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古自今,校园暴力不断,如今在网络媒体的曝光下,校园暴力事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留守儿童阿强的事例中分析得出有关青少年儿童暴力的原因及其几点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校园暴力;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43-01
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给娄底市涟源塘湾中学的留守儿童做一次心灵健康体检,志愿团们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测试、“房树人”图画心理学测试,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孩子,再进行资料收集和访谈,确定重点呵护对象。阿强是重点呵护对象之一。阿强11岁,其父母外出打工,只能和15岁的姐姐相依生活,他经常被同学欺负不敢言说,瘦小的阿强心中积蓄着恨意。当被问及如果这个同学继续欺负你,你怎么办? “我会杀了他!”阿强停顿几秒,努力憋住不哭。后来经过学校领导、老师、志愿者的关心下,一年后的他变的开朗了,同学也不在欺负他了,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阿强是幸运的,那个学生也是幸运的,因为得到发现和及时干预。但是这个悲剧的避免毕竟是少数。
而今,在社会几乎每天都会上演青少年儿童打架斗殴事件,悲剧也在上演,如2014年6月在北京郊区3名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据悉被打者才上六年级,打人者是同村的辍学少年,打架原因打人者误认为是被打者告密。2014年9月份在云南发生十多名女中学生围殴2名女生,被打女生没有向父母老师报告,打架缘由只因两个女生在小学时有矛盾。 2015年3月在三亚,发生了未成年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一名14岁男生死亡,原因只因两人因小事发生口角。看着这些打架事件,心理不免有很多不忍,阿强的事例,这些打架的孩子事例让自己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打架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打人者在实施这些行为是什么心态,为什么要这样做?那被打者又是什么原因,被打后的内心会不会因为这个留下永久的心理创伤,我们有没有给那些青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的,对有过被人欺负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变化,如家庭方面、学校、周边环境、个人变化(性格上,心理上)等等。因为被人长期欺负,没有去诉说,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长期压制在心理会让小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对于那些喜欢欺负别人,打架的问题学生,他们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周边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们后来的发展之路是怎么样的,会不会他们的这些有悖社会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会不会他们的这些坏行为下的思想早已根植于内心深处,等他们为人父母把他们的这些思想再继续教育他们的孩子,按这样的传承下去,社会将永无安静之日,实属社会的悲哀。这些都是本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青少年打架斗殴的因素
1.家庭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孩子大多处在父母使用专制、权威、忽略型下的家庭。在社会学习和控制理论中其指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的家庭更容易使未成年滋生暴力倾向。这是因为行为主义者班杜拉认为,儿童具有模仿作用,而且在成长中青少年儿童个体模仿能力强,社会认知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而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他们在学习中更多的受父母影响。
(2)家庭中父母实际教育的缺失。如今,“隔代教育”现象明显,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据最新的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白皮》书统计,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那么教育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上一辈中,然而在隔代抚养中,爷爷奶奶也只是关注孩子的物质方面,在物质方面是过度满足,在精神上是忽视的。同时在一些城市中,父母虽在家里,但由于工作,教育认识方面不足,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精神缺失,不能够起到真正意义上教育。很多研究显示,忽视对儿童的不良影响绝不亚于虐待的后果。
2.同伴因素
俗话说“人没有朋友就像缺少阳光一样。”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的影响很大。据很多研究中发现,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时期比儿童时期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1]许多青少年儿童由于脱离家庭的管制,会模仿上一些社会的恶习,受到同伴的唆使一起抽烟,喝酒,聚众打架斗殴,甚至会抢劫、偷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周围环境因素
(1)网络传媒的影响。不得不说现代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传媒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业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美国学者阿恩特指出, 青少年对媒体共同与一般的使用有五个方面, 即娱乐、 认同模式、 追求轰动、 对付和青年文化认同。媒体是青少年所生活的社会、 文化进程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进程中, 青少年默认或抵制社会、 文化所提倡的行为或信仰[2]现在的网络媒体每天都在充斥着悲剧,不良现象的发生。快节奏,大众腐蚀低俗文化混在其中,青少年由于自身社会认知不成熟,会随波逐流进行模仿,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而自知认为是对的。如上述的案例,青少年儿童会模仿在网络上出现的聚众斗殴行为,他们认为这是很酷的行为,是哥们义气,他们已经出现了社会行为的正常认知。
(2)法律法规的监管不完善。我国法律中对青少年儿童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不完善,只要没有造成死亡,孩子不需要负任何的法律责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儿童打架斗殴,欺负其他玩伴的行为。
(3)社会文化的相容影响。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与社会机构(如学校、工作单位)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反传统的行为倾向,这说明了为什么处于经济贫困的、主流社会边缘的、城市角落中的少年更容易发生问题行为倾向。[3]
4.自身因素
青少年儿童由于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随着身体的发展,心理上也在慢慢的成熟。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渴望独立,但又没有物质来源不得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下,那么其会因为种种的不合理的原因导致矛盾体。由于急切的思想,解决事情的办法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如打架。 二、解决办法
