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东大学实施的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是依托80年历史文化积淀,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的系列大学文化建设活动的新举措。学校“围绕工程办活动,特色活动促发展”,通过系列文化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发展软实力,为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1510”搭建发展平台
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以“一个纲要、五大建设、十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实施构建富有学校特色,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建设,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纲要”,即《鲁东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五大建设”,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十项工作”,即在“一个纲要”的指导下,“五大建设”的框架内,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中,《鲁东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五大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十项工作”逐步实施,不断丰实,共同筑牢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为学校发展搭建坚实平台。2012年,鲁东大学在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为学校精神赋予新内涵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在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长期积淀而成,是校脉传承发展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鲁东大学在不断梳理校史、凝练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方面,编纂出版大学文化建设系列丛书,深入挖掘学校精神品质。鲁东大学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由《鲁东大学史》《文化与精神》《亲历与见证》《名师与校友》《青春与奉献》组成,字数近百万,学校党委主要领导担任丛书主编。丛书以历史、亲历者的视角为脉络,以文化为支撑,建构起学校发展的立体文化建设架构,彰显了学校80年的历史底蕴,反映了学校“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树立师生身边典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学校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树立师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近年来,学校涌现出“服务西部(青海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何敬平、“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佳成功创业者”孟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2011年,学生张广秀,以其坚强乐观、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感动全国,获得“鲁东大学优秀毕业生”“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学校还通过“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鲁大好人”等评选活动,引导教职员工树立“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职业形象。
健全民主监督与运行机制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鲁东大学以依法、高效、廉政为主题,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校务公开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绩效考评为关键,以效能监察为手段,以师生员工满意为目标,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尊重、包容、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进程。
坚持依法治校,健全民主监督,规范运行机制。学校修订《鲁东大学章程》,完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制,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发挥“教代会”作用,健全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规范的运行机制。
转变管理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统一的现代大学制度,鲁东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一是实施干部聘任制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鼓励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到教学一线。二是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推行竞争上岗。三是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一线、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环境。四是成立教授委员会,大力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学术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去行政化、回归大学精神的重要举措。
建设创新型学术环境
学术文化是学校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在现代大学建设发展中,学术自治是理论基石,教授治学是根本要求。鲁东大学坚持以学术为本,学科立校,教授治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浓厚学术氛围,建设创新型学术文化环境。为营造综合性、创新型的学术文化氛围,学校以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为突破点,培育特色学科,强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科研投入,实现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上从师范性向综合性转变,办学层次与定位上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管理方式上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2012年,学校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两轮评审。
提倡学术自由,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建立学术奖励制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修订《鲁东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丰富“鲁东大讲堂”内容,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100多场学,努力打造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平台。
倡导学术自律,引导师生恪守学术道德。学校实施《鲁东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学术评价体制,同时,加强对学术道德与学术纪律的监督,反对弄虚作假,严禁抄袭剽窃。全校范围内形成恪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尊严,珍爱学术声誉,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学术氛围。
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以及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鲁东大学将慈善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会,培育出国家级爱心品牌活动,同时,还开展系列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关爱成为学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互助成为一种自身需要,行为文化建设全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打造品牌活动,弘扬慈善文化,服务慈善事业。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用爱心服务,促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以“奖”“贷”“补” “助”“减”“扶”和“绿色通道”“爱心超市”为主体的“6 2”资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以资助帮扶为基础,以树立爱心服务品牌活动为引领的校园慈善爱心文化格局。学校以“爱心超市”为基地,打造“爱心工程”战略,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同时,在“爱心超市”的基础上,开展“三心行动”,构筑“爱心工程”:即以物质帮扶“暖心”,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以精神帮扶“助心”,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霾;以结对帮扶“连心”,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大爱。鲁东大学围绕“爱心超市”开展的“爱心工程”活动,先后荣获全国金话筒爱心传播活动“爱心大使奖”、山东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等。
丰富各类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培养品位。学校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的,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分赴四川、青海、甘肃、浙江、山东等地的部队、农村和偏远山区,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科技支农的“三下乡”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服务中进一步了解国情,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同时,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行“名家讲坛”“再听母校一堂课”等学术活动;开办鲁东大学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展活动47项,丰富学校社团文化艺术节品牌活动形式;评选学校星级文明宿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做文明宿舍的创建者、校园文明的践行者;组织开展“爱心一日捐”“集善助盲”“关爱残障儿童”“阳光助学”等一系列爱心帮扶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了学校品位。
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名片
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学校力图规范视觉形象识别元素,打造绿色文化名片,建立了VI识别系统,以绿色形象标识表现校园绿色成荫的地貌特征、安静祥和的学习环境,寓意学校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VI识别系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塑造了学校整体品牌形象,打造了学校绿色文化名片。
校园建设注重人文气息,优化育人环境。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传承历史、保护环境、创新发展”的原则,建设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现代校园、信息校园、科技校园、和谐校园。一是打造校园“石头文化”。学校实施“百块景观石”“十大雕塑”规划,2011年,新增校园置石37块,书石20套,其中题刻32块。二是稳步推进校友园(植物园)建设。学校现植有各类果树400多个品种、3000多株,特色树木和花卉300多种、100000多株,按计划完成校友园总体规划项目,实现“山、水、树、石、人”的完美结合。三是启动学术中心、胶东书院(胶东书画馆、胶东民俗馆、胶东自然馆、胶东作家馆)的规划设计工作,完善学术交流硬件平台,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和服务功能。
校园建设始终关注民生,优化师生生活环境。学校在校园建设中更加关注民生,积极为师生营造愉快干事和幸福生活的环境。2012年,学校推出惠泽师生10件实事,其涵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道路、绿化、景观、体育健身、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生居住条件和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鲁东大学把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文化建设“1510”工程中,以十八大精神引领学校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1510”搭建发展平台
