩。
武定西路
曾被誉为“沪最有情调的小马路”,这条与张爱玲息息相关的马路,成为众多文艺青年追捧的对象:1375号的开纳公寓便是张爱玲的旧居;离她住所不远,便是法式小酒馆Le Bouchon,据说酒馆有着最正宗的法国菜,还有来自普罗旺斯的茴香酒。搭配着古典建筑的雕塑小品,雨中戏蛙、西式立钟、吹萨克斯管的男人。我想,这一定是条有生命的小路。
田子坊里淘新鲜
天气好时,周末早午餐时间走进泰康路田子坊,露天咖啡馆的位置总是人满为患。点上一杯摩卡,欧式雨篷之下,你很可能会偷听到隔壁桌,那位创意分子口沫横飞的一番伟论。侍应端走空空的咖啡杯,跟晨运回来的老伯擦身而过,老伯就住在咖啡馆的二楼。吴侬软语混搭着Karen Ann的田园民谣,到底算不算这210弄1-23号的主题曲谱?
不少居民还住在田子坊,过着正宗的“上海里弄”嘎吱嘎吱的生活,而周围却挤满了时尚店铺的怪异表情。田子坊入口的Insh,设计师是位上海女孩,以上海元素为卖点,设计了不少极具东方情调的服装和饰物;藏在巷里头的“城市山民”,则由中国少数民族工艺中吸取创作灵感,设计出不少带有中式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至于咖啡馆,个人最喜欢有个超漂亮露天庭院的Kommune,或者咖啡和糕点都有一定水准的Ginger Cafe!
风格各异的三条老街
多伦路,这也许是最能让你体会海派文化的一条上海老街:江南的民居、西洋的小楼、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挂着门联盖着亭子的教堂,二战时避难犹太人的聚居区,印度教的神庙……我最爱就是这条老路。
青石路面、两边的香樟树和梧桐树在白天的桃江路显得那么安静,然而,它依然是属于夜,属于热闹,属于激情的。一到晚上,尤其是周末,桃江路及其周边就成为上海众多老外和时尚男女的聚集地。这里分布着上海最悠久也最知名的众多酒吧。桃江路是属于生啤、雪梨、威士忌和各种纯正酒精饮料的集市——三五好友把酒言欢;或者和陌生人一起为了一首老歌、抑或一支球队共唱一曲、同干一杯。
如果你觉得新天地和田子坊已经过于商业化的话,那么,步行去夹在他们中间的思南路附近吧,体验一下还没被过分打扰的、老上海的味道。这里的很多洋房老宅,至今住的依然是普通市民,而没有被用于商业。思南路有着一份深厚的人文气息,是这里众多的名人故居。那些小楼宅园并不高大,给人更多的感觉却是宁静。这一切,让你不自觉地想起那个既进步激情,又博爱温馨的时代。
总的说来,田子坊、思南路是我逛得最多的,没事就会去坐坐。桃江路是我看球的地方,多伦路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武定路,虽然倒是离家最近,却是我最没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