那么在面对青少年儿童的这种打闹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纳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轨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最重要的教师。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认知、行为。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打闹后直接不问原因就帮助自己孩子指责对方的孩子,结果双方家长恶语相讥,甚至大打出手把矛盾激化。这样做一方面没有给孩子机会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反而使孩子出现是非错位,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会用暴力去解决。孩子变得不合群,以后为了引起其他的同学的注意,他们会用欺负同学这样的方式去引起注意。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看到类似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出面对其教育,让他明白通过打架这种行为方式是不对的,要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明辨是非,去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进而把孩子引导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道路上来。
2.多沟通,让孩子申述是非,提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息事宁人,在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闹后,不问任何原因或者是不相信自己孩子所说的事实,就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后又代替孩子向对方道歉。这样的行为无疑使孩子失去申辩是非机会、压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孩子孤僻、压郁,形成不合群的弱体者。很多研究显示,忽视对儿童的不良影响绝不亚于虐待的后果。[4]不管父母是在孩子身边还是不在,都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和孩子做朋友,多沟通交流,及时给孩子排忧解难,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一个社会的规范人。
3.做好成年人榜样作用。社会学习和控制理论中其指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更容易使未成年滋生暴力倾向。这是因为行为主义者班杜拉认为,儿童具有模仿作用,而且在成长中青少年儿童个体模仿能力强,社会认知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而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他们在学习中更多的受父母影响。所以,父母,老师在处理事情上,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要文明做事,文明用语。给孩子们处理正确时代榜样示范作用。
4.正确诱导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别人欺负自己时,一定不能采用忍让,纵容态度。不因其恐吓而忍让,要及时把事情告知家长或者老师,让他们出面解决。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Reinhern HZ, Paradis A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 AM J Psychiatry, 2003, 160 ( 12) : 2141- 2147.Kathryn LH, David AW. Childneglect: developmental is isues and outcomes[J].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2002, 26: 679- 695.
[2]J. J. 阿恩特. 青少年使用媒体实现自我社会化[J]. 青年研究, 1997, (2) : 44- 48.
[3]刘新声.关注发达国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国青年报.2000.6.22.
[4]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天地,2005.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校园暴力;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43-01
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给娄底市涟源塘湾中学的留守儿童做一次心灵健康体检,志愿团们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测试、“房树人”图画心理学测试,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孩子,再进行资料收集和访谈,确定重点呵护对象。阿强是重点呵护对象之一。阿强11岁,其父母外出打工,只能和15岁的姐姐相依生活,他经常被同学欺负不敢言说,瘦小的阿强心中积蓄着恨意。当被问及如果这个同学继续欺负你,你怎么办? “我会杀了他!”阿强停顿几秒,努力憋住不哭。后来经过学校领导、老师、志愿者的关心下,一年后的他变的开朗了,同学也不在欺负他了,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阿强是幸运的,那个学生也是幸运的,因为得到发现和及时干预。但是这个悲剧的避免毕竟是少数。
而今,在社会几乎每天都会上演青少年儿童打架斗殴事件,悲剧也在上演,如2014年6月在北京郊区3名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据悉被打者才上六年级,打人者是同村的辍学少年,打架原因打人者误认为是被打者告密。2014年9月份在云南发生十多名女中学生围殴2名女生,被打女生没有向父母老师报告,打架缘由只因两个女生在小学时有矛盾。 2015年3月在三亚,发生了未成年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一名14岁男生死亡,原因只因两人因小事发生口角。看着这些打架事件,心理不免有很多不忍,阿强的事例,这些打架的孩子事例让自己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打架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打人者在实施这些行为是什么心态,为什么要这样做?那被打者又是什么原因,被打后的内心会不会因为这个留下永久的心理创伤,我们有没有给那些青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的,对有过被人欺负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变化,如家庭方面、学校、周边环境、个人变化(性格上,心理上)等等。因为被人长期欺负,没有去诉说,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长期压制在心理会让小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对于那些喜欢欺负别人,打架的问题学生,他们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周边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们后来的发展之路是怎么样的,会不会他们的这些有悖社会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会不会他们的这些坏行为下的思想早已根植于内心深处,等他们为人父母把他们的这些思想再继续教育他们的孩子,按这样的传承下去,社会将永无安静之日,实属社会的悲哀。这些都是本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青少年打架斗殴的因素
1.家庭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孩子大多处在父母使用专制、权威、忽略型下的家庭。在社会学习和控制理论中其指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的家庭更容易使未成年滋生暴力倾向。这是因为行为主义者班杜拉认为,儿童具有模仿作用,而且在成长中青少年儿童个体模仿能力强,社会认知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而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他们在学习中更多的受父母影响。
