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转眼已执教五年。2012年夏,我有幸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专业师资培训的讲座。再回到校园,我感受最多的是重新作为学生的兴奋和忐忑。兴奋的是可以聆听最高音乐学府中名师们的谆谆教诲、指点迷津;忐忑的是从小学筝并且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在专业技术上不知会受到老师怎样专业的评价。
然而,在此期间我感触最深的竟然是学习中的快乐和充实。在专业教师们细心的解说和分析下,我认识到自身专业技巧上的不足,并且明确了今后学习和教研的道路,但这一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我不知不觉明白的。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聆听的快乐,并且愿意为这快乐去探索更多,学习更多。我也重新认识到学习音乐的本质——感悟美,创造美。
不禁想到我儿时的学筝之路,好像一直都纠结在技术的提升和书面的理解中。日复一日努力的练习,就只是为了比赛的名次,一年一度的考级成了检验本学年学筝成果的唯一途径。不同教材里千篇一律的乐曲背景介绍没能让我更加热爱音乐,反而使我在音乐的道路上越发迷茫,越发缺少想象力和自主理解能力。我似乎已经忘记了第一次听到古筝乐曲时,好奇又充满期待的心情,忘记了第一次触摸琴弦时那温婉而饱含力量的音色带给我内心的感动。音乐于我,似乎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不变的生活模式。我用单一的色彩,描绘本该多彩的音乐。怎能快乐?没了快乐,又怎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看看我们教授的这些孩子,又有几个老师能够说,我的学生非常喜欢练琴,十分期待上音乐课?似乎那样的孩子真的很少。
是我们老师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教学吗?我想答案不会是绝对的。我所知道的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音乐教学中,都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尽可能的走得更远,为此我也想出很多的方法,但仍然是收效甚微。一方面,我希望音乐能带给孩子轻松和愉悦,使他们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可以在音乐的世界中得以缓解和释放。而另一方面,當下音乐教育已经被等级化和分数化了,校方和家长甚至是老师本身关心的不再是音乐能带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几年可以考完十级,考级的通过率和优秀率是多少。这一切对于孩子来说,无疑又是另一场竞技,又多了一层压力而已。
我曾就考级这个问题跟一名学生家长沟通:“为什么急于让孩子拔高级别。这样对孩子学习音乐真的会有帮助吗?”而家长的回答却是:“帮助不帮助的我不知道,我们也不懂,关键是有了十级证书孩子中考可以加分的。老师你也知道现在升学压力多大,小孩想考个重点高中多难。我们这样做也是想让孩子轻松一点啊……”我想这样的对话很多老师都曾经历过,这种时候我往往是最哭笑不得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压力滋生出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又是怎样的学习需求铸成了如今的音乐教育制度?这是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怪圈,而承受这一切的,只能是孩子。
作为音乐老师,我更应该明确,音乐不仅仅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我也不能为了教授弹奏技巧而教授。乐器和技巧只是音乐的媒介,我们真正要让学生学会的是习惯欣赏音乐,习惯音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使其影响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周海宏老师曾在讲座上说过:“我有一个理想:希望欣赏音乐的人能够像喝白酒、看足球的人一样多,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能把音乐作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我们体验人生的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能力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乃至社会还没有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非但如此,往往还剥夺这种能力发展的机会。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感性能力的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是多么地重要”。这场讲座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因为这也同样是我的理想,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教学道路偏离了初衷呢?
暑假又开始了,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不一定是一个轻松的假期,各种培训各种等级考试把原本应该美好的假期变得比日常上课更加辛苦。
我想,是应该让音乐帮助孩子们找回快乐和童真的时候了。
然而,在此期间我感触最深的竟然是学习中的快乐和充实。在专业教师们细心的解说和分析下,我认识到自身专业技巧上的不足,并且明确了今后学习和教研的道路,但这一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我不知不觉明白的。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聆听的快乐,并且愿意为这快乐去探索更多,学习更多。我也重新认识到学习音乐的本质——感悟美,创造美。
不禁想到我儿时的学筝之路,好像一直都纠结在技术的提升和书面的理解中。日复一日努力的练习,就只是为了比赛的名次,一年一度的考级成了检验本学年学筝成果的唯一途径。不同教材里千篇一律的乐曲背景介绍没能让我更加热爱音乐,反而使我在音乐的道路上越发迷茫,越发缺少想象力和自主理解能力。我似乎已经忘记了第一次听到古筝乐曲时,好奇又充满期待的心情,忘记了第一次触摸琴弦时那温婉而饱含力量的音色带给我内心的感动。音乐于我,似乎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不变的生活模式。我用单一的色彩,描绘本该多彩的音乐。怎能快乐?没了快乐,又怎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看看我们教授的这些孩子,又有几个老师能够说,我的学生非常喜欢练琴,十分期待上音乐课?似乎那样的孩子真的很少。
是我们老师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教学吗?我想答案不会是绝对的。我所知道的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音乐教学中,都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尽可能的走得更远,为此我也想出很多的方法,但仍然是收效甚微。一方面,我希望音乐能带给孩子轻松和愉悦,使他们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可以在音乐的世界中得以缓解和释放。而另一方面,當下音乐教育已经被等级化和分数化了,校方和家长甚至是老师本身关心的不再是音乐能带给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几年可以考完十级,考级的通过率和优秀率是多少。这一切对于孩子来说,无疑又是另一场竞技,又多了一层压力而已。
我曾就考级这个问题跟一名学生家长沟通:“为什么急于让孩子拔高级别。这样对孩子学习音乐真的会有帮助吗?”而家长的回答却是:“帮助不帮助的我不知道,我们也不懂,关键是有了十级证书孩子中考可以加分的。老师你也知道现在升学压力多大,小孩想考个重点高中多难。我们这样做也是想让孩子轻松一点啊……”我想这样的对话很多老师都曾经历过,这种时候我往往是最哭笑不得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压力滋生出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又是怎样的学习需求铸成了如今的音乐教育制度?这是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怪圈,而承受这一切的,只能是孩子。
作为音乐老师,我更应该明确,音乐不仅仅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我也不能为了教授弹奏技巧而教授。乐器和技巧只是音乐的媒介,我们真正要让学生学会的是习惯欣赏音乐,习惯音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使其影响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周海宏老师曾在讲座上说过:“我有一个理想:希望欣赏音乐的人能够像喝白酒、看足球的人一样多,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能把音乐作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我们体验人生的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能力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乃至社会还没有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非但如此,往往还剥夺这种能力发展的机会。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感性能力的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是多么地重要”。这场讲座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因为这也同样是我的理想,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教学道路偏离了初衷呢?
暑假又开始了,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不一定是一个轻松的假期,各种培训各种等级考试把原本应该美好的假期变得比日常上课更加辛苦。
我想,是应该让音乐帮助孩子们找回快乐和童真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