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校新名片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东大学实施的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是依托80年历史文化积淀,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的系列大学文化建设活动的新举措。学校“围绕工程办活动,特色活动促发展”,通过系列文化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发展软实力,为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1510”搭建发展平台
  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以“一个纲要、五大建设、十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实施构建富有学校特色,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建设,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纲要”,即《鲁东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五大建设”,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十项工作”,即在“一个纲要”的指导下,“五大建设”的框架内,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中,《鲁东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五大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十项工作”逐步实施,不断丰实,共同筑牢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为学校发展搭建坚实平台。2012年,鲁东大学在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为学校精神赋予新内涵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在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长期积淀而成,是校脉传承发展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鲁东大学在不断梳理校史、凝练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方面,编纂出版大学文化建设系列丛书,深入挖掘学校精神品质。鲁东大学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由《鲁东大学史》《文化与精神》《亲历与见证》《名师与校友》《青春与奉献》组成,字数近百万,学校党委主要领导担任丛书主编。丛书以历史、亲历者的视角为脉络,以文化为支撑,建构起学校发展的立体文化建设架构,彰显了学校80年的历史底蕴,反映了学校“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树立师生身边典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学校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树立师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近年来,学校涌现出“服务西部(青海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何敬平、“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佳成功创业者”孟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2011年,学生张广秀,以其坚强乐观、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感动全国,获得“鲁东大学优秀毕业生”“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学校还通过“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鲁大好人”等评选活动,引导教职员工树立“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职业形象。
  健全民主监督与运行机制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鲁东大学以依法、高效、廉政为主题,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校务公开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绩效考评为关键,以效能监察为手段,以师生员工满意为目标,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尊重、包容、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进程。
  坚持依法治校,健全民主监督,规范运行机制。学校修订《鲁东大学章程》,完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制,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发挥“教代会”作用,健全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规范的运行机制。
  转变管理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统一的现代大学制度,鲁东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一是实施干部聘任制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鼓励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到教学一线。二是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推行竞争上岗。三是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一线、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环境。四是成立教授委员会,大力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学术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去行政化、回归大学精神的重要举措。
  建设创新型学术环境
  学术文化是学校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在现代大学建设发展中,学术自治是理论基石,教授治学是根本要求。鲁东大学坚持以学术为本,学科立校,教授治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浓厚学术氛围,建设创新型学术文化环境。为营造综合性、创新型的学术文化氛围,学校以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为突破点,培育特色学科,强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科研投入,实现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上从师范性向综合性转变,办学层次与定位上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管理方式上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2012年,学校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两轮评审。
  提倡学术自由,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建立学术奖励制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修订《鲁东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丰富“鲁东大讲堂”内容,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100多场学,努力打造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平台。
  倡导学术自律,引导师生恪守学术道德。学校实施《鲁东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学术评价体制,同时,加强对学术道德与学术纪律的监督,反对弄虚作假,严禁抄袭剽窃。全校范围内形成恪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尊严,珍爱学术声誉,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学术氛围。
  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以及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鲁东大学将慈善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会,培育出国家级爱心品牌活动,同时,还开展系列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关爱成为学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互助成为一种自身需要,行为文化建设全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打造品牌活动,弘扬慈善文化,服务慈善事业。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用爱心服务,促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以“奖”“贷”“补” “助”“减”“扶”和“绿色通道”“爱心超市”为主体的“6 2”资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以资助帮扶为基础,以树立爱心服务品牌活动为引领的校园慈善爱心文化格局。学校以“爱心超市”为基地,打造“爱心工程”战略,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同时,在“爱心超市”的基础上,开展“三心行动”,构筑“爱心工程”:即以物质帮扶“暖心”,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以精神帮扶“助心”,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霾;以结对帮扶“连心”,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大爱。鲁东大学围绕“爱心超市”开展的“爱心工程”活动,先后荣获全国金话筒爱心传播活动“爱心大使奖”、山东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等。
