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生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NI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是上海市奉贤区洪庙小学为学生是身定制竖起的“成长路标”,也是学校致力于上海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建设的“洪小方案”。“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的研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小学课程优质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实践。

一、课程缘起


  成长,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大主题,也是对学生最好的关怀、关照的最佳课程。为了远郊小学的孩子也能享有优质的课程,洪庙小学一直致力于课程建设,特别是基于在地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学校上下的共识,希望通过课程的渗透,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以及更多的发展可能。
  1.做带着“泥土味”的课程
  和所有农村学校一样,学校的学生近80%是随迁子女,学生家长几乎都是农民工。打工为主的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难道就因为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不需要丰富的课程了吗?
  答案当然不是。孩子,是一样的孩子!今天让学生多接触一门课程,他们的明天就会多一种发展的可能。但课程不是无米之炊。学校底子薄,人才流失特别严重,青年教师居多,经验不足,而且多数不是师范毕业,专业相对薄弱。
  所以,学校只能走一条“土”路——基于农村远郊小学的定位以及客观真实的校情学情,实实在在地开展一些学生能接受、老师做得了、学校和家庭能承受的接地气的课程。
  2.2013、2016、2018年时光催生
  时光到了2016年,校内于2013年特辟的“法布尔生态实验室”,历经3年运转渐成气候,引发了连锁效应和迭加效应,为了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洪庙小学立足“法布尔生态实验室”,开发设计了满足学生学习体验的“小蜜蜂”自然教育综合活动课程,开始了以课程方式进行主题综合活动的教育教学之旅。
  2018年,《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让洪庙小学的前期探索成为了先行之旅,也为其后续的发展指引和鼓劲。学校根据《纲要》精神,基于远郊农村小学的校情,立足原有课程基础和资源,以“I成长”“慧生活”“法布尔”三个模块内容对应综合活动的“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个维度,开发设计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
  3.“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的特性
  “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型课程。
  从“小蜜蜂”自然教育综合活动课程到“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洪庙小学历经了课程的实践与提升,并从原有的课程发展模式中寻找到了课程开发的密码,支撑了“法布尔”“I成长”“慧生活”三个模块的架构和完善,也标志着洪庙小学对综合活动课程的体系建设达到了完整、优质的高度。
  4.“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的意义
  “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的设置,打破了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学科和活动”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体系,创新性地以“法布尔”“I成长”“慧生活”三大模块为横轴,以五个年级为纵轴,开发了三十个课程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了120个活动。120次丰富的综合活动课程体验,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份体系完整、充满个性的成长经历,镌刻下小蜜蜂课程的文化烙印。

二、课程定位


  洪庙小学对“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名称认定和课程定位有着清晰科学的界定。
  1.冠名寓义
  综合活动课程之所以冠名为“小蜜蜂”,是因为“小蜜蜂”的形象和体现的品质,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品质有着“对应”的关系、“对照”的关联和“对路”的关键。学校将“小蜜蜂”形象及其寓意引入校园并冠名综合活动课程,是更注重与小学生的童年相趣,通过具象的视觉效果、形象的内心演绎和万象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为成长注入自身的力量,引来众蜂竞飞的盛景。
  为了使“小蜜蜂”更有教育的“拟人化”,学校专门对“小蜜蜂”身上表现出来的形象和品质进行梳理、归纳、开发、总结,从而与学校对小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对应”,形成一种“标志”和“寓意”:
  蜜蜂是“明礼”的昆虫,群体飞行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喜欢群居生活,蜂王、雄蜂、工蜂等有明确的分工,这是懂规则、会合作的体现;
  蜜蜂是“勤奋”的昆虫,辛勤地采集花蜜,创造甜蜜与芬芳,这是勤劳动、善学习的体现;
  蜜蜂是“自主”的昆蟲,自主落户安家,创造出结构复杂的蜂巢,懂得保护自己、保护家园,这是有主见、负责任的体现。
  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结合《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对综合活动课程的目标进行了校本化重构与表达:
  (1)懂规则: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理解并遵守社会基本行为规范,文明礼貌,诚信待人;积极参与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能够遵守社会公共守则。
  (2)会合作: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关心尊重他人,喜欢与同学、师长沟通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与合作。
  (3)勤劳动: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社会生活与劳动,初步形成对所在群体的归属感,逐步养成劳动精神。