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以“一个纲要、五大建设、十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实施构建富有学校特色,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建设,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纲要”,即《鲁东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五大建设”,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十项工作”,即在“一个纲要”的指导下,“五大建设”的框架内,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1510”工程中,《鲁东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五大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十项工作”逐步实施,不断丰实,共同筑牢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为学校发展搭建坚实平台。2012年,鲁东大学在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为学校精神赋予新内涵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在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长期积淀而成,是校脉传承发展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鲁东大学在不断梳理校史、凝练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方面,编纂出版大学文化建设系列丛书,深入挖掘学校精神品质。鲁东大学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由《鲁东大学史》《文化与精神》《亲历与见证》《名师与校友》《青春与奉献》组成,字数近百万,学校党委主要领导担任丛书主编。丛书以历史、亲历者的视角为脉络,以文化为支撑,建构起学校发展的立体文化建设架构,彰显了学校80年的历史底蕴,反映了学校“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树立师生身边典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学校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树立师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近年来,学校涌现出“服务西部(青海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何敬平、“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佳成功创业者”孟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2011年,学生张广秀,以其坚强乐观、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感动全国,获得“鲁东大学优秀毕业生”“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学校还通过“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鲁大好人”等评选活动,引导教职员工树立“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职业形象。
健全民主监督与运行机制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鲁东大学以依法、高效、廉政为主题,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校务公开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绩效考评为关键,以效能监察为手段,以师生员工满意为目标,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尊重、包容、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进程。
坚持依法治校,健全民主监督,规范运行机制。学校修订《鲁东大学章程》,完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制,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发挥“教代会”作用,健全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规范的运行机制。
转变管理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统一的现代大学制度,鲁东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一是实施干部聘任制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鼓励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到教学一线。二是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推行竞争上岗。三是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一线、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环境。四是成立教授委员会,大力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学术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去行政化、回归大学精神的重要举措。
建设创新型学术环境
学术文化是学校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在现代大学建设发展中,学术自治是理论基石,教授治学是根本要求。鲁东大学坚持以学术为本,学科立校,教授治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浓厚学术氛围,建设创新型学术文化环境。为营造综合性、创新型的学术文化氛围,学校以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为突破点,培育特色学科,强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科研投入,实现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上从师范性向综合性转变,办学层次与定位上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管理方式上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2012年,学校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两轮评审。
提倡学术自由,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建立学术奖励制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修订《鲁东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丰富“鲁东大讲堂”内容,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100多场学,努力打造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平台。
倡导学术自律,引导师生恪守学术道德。学校实施《鲁东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学术评价体制,同时,加强对学术道德与学术纪律的监督,反对弄虚作假,严禁抄袭剽窃。全校范围内形成恪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尊严,珍爱学术声誉,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学术氛围。
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以及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鲁东大学将慈善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会,培育出国家级爱心品牌活动,同时,还开展系列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关爱成为学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互助成为一种自身需要,行为文化建设全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打造品牌活动,弘扬慈善文化,服务慈善事业。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用爱心服务,促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以“奖”“贷”“补” “助”“减”“扶”和“绿色通道”“爱心超市”为主体的“6 2”资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以资助帮扶为基础,以树立爱心服务品牌活动为引领的校园慈善爱心文化格局。学校以“爱心超市”为基地,打造“爱心工程”战略,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同时,在“爱心超市”的基础上,开展“三心行动”,构筑“爱心工程”:即以物质帮扶“暖心”,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以精神帮扶“助心”,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霾;以结对帮扶“连心”,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大爱。鲁东大学围绕“爱心超市”开展的“爱心工程”活动,先后荣获全国金话筒爱心传播活动“爱心大使奖”、山东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等。
丰富各类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培养品位。学校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的,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分赴四川、青海、甘肃、浙江、山东等地的部队、农村和偏远山区,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科技支农的“三下乡”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服务中进一步了解国情,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同时,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行“名家讲坛”“再听母校一堂课”等学术活动;开办鲁东大学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展活动47项,丰富学校社团文化艺术节品牌活动形式;评选学校星级文明宿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做文明宿舍的创建者、校园文明的践行者;组织开展“爱心一日捐”“集善助盲”“关爱残障儿童”“阳光助学”等一系列爱心帮扶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了学校品位。
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名片
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学校力图规范视觉形象识别元素,打造绿色文化名片,建立了VI识别系统,以绿色形象标识表现校园绿色成荫的地貌特征、安静祥和的学习环境,寓意学校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VI识别系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塑造了学校整体品牌形象,打造了学校绿色文化名片。
校园建设注重人文气息,优化育人环境。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传承历史、保护环境、创新发展”的原则,建设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现代校园、信息校园、科技校园、和谐校园。一是打造校园“石头文化”。学校实施“百块景观石”“十大雕塑”规划,2011年,新增校园置石37块,书石20套,其中题刻32块。二是稳步推进校友园(植物园)建设。学校现植有各类果树400多个品种、3000多株,特色树木和花卉300多种、100000多株,按计划完成校友园总体规划项目,实现“山、水、树、石、人”的完美结合。三是启动学术中心、胶东书院(胶东书画馆、胶东民俗馆、胶东自然馆、胶东作家馆)的规划设计工作,完善学术交流硬件平台,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和服务功能。
校园建设始终关注民生,优化师生生活环境。学校在校园建设中更加关注民生,积极为师生营造愉快干事和幸福生活的环境。2012年,学校推出惠泽师生10件实事,其涵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道路、绿化、景观、体育健身、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生居住条件和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鲁东大学把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文化建设“1510”工程中,以十八大精神引领学校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