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学生目前不会自读和自读效果差的现状,结合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法、自我总结法,实行“自读六步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激趣—自读—质疑—点拔—互动—拓展。结果表明:学生自渎方式有所改进,自读能力有所提高,阅读成效显著,将进一步进行实践与探索。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种自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自读六步式”,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进行自读、自学、自练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运用2—3分钟的时间激趣导入,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以情激趣、以疑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兴趣。只有具备强烈的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教学《七颗钻石》,我让学生交流读过的童话,检查预习,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从“神奇”入手解决问题激趣,让学生分别找出5次写神奇的语句,让学生品读,先指导前3次,总结学法,找语句—说体会—有感情朗读,然后放手,让学生以此法自读自悟,交流体会主人公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品格。
二、自读
自读实际上是学生根据老师进行整合后的问题进行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默读、动笔圈、点、画,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写出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文本、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课的核心环节。以问题为预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深入情境地体验读。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回归语文教学人文性,我们还可以将整合的问题化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读书内化,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就自然和谐一体。这种预设地读,体验地读,生成地读,人文的熏陶也就无处不在了。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先与学生交流了搜集到时事资料,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交流初读后的收获与发现的问题,问题多样化,如何以学定教呢?可以说学生问题千条线,教师归纳一根针,我这样引导:题目即题眼,依据题目提出问题,于是学生的提问就系统到了三个方面:一个中国孩子指的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就这样巧妙的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给目标化、系统化了。学生就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研读、思考、讨论交流,在汇报交流时,抓重点的段落让学生读,体会,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了然于心,对知识掌握牢固。旧的教学程式,往往是教师理解文章之后向学生提问题,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有时甚至只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减退,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只有质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质疑就是要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积极思考、理解、分析、归纳,从而在反复的研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家积极思考、解答,教师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然后积极鼓励学生钻研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做比教师的主动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点拨
这是学生在自读学习中,探索问题时思路贫乏或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教师予以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重点体现了教师“导”的艺术。教师在点拨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面对一篇自读课文,告诉学生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樣”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等,回答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就理解了此篇课文之纲,掌握了打开自读课文之锁的钥匙,以其达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这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讲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的来的过程,训练阶段指的时进行读写的专项训练,从思想回归语言文字,品评语言,情感朗读,落实背诵,后半段是进行仿写、片段等小练笔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五、互动
这是指在课堂自读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之间互动起来的过程。互动环节在自读课文学习中表现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达到协助学习的效果。小组讨论是互动教学程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建构意义理论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整合后的问题)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先小组后集体。小组讨论,往往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每个成员均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给结论,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拔,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互动环节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至于为什么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的效果又怎样就不重要,只要堂堂有合作,节节有讨论,就美其名曰走进新课程了。且看下面的合作: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课文分几大部分,毫无价值可言;请同学们讨论,可还没等学生说完,教师一看表,就草草结束了;还有的没有目的与要求就让学生合作,什么讨论啊,成了学生的课间休息,也有的成了部分优秀学生的一言堂,这种合作,有其名无其实,虚无至极,着实让人心痛。要讲究合作学习实效,必须坚决遏制这种虚假的合作。一是要增强合作的目的性,学习的内容要有研究的价值,切实能够发散学生思维,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二是强化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如何合作,怎样合作,要有方法,有指导,人人互动;三是要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讨论交流,而不是某个人的专利,重内容求实效。
六、拓展
一是在总结中拓展。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同学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与矫正,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教师带领学生挖掘教材本身所隐含的语文教学资源,选准教材的突破口,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结合生活现实,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然生成新的话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性学习。借助教材特点,搜集补充大量的信息资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与深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课内与课外双轨并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中,我以全区的《经典与阅读》为读本,每篇课内精读课文收录三篇相关阅读文章,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每学习一篇精读课文,布置学生阅读三篇相关阅读文章,设立读书交流课,检查学生阅读情况,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表达方法及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方面进行,在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达到积累语言、巩固阅读的目的。在方式上,采用先分组交流再集中汇报展示,在交流的时间分配上,不平均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充分地阅读交流。