  (4)善学习: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现象和浅显的规律,愿意尝试自己的想法。
  (5)有主见: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主动进行观察、测量、调查、实验和记录等;能用图画、实物、语言、文字、肢体动作或艺术等形式,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认知和想象。
  (6)负责任:体悟和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生活与学习的变化,发展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懂得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积极参与环保志愿者等行动;感受和体验祖国、民族、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成果,逐步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程关系
  说到“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有必厘理清“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与“小蜜蜂”课程的关系。
  “小蜜蜂”课程包含三个方面:“小蜜蜂”学科课程、“小蜜蜂”兴趣拓展课程、“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是每周一次活动,安排在每周五下午。
  学校在建构模块时,整合了“仪式教育”“专题教育”“心理教育”相关课程,重组为“我与自己”维度的课程内容;拓展了“传统节庆”“基地实践”“劳动教育”等相关课程,发展成为“我与社会”维度的课程内容;继承了原有“小蜜蜂”自然教育综合活动课程,补充成為“我与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
  模块的建构不是简单地将已有课程进行合并重组,而是基于三个维度进行有主题、有序列地规划,从而形成了以“I成长”“慧生活”“法布尔”为横向坐标,以分年段学生培养目标为纵向坐标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
  不论是学科课程,或是兴趣拓展课程,还是综合活动课程,其课程的培养目标都是“懂规则、会合作、勤劳动、善学习、有主见、负责任”。但在不同的课型中,这培养目标的六个具体指向和做法也是有所侧重的。
  3.课程价值
  学生在洪小的课程体系中,必须要经历课程所赋予的多种体验和基本经验,形成洪小学子的成长图谱,并留存文化烙印。学校则在课程文化建设以及校本课程项目化、产品化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轨迹。
  学校注意到,课程林立的同时,学校的育人观没有得到统筹,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课程理念以及培养目标,这使得学校课程观在表述方面缺少了统一的育人目标,不能达成育人的共识。虽然学校有丰富的课程,但学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课程,就好像身在树林,却只能爬一棵树,这是原有课程的结构决定的。而“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通过重新整合和架构,则强调“三注重”和“三培育”:注重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体验,发掘学生潜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协作学习的共同体建设,基于开放的学习空间,培育学生协作学习文化;注重持续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成就学生最大个性化价值。这样做,有利于课程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三、课程特点


  “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是学校“小蜜蜂”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学校学科课程并列设置的必修课程。
  1.课程框架“三足鼎立”
  学校根据“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个维度建构课程的框架,并分为三个模块:“I成长”“慧生活”“法布尔”,且有着各自清晰的界定。
  “I成长”综合活动课程
  “I成长”:“I”,大写的英文,代表“我”;“成长”,揭示指向;在这里表示“自我的成长”。
  “I成长”综合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宝贵、生命的可贵、自主的珍贵,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亲历的真知、真正的快乐。
  “慧生活”综合活动课程
  “慧生活”:“慧”,智慧、聪慧的意思;“生活”,指的是学生面对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慧生活”,指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社会交往,具有生活的智慧。
  “慧生活”综合活动课程,以社会为现场,偏重学生自身与社会的联系,主题内容指向集体,包括校园、家庭、社区、奉贤、上海和中国,通过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待人接物、集体荣辱感等,从小培育关心身边事物,激发爱生活、爱家园、爱集体、爱祖国的情感。
  “法布尔”综合活动课程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科学家、昆虫学家,学校的生态实验室和本课程皆以他的名字命名,旨在突出科学家的巨大贡献和对后人的影响及其教育的意义。
  “法布尔”综合活动课程,以“走进自然、探索自然、亲近自然”为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世界,通过参与观察、记录、游戏、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尝试解决身边的问题,养成热爱自然的情感、不断探究自然的兴趣和辩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题选取“三视角”
  “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的主题,鲜明深刻,贴近课程、学校资源和学生实际,不是拍脑袋,也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着科学的考量和缜密的谋划。
  (1)链接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综合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课程主题的开发立足于学生的真实世界,从孩子们生活的家庭、社区、校园和自然环境等真实生活中寻找主题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在综合活动中感受生活情境、体验真实任务,逐步引导孩子们亲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培养爱生活、爱社会、讲文明的新时代好少年。