(2)家庭中父母实际教育的缺失。如今,“隔代教育”现象明显,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据最新的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白皮》书统计,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那么教育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上一辈中,然而在隔代抚养中,爷爷奶奶也只是关注孩子的物质方面,在物质方面是过度满足,在精神上是忽视的。同时在一些城市中,父母虽在家里,但由于工作,教育认识方面不足,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精神缺失,不能够起到真正意义上教育。很多研究显示,忽视对儿童的不良影响绝不亚于虐待的后果。
2.同伴因素
俗话说“人没有朋友就像缺少阳光一样。”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的影响很大。据很多研究中发现,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时期比儿童时期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1]许多青少年儿童由于脱离家庭的管制,会模仿上一些社会的恶习,受到同伴的唆使一起抽烟,喝酒,聚众打架斗殴,甚至会抢劫、偷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周围环境因素
(1)网络传媒的影响。不得不说现代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传媒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业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美国学者阿恩特指出, 青少年对媒体共同与一般的使用有五个方面, 即娱乐、 认同模式、 追求轰动、 对付和青年文化认同。媒体是青少年所生活的社会、 文化进程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进程中, 青少年默认或抵制社会、 文化所提倡的行为或信仰[2]现在的网络媒体每天都在充斥着悲剧,不良现象的发生。快节奏,大众腐蚀低俗文化混在其中,青少年由于自身社会认知不成熟,会随波逐流进行模仿,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而自知认为是对的。如上述的案例,青少年儿童会模仿在网络上出现的聚众斗殴行为,他们认为这是很酷的行为,是哥们义气,他们已经出现了社会行为的正常认知。
(2)法律法规的监管不完善。我国法律中对青少年儿童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不完善,只要没有造成死亡,孩子不需要负任何的法律责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儿童打架斗殴,欺负其他玩伴的行为。
(3)社会文化的相容影响。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与社会机构(如学校、工作单位)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反传统的行为倾向,这说明了为什么处于经济贫困的、主流社会边缘的、城市角落中的少年更容易发生问题行为倾向。[3]
4.自身因素
青少年儿童由于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随着身体的发展,心理上也在慢慢的成熟。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渴望独立,但又没有物质来源不得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下,那么其会因为种种的不合理的原因导致矛盾体。由于急切的思想,解决事情的办法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如打架。 二、解决办法
那么在面对青少年儿童的这种打闹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纳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轨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最重要的教师。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认知、行为。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打闹后直接不问原因就帮助自己孩子指责对方的孩子,结果双方家长恶语相讥,甚至大打出手把矛盾激化。这样做一方面没有给孩子机会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反而使孩子出现是非错位,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会用暴力去解决。孩子变得不合群,以后为了引起其他的同学的注意,他们会用欺负同学这样的方式去引起注意。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看到类似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出面对其教育,让他明白通过打架这种行为方式是不对的,要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明辨是非,去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进而把孩子引导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道路上来。
2.多沟通,让孩子申述是非,提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息事宁人,在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闹后,不问任何原因或者是不相信自己孩子所说的事实,就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后又代替孩子向对方道歉。这样的行为无疑使孩子失去申辩是非机会、压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孩子孤僻、压郁,形成不合群的弱体者。很多研究显示,忽视对儿童的不良影响绝不亚于虐待的后果。[4]不管父母是在孩子身边还是不在,都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和孩子做朋友,多沟通交流,及时给孩子排忧解难,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一个社会的规范人。
3.做好成年人榜样作用。社会学习和控制理论中其指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更容易使未成年滋生暴力倾向。这是因为行为主义者班杜拉认为,儿童具有模仿作用,而且在成长中青少年儿童个体模仿能力强,社会认知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而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他们在学习中更多的受父母影响。所以,父母,老师在处理事情上,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要文明做事,文明用语。给孩子们处理正确时代榜样示范作用。
4.正确诱导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别人欺负自己时,一定不能采用忍让,纵容态度。不因其恐吓而忍让,要及时把事情告知家长或者老师,让他们出面解决。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Reinhern HZ, Paradis A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 AM J Psychiatry, 2003, 160 ( 12) : 2141- 2147.Kathryn LH, David AW. Childneglect: developmental is isues and outcomes[J].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2002, 26: 679- 695.
[2]J. J. 阿恩特. 青少年使用媒体实现自我社会化[J]. 青年研究, 1997, (2) : 44- 48.
[3]刘新声.关注发达国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国青年报.2000.6.22.
[4]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天地,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