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政策的逐渐整改,在初中数学层面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得到重视和应用,有效的改善了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更加重视学生的分层辅导,也为初中数学教育进行了更高一层次的创新和贯彻。本文就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探析策略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状况不理想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适应期。而很多学生反映的情况是自己不能很快的转换身份,不能很快的接受初中的数学思维和知识。衔接不到位,无非就是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没有做到位,还有就是学生个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仍然把自己处于一个小学生的状态,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初中生身份。作为上升的初中生,心态没有发生一个适当的转变,对学习的态度没有发生转变,依旧保持一个随意的状态,导致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性较大。
(二)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固有思维严重
一个班级一定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除去那些极为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都是一种“数学很难,聪明的人才学的好。”的态度,这一点影响了很多同学的数学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好同学,影响的人是很少的,但是一位坏同学,可以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但这里也并不是说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就应该遭到大家的摈弃,老师和学生的个人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欠缺和老师的沟通、交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欠缺。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时常会有学生放学后缠着老师询问问题。今天这个时代,班级里主讲的大部分是老师,虽然也有教师会把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展示,但这种良好的开始却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变得不纯粹,从而影响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根本初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还需要锻炼,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众多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究。
二、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衔接工作
學生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很多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需要适应的,毕竟他们在小学学习了6年,适应一定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解,比如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1-2节课的辅导,播放一些视频,或者请一些优秀的学者进行演讲,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再比如数学学习方式的构思,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小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让学生不至于下不去手。布置的习题,教师可以先以小学的习题方式进行布置,随后在进行一步步的转变,以便于更好的度过学生的适应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遵循以人为本,进行数学分层辅导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之所以大多数学生跟不上自己进度的原因就在之一。初中最容易让学生们之间产生质的差距,而一个班集体里,一定有优等生、中等生和下游学生的存在。那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进行教学,怎样教的好,对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对优等生,可以适当进行一个观察和提高练习。比如,如果你发现这个学生,这个阶段的状态不对,那你可以找他聊一聊。因为这种优等生,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很有可能是个人原因,为了避免影响学习,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了解和判断,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解决这种状况。作业方面,教师每次布置的题目一定要有一道或者两道试验性的题目,并且教师要很清晰的知道,这些题目就是专门为这些少数的优等生准备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要足够的了解,了解他们惯用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最大程度的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当然,话不能说满,如果有部分中等生或者下游的学生能够答上来,也是不错的,可以适当的开发。但是如果他们是用一些不恰当的手段提交了作业,那么老师也不必要说破,上课的时候邀请这些学生上讲台做个题就知道了,没有必要进行当堂的质疑,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不要逞强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班级的中等生,这一部分学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都是极具潜力能够发展为优等生的。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经常找他们讨论他们的习题状况,和他们共同分析问题,与他们讨论一些学习方法的问题,带动他们的思考,拓宽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一来,有些学生一定能够发展为优等生。对下游的学生,教师就要注重他们基础知识的建立,在日常学习之外,尽可能的帮他们构建自己的基础知识的体系,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每个教师手下的学生都是各具特色的,而一个集体,一定有层次之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上,如果能够进行分层学习,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好事一桩。于教师而言,这种方式,如果用心实践,那么班级的学习氛围一定是浓厚的,大部分学生一定都会走上坡路。于学生而言,这就是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基石。教师要尊重集体的每一位学生,在此基础上用更完善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陆晓梅.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实践[J].名师在线,2020(06):28-29.
[2] 石磊.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应用探索[J].世纪桥,2019(05):81-82.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探析策略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状况不理想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适应期。而很多学生反映的情况是自己不能很快的转换身份,不能很快的接受初中的数学思维和知识。衔接不到位,无非就是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没有做到位,还有就是学生个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仍然把自己处于一个小学生的状态,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初中生身份。作为上升的初中生,心态没有发生一个适当的转变,对学习的态度没有发生转变,依旧保持一个随意的状态,导致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性较大。
(二)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固有思维严重
一个班级一定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除去那些极为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都是一种“数学很难,聪明的人才学的好。”的态度,这一点影响了很多同学的数学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好同学,影响的人是很少的,但是一位坏同学,可以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但这里也并不是说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就应该遭到大家的摈弃,老师和学生的个人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欠缺和老师的沟通、交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欠缺。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时常会有学生放学后缠着老师询问问题。今天这个时代,班级里主讲的大部分是老师,虽然也有教师会把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展示,但这种良好的开始却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变得不纯粹,从而影响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根本初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还需要锻炼,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众多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究。
二、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衔接工作
學生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很多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需要适应的,毕竟他们在小学学习了6年,适应一定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解,比如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1-2节课的辅导,播放一些视频,或者请一些优秀的学者进行演讲,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再比如数学学习方式的构思,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小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让学生不至于下不去手。布置的习题,教师可以先以小学的习题方式进行布置,随后在进行一步步的转变,以便于更好的度过学生的适应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遵循以人为本,进行数学分层辅导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之所以大多数学生跟不上自己进度的原因就在之一。初中最容易让学生们之间产生质的差距,而一个班集体里,一定有优等生、中等生和下游学生的存在。那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进行教学,怎样教的好,对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对优等生,可以适当进行一个观察和提高练习。比如,如果你发现这个学生,这个阶段的状态不对,那你可以找他聊一聊。因为这种优等生,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很有可能是个人原因,为了避免影响学习,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了解和判断,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解决这种状况。作业方面,教师每次布置的题目一定要有一道或者两道试验性的题目,并且教师要很清晰的知道,这些题目就是专门为这些少数的优等生准备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要足够的了解,了解他们惯用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最大程度的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当然,话不能说满,如果有部分中等生或者下游的学生能够答上来,也是不错的,可以适当的开发。但是如果他们是用一些不恰当的手段提交了作业,那么老师也不必要说破,上课的时候邀请这些学生上讲台做个题就知道了,没有必要进行当堂的质疑,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不要逞强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班级的中等生,这一部分学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都是极具潜力能够发展为优等生的。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经常找他们讨论他们的习题状况,和他们共同分析问题,与他们讨论一些学习方法的问题,带动他们的思考,拓宽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一来,有些学生一定能够发展为优等生。对下游的学生,教师就要注重他们基础知识的建立,在日常学习之外,尽可能的帮他们构建自己的基础知识的体系,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每个教师手下的学生都是各具特色的,而一个集体,一定有层次之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上,如果能够进行分层学习,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好事一桩。于教师而言,这种方式,如果用心实践,那么班级的学习氛围一定是浓厚的,大部分学生一定都会走上坡路。于学生而言,这就是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基石。教师要尊重集体的每一位学生,在此基础上用更完善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陆晓梅.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实践[J].名师在线,2020(06):28-29.
[2] 石磊.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应用探索[J].世纪桥,2019(0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