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干了这碗鸡汤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国家和文化中,鸡汤都被看成是一种对身体大有裨益的食物,比如华人地区、犹太地区的传统医学都认为,鸡汤是一种颇有疗效的上等补品。
  这种传统观点到底靠不靠谱呢?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学者可以肯定,鸡汤对有些小病的确是有效的,比如疏通堵塞的鼻腔和咽喉等等。
  中国鸡汤拉面
  那么,人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用鸡汤,并把它奉为“大补之物”的呢?
  考古学的证据表明,在人们发现如何把水烧开后不久,便开始用家禽煮汤了。至于鸡汤的功效,最早的书面记载则来源于古代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中药典籍《黄帝内经》就提到,鸡汤是一种养生滋补的食物。所以,老年人和刚生完孩子的女人最需要食用鸡汤,因为它的营养可以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从而达到保持充沛精神的效果。
  后来,人们渐渐发现,鸡汤还可以与其他食物进行巧妙的搭配。其中,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发明还属鸡汤拉面。在公元2世纪时,拉面出现了。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面条象征着长命百岁,与强身健体的鸡汤搭配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到了宋朝,经营面店的商家越来越多,鸡汤面条也由此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流行食物。此后,这种吃法也逐渐走出中国,开始传到亚洲其他地区。
  犹太文化中的鸡汤
  在犹太文化中,鸡汤也有悠久的历史。在中世纪即将结束时,犹太哲学家和内科医师迈蒙尼德也提到,鸡汤对于治疗疾病和体虚具有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那时人们并不经常吃鸡。15世纪之后,由于其他肉类供应短缺,鸡肉才逐渐成为一种替代品登上“历史舞台”。此后,人们开始习惯吃鸡,鸡汤也因此广泛流行。
  和中国的传统很像,犹太人也用老母鸡给病人及刚生完孩子的女人煮汤。他们也同样发展出了鸡汤与其他食物组合的另类吃法,只是中国是鸡汤面条,但犹太人则发明出了鸡汤米饭。
  15世纪后,鸡汤逐渐成为犹太文化中的一道传统菜肴。在犹太人看来,鸡汤黄金般的颜色颇有吉祥的寓意。在特别的纪念日或庆典时,人们习惯煮一大锅鸡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犹太移民散落各地,鸡汤文化也跟随他们来到了许多其他国家。比如在美国,人们就把鸡汤亲切地称为“犹太人的青霉素”。
  不乏科学依据
  然而,关于鸡汤疗效的说法大多也只是存在于许多民族的文化信仰中,从医学角度来说,真正产生疗效的又是鸡汤里的什么物质呢?
  经过多年研究,学者们已经能够确定鸡汤的部分疗效,比如:对于鼻腔充血或鼻塞,鸡汤具有显著效果;鸡汤可以减少肺部粘液,这有助于白细胞对抗感冒;随着鸡汤烹饪的时间加长,汤内的钙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些成分使鸡汤产生了轻微的抗炎症的效果。
  看来,鸡汤对于感冒的确是有效的。所以,以后如果不慎患了感冒,不妨在打针吃药之前,先试试鸡汤。此外,鸡汤还很可能具有安神的效果,它能够去除疲劳,平复人们紧张的情绪。
其他文献
前一阵,苏格兰对是否要脱离英国独立进行了全民公投。在这个重要时刻,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国国家元首,面对着自己的子民苏格兰人闹独立,竟然沉默不语,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女王的言外之意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整个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其中苏格兰是在1707年并入联合王国的。20世纪20年代,苏格兰独立运动开始兴起。以苏格兰民族党为代表的独立势力与英
期刊
Bordalo II是来自葡萄牙的艺术家,这位年轻人1987年出生于葡萄牙的里斯本。他经常在里斯本的大街小巷寻找各种垃圾,与一般的垃圾回收不一样,Bordalo II捡来的垃圾是用来制作艺术品的。他在大街小巷用废弃的塑料布、旧铁丝、废电线等组合成各种造型,然后在这些经过精心摆放的垃圾上喷上各种颜色,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用垃圾来制作艺术品是另一种形式的垃圾回收利用,Bordalo II认
期刊
