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当今新课改下它越来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能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
二、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和焦点。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对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指出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可能,由教师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最适宜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组织者,最贴近学生,使教师处于一个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自然状态。如想既要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和状态,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活动,他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早在60多年前,美国著名教育家贝克汉姆就在他的著作《化学教学论》指出:“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主体,不是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要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传业授道解惑,教师本身一定要过硬!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从研究性学习的功能来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有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思路进行,不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思路。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怎样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一书中,首先给研究性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采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白痴”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研究性学习也使教师变成研究者并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这种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基本方式,以使学生增长能力、养成个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的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当今课改中受到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2] 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怎样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教育评价[M).
[3] 陈丹敏主编.对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M].
[4] 睦依凡等.中学化学教学大纲[M].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能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
二、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和焦点。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对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指出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可能,由教师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最适宜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组织者,最贴近学生,使教师处于一个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自然状态。如想既要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和状态,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活动,他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早在60多年前,美国著名教育家贝克汉姆就在他的著作《化学教学论》指出:“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主体,不是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要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传业授道解惑,教师本身一定要过硬!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从研究性学习的功能来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有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思路进行,不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思路。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怎样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一书中,首先给研究性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采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白痴”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研究性学习也使教师变成研究者并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这种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基本方式,以使学生增长能力、养成个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的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当今课改中受到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2] 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怎样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教育评价[M).
[3] 陈丹敏主编.对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M].
[4] 睦依凡等.中学化学教学大纲[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