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随着国内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高校一年级新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操作,但还是有些地区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中学阶段仍然未进行任何计算机教学,所以,高校一年级新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文旨在积极探索一种符合实际的计算机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分层次”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高校 “分层次”教学法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1)有些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准备不充分或没有准备,对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了解不够,部分学生时常迟到、缺课。(2)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强,一旦出现问题就等待教师来处理,没有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好机会。(3)上机实验时,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按照教师讲的或实验指导书上写的实验步骤按步照搬地做实验。不注重实验过程,不善于主动思考、质疑,不能积极探索实验本质、动手设计实验。同时,现在高校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因此,容易造成以下影响:对于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同学,学习这样的课程等于浪费时间,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带来较大打击。因此,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1.“分层次”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次”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训练方法和评测方法,力求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分层次”教学也叫多层次教学,它是运用因材施教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实行目标教学的一种特殊方法。“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分层次”教学法的特点
(1)能自尊自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长处和问题,学习上能自我肯定,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有积极成功的心理体验。(2)能独创性地学习。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善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判断和选择。独创性强的学生爱标新立异,能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索新问题,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3)能自我控制。学生在学习动机、方法、结果等方面具有自我认识能力,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努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補救、调整。(4)能自觉自理。学生有做学习主人的能力,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准备好学习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5)能主动参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并有强烈的进取心、表现欲和竞争意识。(6)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多重多边交往中,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前进。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法的措施
1.“分层次”教学前的准备
当前高校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讲授课程之前,通过调查了解一下所教班级中学生的具体差异情况。
2.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现在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所以,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3.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比如,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 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A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4.布置作业的层次化
练习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反馈过程,题目的难度若整齐划一,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题目太难、太多,C层学生便产生畏难情绪;相反,题目太易,则很难调动A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单元考核的层次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可实行分层次考核。考核优等生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差等生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有时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同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分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计算机技术的催化剂。
总之,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适应未来时代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齐新军.高等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整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54-55.
[2]曹文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O):63-65.
[3]王涛涛.浅析Big6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4,(4):46-49.
[4]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6,(1):58-59.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高校 “分层次”教学法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1)有些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准备不充分或没有准备,对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了解不够,部分学生时常迟到、缺课。(2)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强,一旦出现问题就等待教师来处理,没有把它看作是提高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好机会。(3)上机实验时,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按照教师讲的或实验指导书上写的实验步骤按步照搬地做实验。不注重实验过程,不善于主动思考、质疑,不能积极探索实验本质、动手设计实验。同时,现在高校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因此,容易造成以下影响:对于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同学,学习这样的课程等于浪费时间,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带来较大打击。因此,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1.“分层次”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次”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训练方法和评测方法,力求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分层次”教学也叫多层次教学,它是运用因材施教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实行目标教学的一种特殊方法。“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分层次”教学法的特点
(1)能自尊自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长处和问题,学习上能自我肯定,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有积极成功的心理体验。(2)能独创性地学习。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善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判断和选择。独创性强的学生爱标新立异,能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索新问题,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3)能自我控制。学生在学习动机、方法、结果等方面具有自我认识能力,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努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補救、调整。(4)能自觉自理。学生有做学习主人的能力,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准备好学习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5)能主动参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并有强烈的进取心、表现欲和竞争意识。(6)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多重多边交往中,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前进。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法的措施
1.“分层次”教学前的准备
当前高校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讲授课程之前,通过调查了解一下所教班级中学生的具体差异情况。
2.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现在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所以,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3.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比如,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 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A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4.布置作业的层次化
练习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反馈过程,题目的难度若整齐划一,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题目太难、太多,C层学生便产生畏难情绪;相反,题目太易,则很难调动A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单元考核的层次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可实行分层次考核。考核优等生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差等生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有时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同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分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计算机技术的催化剂。
总之,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适应未来时代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齐新军.高等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整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54-55.
[2]曹文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O):63-65.
[3]王涛涛.浅析Big6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4,(4):46-49.
[4]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6,(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