  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我保护、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二年级第一学期“I成长”模块设计了“安全训练营”主题,学生在“生活小能人”“交通小标兵”“应急小达人”“消防小卫士”等活动中学会保护自己。
  又如,学校梳理学生在学科学习、日常生活、兴趣拓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开发主题。学校在“好奇宝贝总动员”活动中,学生提出“车前草的种子是怎么传播的?”,于是开发“法布尔”综合活动课程二年级“植物大放送”主题,其中的“种子大玩家”这周中,老师通过让学生开展“巧手挑豆子”游戏、用种子搭建模型以及通过绘本故事,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神奇的自然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再如,“慧生活”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周“欢迎来我家”,学生通过绘制家到学校的各种路线,探索安全的最优路线,并且学习到同学家做客的注意事项等,活动内容紧紧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为日常学习、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日常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2)创生于当下的课程资源
  学校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做到三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即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图书馆进行资料查阅;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周边资源,到社区、红色基地、周边企业等开展校外学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即通过信息化项目实现混合式学习等。   如,在“慧生活”课程四年级第二学期“奉贤攻略”主题第一周“英雄照我心”一课中,组织学生到奉贤曙光中学参观烘炉馆,学习李主一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参观考察,完成红色记忆报告,激发学生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法布尔”综合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多与学校自然环境和法布尔实验室相关,如一年级“奇妙花世界”中,学生通过探寻校园中的花,制作花瓣画、玩花名游戏,了解花的花期、花语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法布尔”课程充分利用了学校生态实验室资源,对花朵、果树、昆虫、鸟类、气象等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3)拓展于原有的校本课程
  学校在原有校本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综合活动课程目标,通过筛选、补充和拓展,形成现有的综合活动课程主题,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更具操作性。
  例如,将一年级新生准备期课程融入综合活动课程,以“班级是我家”为主题设计了“欢迎来新家”为“慧生活”一年级第一学期综合活动课程第一周的活动;根据一年级的班会教育内容,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慧生活”模块,设计了“我为班级添光彩”的主题,孩子们将在“好友乐陶陶”“小队出场秀”“我的骄傲我的班”“班级荣誉我守护”活动中,浸润同窗情,表达自己对朋友、对集体的感情,对友情的珍视。
  又如,学校将原有的一年级“欢迎来新家”新生入学准备课程,三年级“十岁生日”和五年级“我毕业了”仪式教育课程融入综合活动课程,以五年级第二学期“I成长”模块综合活动课程“畅享毕业季”主题为例,学生通过“我与母校共合影”“我与母校共成长”“独家毕业礼”和“毕业星舞台”四周次的活动,经历与同学及老师一起完成母校合影留念、为同学写留言录、制作手绳给同学和老师、与同伴共跳一支舞等任务环节,并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与母校、老师和同学说“再见”,同时也给未来的自己留下美好的期许。
  再如,对原有的“昆虫”兴趣课程进行拓展,将《昆虫旅馆》引入综合活动课程,在四年级的“法布尔”综合活动中开设《昆虫智趣屋》主题,设计了“昆虫放大镜”“昆虫近距离”“昆虫DIY”“昆虫旅馆”四课时的主题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等,充分地开展实践与体验。
  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随着课程的实施开展,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主题内容,让课程真正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服务,成为孩子们每周期待的快乐课程。
  3.课程设计“八关注”
  “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在活动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性
  主题性,强调主题引领。每次活动主题先设、主题明确、主题先行。以法布尔二年级第二学期“植物大放送”主题为例,这一主题设计了四周的活动,分别是:“种子大玩家”“小豆芽日记”“叶子大不同”“我给大树当裁缝”。
  每周两课时的活动中,均设计至少三个活动任务,活动任务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与活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每个任务有一定的思考,由浅入深,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交替进行。
  (2)活动性
  活动性,强调活动导入,注重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以多样的活动,丰富的体验,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种子大玩家”中,小组成员合作,将各种种子搭建成有趣的模型,种子变身为城堡、金鱼、竹筏等;“小豆芽日记”中,孩子们拿起豆腐盒、塑料水瓶,创意制作“小豆芽”的家;“叶子大不同”中,孩子们用石灰粉给叶子制作印章,保留叶子独一无二的美;“我给大树当裁缝”中,孩子们用画笔为树桩穿上七彩霓裳。每一课,孩子们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综合性