  丰富各类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培养品位。学校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的,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分赴四川、青海、甘肃、浙江、山东等地的部队、农村和偏远山区,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科技支农的“三下乡”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服务中进一步了解国情,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同时,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行“名家讲坛”“再听母校一堂课”等学术活动;开办鲁东大学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展活动47项,丰富学校社团文化艺术节品牌活动形式;评选学校星级文明宿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做文明宿舍的创建者、校园文明的践行者;组织开展“爱心一日捐”“集善助盲”“关爱残障儿童”“阳光助学”等一系列爱心帮扶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了学校品位。
  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名片
  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学校力图规范视觉形象识别元素,打造绿色文化名片,建立了VI识别系统,以绿色形象标识表现校园绿色成荫的地貌特征、安静祥和的学习环境,寓意学校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VI识别系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塑造了学校整体品牌形象,打造了学校绿色文化名片。
  校园建设注重人文气息,优化育人环境。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传承历史、保护环境、创新发展”的原则,建设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现代校园、信息校园、科技校园、和谐校园。一是打造校园“石头文化”。学校实施“百块景观石”“十大雕塑”规划,2011年,新增校园置石37块,书石20套,其中题刻32块。二是稳步推进校友园(植物园)建设。学校现植有各类果树400多个品种、3000多株,特色树木和花卉300多种、100000多株,按计划完成校友园总体规划项目,实现“山、水、树、石、人”的完美结合。三是启动学术中心、胶东书院(胶东书画馆、胶东民俗馆、胶东自然馆、胶东作家馆)的规划设计工作,完善学术交流硬件平台,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和服务功能。
  校园建设始终关注民生,优化师生生活环境。学校在校园建设中更加关注民生,积极为师生营造愉快干事和幸福生活的环境。2012年,学校推出惠泽师生10件实事,其涵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道路、绿化、景观、体育健身、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生居住条件和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鲁东大学把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文化建设“1510”工程中,以十八大精神引领学校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其他文献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5.138  摘 要 对于小学科学实验器材而言,需要结合教学需要,运用模型、实物等器材来增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由于一些环境条件以及教学设计的需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起亲自动手制作新的科学实验器材,或者对已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器材;科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时,招聘岗位比往年减少15%,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北京、上海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比2012年同期下降两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当前社会岗位资源僧多粥少、存在暗箱操作及“萝卜招聘”情况下,“就业公平”就显得越发重要。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公平,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加强国有
摘 要 分析工作室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第二课堂”“微工作室”“双导师”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同时对工作室的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索,提出“多方联动”的内外部机制,以及建议学院与工作室负责人签订协议书,以保障工作室能够正常运行,真正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高职;对接产业;教师工作室;微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0-0093-
摘 要 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发展从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依托人力资源,从“硬实力”竞争转向兼顾“软实力”的竞争。新的模式下,项目教学如何发展?能否将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入中职教育?提升“软实力”是一个应引起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实训;CDIO工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76-03  现今在中职教育中
摘 要: “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是新时代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典型实践,徐川同志坚持“平等、理解、对话、交往”的教育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融合、视域融合、语言融合、主体融合,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 辅导员 思政教育亲和力 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  2016年5月1日,一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火遍了全网,文章作者徐川因“80后”思政工作者的标志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莫高窟》正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以美为境界和线索,创设一个神游莫高窟的情境,则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欣赏美的画面,感悟美的意蕴。同时,教师的语感训练、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自然融入其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得到有效整合。现以《莫高窟》一课为例作尝试性探析。  在“情境”中体验
摘 要 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精密机械技术专业为例,开展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分析其不足,提出建设、使用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精密机械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2-0055-04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开始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目前发展抑或是未来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以高职教育为主,高职助产专业在校实践教学以单项操作练习为主,融入专项知识技能、综合技能、工作情境过程、整体医疗理念和职业素养,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尚不够成熟。  关键词 高职助产专业;综合实训;仿真模拟实训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61-02  1
摘 要 结合多年农村小学教学实践,联系生态校园理论及农村校园实际,对建设生态校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农村生态校园的路径和意义。  关键词 农村学校;生态校园;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51-02  1 引言  生态校园被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对校园内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目的是通过生态校园的布局形成环境
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继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也是2011年2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之后关于教育工作的又一篇重要讲话,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新的动员令,为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明确了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