非洲面积辽阔,有着3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可以称得上是地大物博。整个大陆被赤道横贯,位于南纬35度到北纬37度之间,其大部分的土地都受到了太阳的垂直照射,因此,这里绝大部分农作物可以稳定地一年两熟或三熟,人类的大猩猩祖先也选择在非洲进化。然而,充足的阳光并没有给非洲带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翻看一下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当其他大陆的大部分国家纷纷经历着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期刊
逆向地追忆  深夜,一名孤独的青年男孩漫步在巴黎街头,被一辆湖绿色的“菲亚特”轿车撞倒了。他与肇事女车主雅克琳娜·博塞尔一起坐上警车,被送往医院。可是等他醒来的时候,却只身躺在一家诊所,肇事车主神秘地消失了,而他得到了一笔钱。为了弄清真相,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开始寻找、调查那位女车主,而那辆肇事的则成了他追寻中的最重要的线索。  在追寻线索的过程中,主人公“我”慢慢想起了“我”早年生活的片段。
期刊
癌症,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视作一种绝症,一旦被确诊,尤其是到了中晚期,那么患者只能在痛苦中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但是,科学家们却一直未曾放弃对攻克癌症方法的研究,从化疗到手术,从纳米针剂到心理疗法,只要是有可能的方法,科学家就都要试一试。  最近,有一家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别出心裁地想到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利用艾滋病毒对白血球进行基因改造,使白血球拥有自动攻击癌细胞的能力,再将被改造后的白细胞
期刊
现代有博士,古代也有博士,只是此博士非彼博士:现代的博士指最高一级学位,而在古代,博士则指官职。不过,听起来似乎作为官职的博士更有“前途”及“钱途”。那么,与现代的博士相比,“古博士”是不是更受人尊敬,更加值钱呢?  最初博士很值钱  带些洋味儿的“博士”其实是个“土著词”,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上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那时,博士主要的职责就是掌管古今史事以
期刊
说了半天高大上的科学发现,下面咱们来聊聊身边的科学吧!  现在大家基本已经实现了“人手一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龄儿童,手机似乎成了标配。那么,你的手机平时放在哪呢?女生还好,一般一人带一个包包,什么手机平板化妆品,一股脑全放到包包里完事儿了;而身为“老爷们儿”的男生,随身带个包实在是有点娘,有点“没面子”,怎么办呢?干脆把手机揣兜里吧!  但是,这个显得你“纯爷们儿”的行为可能会让你遗憾终身哟
期刊
如今马拉松几乎成了一场大众运动,每年全世界有几十万人都会来一场。不过,还有一个特殊的马拉松比赛,从1986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只有将近1100人参加。  这场马拉松叫做“巴克利100英里”(约160千米),每年在美国田纳西州举办一次。有趣的是,大赛没有官网和具体比赛日期,参赛选手必须想方设法找到组织者的邮箱,提前写一封热情洋溢的申请信,来打动组织方。然后,组织者会在众多申请者中,挑选35名幸运儿
期刊
英文中有句谚语:“Waste not,Want not”,意思是“不浪费,无缺愁”。现在,这句谚语已经成为了科学家们对抗人类危机的指导精神了。由于人类长时间以粗犷的方式进行工农业生产,能源紧张、物质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凸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三大危机,人类必须要学会废物利用,这项任务自然就落到了科学家们的肩膀上。  为了拯救世界,科学家们也是拼了。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或者工业废料都被找出来研究一番,甚
期刊
制造超级蚕丝  中国是丝的故乡。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长久以来,丝织品因其复杂的工艺和独特的手感而备受世人的青睐。  近来,一个美国的科研团队开创性地发现了蚕丝这一古老原料的其他用处。除了在纺织、服装等领域大放异彩外,科学家们发现,只需对蚕茧的加工方式进行细微的改变,就能使其在医学和技术领域也找到自己的舞台。  以往,要获得传统的蚕丝很容易,直接将其从蚕茧上剥离下来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