  综合性,强调任务联系,体现在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围绕个人、社会、自然三个维度,建立课程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叶子大发现”中,孩子们到“法布尔”合作开展叶子大搜集,寻找有特点的叶子。他们开展小组探究,将捡到的叶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触摸叶子的纹理。孩子们会欣喜地发现,每一片叶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用石膏粉为叶子制作印章,将独一无二的叶子保存下来,并为其涂上绚丽的色彩……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手去实践,这是一次集任务合作、艺术欣赏、个性创造、思辨探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4)趣味性
  趣味性,强调妙趣横生,要求活动与任务要好玩、富有童趣。“我给大树当裁缝”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大树是小朋友的好朋友,孩子们化身成一个个小裁缝,量一量“树朋友”的腰围:有的孩子用绳子绕树桩,有的孩子用手抱树桩……遇到“树搭档”是个大胖子,绳子够不着,小手抱不到,没关系,孩子们邀请组内小伙伴,手拉手围着树桩量腰围,创意无限!测一测“树朋友”有多高,动画视频来帮忙,用自己来做尺,量出树的影子高度,就能得出树的身高啦!最后,拿起彩笔,将自己对“树朋友”的喜爱,寄情于“树桩画”,做回“小裁缝”,给它穿上美丽的外衣。情境创设、合作探究、游戏比拼等都让活动变得更加有趣。
  (5)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无界学习。综合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在课程目标指引下,任何有趣的活动任务在内容健康积极的前提下,都可以成为设计要素;综合活动的活动形式也是多元开放的,每周两课时的活动中,我们都设计至少三个活动任务。活动任务围绕主题展开,关联度很高。每个任务都有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務交替进行。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合作能力等,都能在相对开放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得到发展;综合活动的活动空间也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开放,孩子们可以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在三个板块中,都设计有外出实践的内容,签约的实践基地和周边的生活区域都可以成为课堂。
  (6)自主性   自主性,强调主动意识。“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创造性地设计了“限定主题”与“自主选择”两个方面的综合活动,就是希望学生能根据在限定主题中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延伸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仅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还能选择想要参加的学习团队,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7)生成性
  生成性,强调实践增值。“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后12课时的自主综合活动中。这是根据前24课时集中限定学习中生成的深入性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空中有来客》之后,有的学生也许对鸟类繁殖感兴趣,有的学生也许对鸟巢设计感兴趣,教师就会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观察研究小鸡的孵化、设计制作鸟巢等活动。
  (8)合作性
  合作性,强调团队精神。“小蜜蜂”综合活动考虑到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尤其是考虑到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差,学校在活动中设计了丰富的合作型任务,让学生在两两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小队合作中交流、分享,提升合作能力。
  4.活动设计“六方位”
  (1)以目标导向为活动基石
  综合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活动、实践、操作的内容实在太庞杂。面对这样的现象,如果没有一个抓手,课程将无法实施,学生就会陷入困境,迷失方向。这时,就需要聚焦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活动设计的方向。《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针对三个维度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我与自己”强调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和表达自己;“我与自然”强调喜欢提问、敢于尝试、亲近自然;“我与社会”强调遵守规则、乐于交往、爱国自信。这恰好与学校提出的“懂规则、会合作、勤劳动、善学习、负责任、乐探究”育人目标、理念不谋而合。学校在《纲要》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學校育人目标的内涵,为课程活动的设计奠定了扎实基础。
  (2)以任务驱动为活动媒介
  学校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在课堂中需要去完成的事情。三个模块每周次的课程中,都设计至少三个活动任务,三个任务围绕本周次的主题展开,具有关联性;每个任务有一定的思考,由浅入深,具有挑战性;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交替进行,具有多样性。
  如,“I成长”《生日进行时》中,三个任务分别是写生日邀请函、制作礼品纸袋、设计生日祝福语(回忆十年成长点滴),都和主题相关联。在这一真实情境的创设下,学生以过集体生日为任务驱动,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法布尔”《菜园小当家》中,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舀勺的过程中,发现舀不起肥料,想到肥料太厚,进行稀释。在这个过程中,舀勺的制作、稀释的程度都是学生不可回避的活动内容,当学生认真思考后,就能更积极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慧生活”《社区百事通》中,学生徒步参观社区,认识洪庙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制作并玩社区飞行棋,内化社区规范……多样的活动任务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有效促进了学习的发生。
