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是在精确计算之前,进行大致的、粗略的估计。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估算,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关注学生估算能力的发展,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方法上运用起来,从习惯上培养起来,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感受估算的好处,增强学生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估算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广大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欲望。
一、增强学生估算意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用估算,但在数学课堂上却要注意估算的精确性、严谨性。所以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对估算的学习意识不够积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多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首先,教师可以寻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创设有趣、富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善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参与到估算中,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估算的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可以在入学教育中就问学生:你知道在全班同学中谁最高、谁最矮;和老师比,自己要矮得多。到了第二学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9比10少一些,比8大一些;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在简单的应用题计算时,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自己做的对不对。如:哥哥今年12岁,弟弟比哥哥小3岁,弟弟今年几岁?求出的答案应该小于12岁,如果大于12岁就一定错了。教师要训练学生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比如:和妈妈去买菜,帮妈妈估算一下妈妈应付多少钱?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估算,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可以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
其次,利用教材资源,明确估算的重要地位。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每一册,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要求学生估算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时机让学生进行估算。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除法计算”的教学对估算能力的要求很高。如在计算612÷6时,我们可以先估算商是三位数,是一百多,再列竖式计算,就不容易把商中间的0漏掉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我们要求学生能大概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根据估计的长度估算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方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我们要在估计一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等内容中渗透估算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利用好生活和教材资源,为学生搭建估算的平台,只有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二、渗透估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不唯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估算时,方法要多样化,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如在“乘法计算”的估算教学中,在估算324×29时,学生说了如下方法:
生1:我是把324看作300,把29看作30,300×30=9000,所以324×29≈9000。
生2:我把324看作320,把29看做30,320×30=9600,所以324×29≈9600。
生3:我把324看作300,29不变,300×29=8700,所以324×29≈8700。
估算方法很多,但并非是无章可循,一般策略有:(1)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把4.98+4.88+4.97转换成4×3。(2)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我们要做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
当然,估算方法应该贯穿于计算的每一个环节。如计算前的估算:我们可以大致确定答案的取值范围大概在多少至多少之间,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打下基础;计算中的估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运算的结果进行估计,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计算后的估算:我们要看计算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能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三、加强平时估算训练,逐步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当然,估算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较长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一下结果,对答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计算。这样,学生可以对计算的准确性进行初步的检验,如果结果与估算相差太大,则说明计算有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估算—计算—检验这一良好的计算习惯,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是:(1)仔细地读题;(2)在关键句的关键词下面画线;(3)画出线段图;(4)确定解题方法;(5)对结果估算;(6)精确计算;(7)比较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8)再读一遍题目,思考问题,得出答案。此过程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在实际计算练习时,教师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从而将估算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价值、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
(责编 高伟)
一、增强学生估算意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用估算,但在数学课堂上却要注意估算的精确性、严谨性。所以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对估算的学习意识不够积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多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首先,教师可以寻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创设有趣、富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善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参与到估算中,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估算的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可以在入学教育中就问学生:你知道在全班同学中谁最高、谁最矮;和老师比,自己要矮得多。到了第二学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9比10少一些,比8大一些;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在简单的应用题计算时,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自己做的对不对。如:哥哥今年12岁,弟弟比哥哥小3岁,弟弟今年几岁?求出的答案应该小于12岁,如果大于12岁就一定错了。教师要训练学生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比如:和妈妈去买菜,帮妈妈估算一下妈妈应付多少钱?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估算,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可以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
其次,利用教材资源,明确估算的重要地位。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每一册,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要求学生估算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时机让学生进行估算。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除法计算”的教学对估算能力的要求很高。如在计算612÷6时,我们可以先估算商是三位数,是一百多,再列竖式计算,就不容易把商中间的0漏掉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我们要求学生能大概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根据估计的长度估算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方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我们要在估计一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等内容中渗透估算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利用好生活和教材资源,为学生搭建估算的平台,只有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二、渗透估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不唯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估算时,方法要多样化,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如在“乘法计算”的估算教学中,在估算324×29时,学生说了如下方法:
生1:我是把324看作300,把29看作30,300×30=9000,所以324×29≈9000。
生2:我把324看作320,把29看做30,320×30=9600,所以324×29≈9600。
生3:我把324看作300,29不变,300×29=8700,所以324×29≈8700。
估算方法很多,但并非是无章可循,一般策略有:(1)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把4.98+4.88+4.97转换成4×3。(2)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我们要做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
当然,估算方法应该贯穿于计算的每一个环节。如计算前的估算:我们可以大致确定答案的取值范围大概在多少至多少之间,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打下基础;计算中的估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运算的结果进行估计,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计算后的估算:我们要看计算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能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三、加强平时估算训练,逐步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当然,估算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较长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一下结果,对答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计算。这样,学生可以对计算的准确性进行初步的检验,如果结果与估算相差太大,则说明计算有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估算—计算—检验这一良好的计算习惯,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是:(1)仔细地读题;(2)在关键句的关键词下面画线;(3)画出线段图;(4)确定解题方法;(5)对结果估算;(6)精确计算;(7)比较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8)再读一遍题目,思考问题,得出答案。此过程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在实际计算练习时,教师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从而将估算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价值、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