“自读六步式”教学模式是我在自读课课型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初步探索,虽经实践试验,感觉适合学生的实际,但还须不断完善、修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吸收本学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历练、改进,“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种自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自读六步式”,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进行自读、自学、自练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运用2—3分钟的时间激趣导入,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以情激趣、以疑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兴趣。只有具备强烈的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教学《七颗钻石》,我让学生交流读过的童话,检查预习,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从“神奇”入手解决问题激趣,让学生分别找出5次写神奇的语句,让学生品读,先指导前3次,总结学法,找语句—说体会—有感情朗读,然后放手,让学生以此法自读自悟,交流体会主人公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品格。
二、自读
自读实际上是学生根据老师进行整合后的问题进行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默读、动笔圈、点、画,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写出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文本、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课的核心环节。以问题为预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深入情境地体验读。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回归语文教学人文性,我们还可以将整合的问题化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读书内化,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就自然和谐一体。这种预设地读,体验地读,生成地读,人文的熏陶也就无处不在了。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先与学生交流了搜集到时事资料,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交流初读后的收获与发现的问题,问题多样化,如何以学定教呢?可以说学生问题千条线,教师归纳一根针,我这样引导:题目即题眼,依据题目提出问题,于是学生的提问就系统到了三个方面:一个中国孩子指的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就这样巧妙的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给目标化、系统化了。学生就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研读、思考、讨论交流,在汇报交流时,抓重点的段落让学生读,体会,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了然于心,对知识掌握牢固。旧的教学程式,往往是教师理解文章之后向学生提问题,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有时甚至只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减退,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只有质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质疑就是要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积极思考、理解、分析、归纳,从而在反复的研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家积极思考、解答,教师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然后积极鼓励学生钻研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做比教师的主动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点拨
这是学生在自读学习中,探索问题时思路贫乏或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教师予以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重点体现了教师“导”的艺术。教师在点拨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面对一篇自读课文,告诉学生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樣”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等,回答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就理解了此篇课文之纲,掌握了打开自读课文之锁的钥匙,以其达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这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讲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的来的过程,训练阶段指的时进行读写的专项训练,从思想回归语言文字,品评语言,情感朗读,落实背诵,后半段是进行仿写、片段等小练笔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五、互动
这是指在课堂自读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之间互动起来的过程。互动环节在自读课文学习中表现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达到协助学习的效果。小组讨论是互动教学程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建构意义理论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整合后的问题)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先小组后集体。小组讨论,往往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每个成员均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给结论,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拔,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互动环节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至于为什么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的效果又怎样就不重要,只要堂堂有合作,节节有讨论,就美其名曰走进新课程了。且看下面的合作: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课文分几大部分,毫无价值可言;请同学们讨论,可还没等学生说完,教师一看表,就草草结束了;还有的没有目的与要求就让学生合作,什么讨论啊,成了学生的课间休息,也有的成了部分优秀学生的一言堂,这种合作,有其名无其实,虚无至极,着实让人心痛。要讲究合作学习实效,必须坚决遏制这种虚假的合作。一是要增强合作的目的性,学习的内容要有研究的价值,切实能够发散学生思维,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二是强化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如何合作,怎样合作,要有方法,有指导,人人互动;三是要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讨论交流,而不是某个人的专利,重内容求实效。
六、拓展
一是在总结中拓展。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同学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与矫正,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教师带领学生挖掘教材本身所隐含的语文教学资源,选准教材的突破口,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结合生活现实,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然生成新的话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性学习。借助教材特点,搜集补充大量的信息资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与深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课内与课外双轨并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中,我以全区的《经典与阅读》为读本,每篇课内精读课文收录三篇相关阅读文章,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每学习一篇精读课文,布置学生阅读三篇相关阅读文章,设立读书交流课,检查学生阅读情况,从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表达方法及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方面进行,在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达到积累语言、巩固阅读的目的。在方式上,采用先分组交流再集中汇报展示,在交流的时间分配上,不平均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充分地阅读交流。
“自读六步式”教学模式是我在自读课课型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初步探索,虽经实践试验,感觉适合学生的实际,但还须不断完善、修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吸收本学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历练、改进,“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