  (3)以学科整合为活动载体
  学校建立了综合活动课程教研小组,在校内招募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加入其中,打通年级与学科的概念;引入专家外脑,从课程改革核心入手,对活动的可行性及序列性方面进行综合把脉,打造更符合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课程活动体系。在各模块教学中,教师根据大主题,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主题综合活动,实现语文、数学、劳技、美术、心理、体育学科以及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打造适用于目标达成的综合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打破思维,学会结合、学会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以生成多元为活动路径
  学校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尊重学生不同认知的特点,通过活动的推进,引发学生更深入学习。
  多元预设——每个模块每周次的教案活动,都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学生在每个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做出不同预设,允许学生存在多元的发展路径。如:“法布尔”《昆虫放大镜》中,老师根据学生对昆虫认知情况的不同,让学生根据线索在蟑螂、跳蚤、苍蝇、蚊子四名嫌疑虫中开展侦探游戏。教师通过多样的预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丰富学生活动体验。
  多元选择——在前24课时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产生深入性问题研究和学习的欲望,可以自主选择后12课时的课程活动来解决。如:学生在《奇妙花世界》中,对花的价值、花的花期、花的种植等方面产生了兴趣,老师组建不同兴趣小组,带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多元成果——三个模块的活动架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活动的学生成果也无一相同。在每周次的活动中,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活动成果的展示,多元的成果呈现激发了学生更大的活动兴趣。以“I成长”为例,其中就涵盖了集体舞、歌曲、小制作、整理技能、绘画等多方面成果的展示。
  多元档案——学校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活动课程档案袋,记录他们整个小学阶段的活动课程参与情况。从“我的学习成就”“我的课程评价”“教师作品评语”“我的精选作品集”“我的作品墙”五个方面丰富档案内容,根据六大育人目标形成个性化的网状图,直观反应学生目标达成情况。
  (5)以空间开放为活动资源
  为了让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体验等维度入手,利用校内外资源一切可用资源,让学生发生更多学习的可能性。
  课内课外打通——在课程实施中,增加实践性活动内容,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在行走中实践与体验,在行走中感悟与分享。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水务局、公交公司、抗美援朝爱国基地、消防中队、洪庙卫生院、空军部队、洪庙一居委结为共建单位,除了结对单位,学校还根据三个模块的不同主题,满足学生需求,开辟了航天博物馆、昆虫博物馆、奉贤博物馆、奉贤气象站等活动场所,实现空间上的一体化学习。
  家庭学校联通——将活动延伸至家庭,实现家庭学校的连通互动。课程每周次设计家庭活动部分,采访父母、拍摄视频、录制语音、上传都需要家长来配合,这样一来,家长就成了活动的家庭导师,与老师共同见证孩子的每一次成长。   线上线下贯通——学校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在线上学习,还能通过课程平台进行线下学习,观看学习资料,评价同伴作品,让网络更便捷地架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桥梁。
  (6)以能力提升为活动目的
  综合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综合技能和方法,发展综合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学生在活动中走进社会,增强勤劳动、会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探究的能力,乐于亲近自然;在活动中了解自己与他人,增强规则意识、集体的认同感。
  如,“慧生活”《我的中国心》中,学生通过拍摄《我和我的祖国》MV,合作排演队形,提高合作意识;创意制作道具,增强动手能力;台词表达爱国,增强爱国情感。“I成長”《畅享毕业季》,学生跳集体舞,增强集体意识;制作手绳,提高劳技能力;做成长时光轴,提高信息能力。“法布尔”《植物大放送》,学生通过筷子夹绿豆,提高眼手协调能力;通过叶子大小比较,提高逻辑能力;通过记录小豆芽日记,提高探究能力。

四、课程实施


  为更好地实施“小蜜蜂”综合活动课程,学校从组织安排、教师培训、资源开发、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支持。
  1.时间落实
  “小蜜蜂”综合活动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的两个课时内,一学期共36课时,先集中限定学习24课时,每个模块8课时,随后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重组学习小组,学习12课时,充分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
  2.教研到位
  学校建立日常教研制度,每两周一次开展“综合活动课程”的主题教研,从学习《纲要》,到头脑风暴主题开放与活动设计,再到教案学案设计交流等,不断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3.基地运作
  学校多方协作,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联合信息技术公司开放线上学习平台和课程学习评价平台,联合专家团队给予学生深入研究的专业支持。例如,学生对天气预报感兴趣,学校就联合奉贤区气象局,开展实地调查活动。

五、课程展望


  遵循儿童立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开展校本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连续推进和修葺了三轮,随着新时代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迎来了新的挑战:
  1.综合活动课程强调任务应该蕴含关键问题,通过关键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由此提升探究深度。对于关键问题以及问题链的设计需要重点研究。
  2.如何将项目化学习方式融入于综合活动课程中,也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标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能力,教师需要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整和优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态度,通过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探究性理解学习,使学生可以利用高阶思维能力學会思考质疑、学会尝试创新、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
期刊
2014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究其含义就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十三五期间,香山小学开展“基于学科特征的小学育美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把“知识和
期刊
“双减”文件出台后,随着开学日的到来,社会舆论的焦点和兴奋点从校外培训市场的规范治理转到了校内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压缩了学科类课外培训后,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会越发强烈。我觉得,如果想要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从根本上需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健全教学流程管理,真正提升教学的质量才是硬道理。  我校教学流程管理实施已有二十多年,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校长室主要负责,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一旦脱离了语境的英语学习,英语学习就失去了活力,单纯的单词的记忆和语法操练显得枯燥乏味。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长期以往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反之,有了语境,语言的价值才能体现,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再也不是符号的记忆,而是围绕主题,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动过程。  语境带动下的语言学习活动,
期刊
发展性、独特性、独立性是学生观的基本内容,那么,如何对学生观进行本土化的演绎,使之具有中国基础教育特点呢?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乐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人所共有的便是情感,因此情感交流是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其次,于漪提出“和谐”,这是站在
期刊
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伴随一生的适应生活的重要能力,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当今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掌握合作探究、自我指导的
期刊
2017年11月,为促进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有效衔接,优化小学课程建设,使课程更适合学生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实施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它从儿童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提供丰富、综合的学习经历,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班队课是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理念,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两者在育人理念和育人
期刊
音乐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课程,作为承载民族风俗、人文精神、理想信念和人类文明的艺术化组合,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蓬勃发展。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元素,有助于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初中生正值品德养成、个性成长、自主发展的关键阶段,音乐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开展,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念之根本,也是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手段。“立德”是途径,“树人
期刊
项目化学习注重联通真实的世界,强调交流协作、设计创新、问题解决等,这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究真实问题、培育创造力、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团队合协作、关注原型迭代、具有可视化和系统观特征的设计思维高度契合,设计思维可以作为审视项目化学习的适切视角之一。一、设计思维的内涵  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同理心、团队协作、原型迭代、可视化、系统观、创造力自信等能力特征。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EDIPT模型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可见阅读与写作共融共促的关系。部编教材也着意强调,分单元组织教学,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作为重头,安排在初中教材的每个单元。历来也都有教师在教学中将读写结合,或是行文补白,或是句段仿写,或是想象续写等。但笔者仍觉用“材”有限,“习”之未尽。部编教材中多是经典文章,有的几经多个版本留用至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不必说,若深入阅读,也可见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