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识实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多采用到生产现场参观的实习形式。笔者根据自己实习带队时遇到的一些具体情况,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按照高素质、创新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将认识实习适当与专业基础课有机结合,以有效解决一些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认识实习获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有机联系
作者简介:洪翠(1972-),女,福建南安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方向的教学与科研;温步瀛(1967-),男,福建永泰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方向的教学与科研。(福建 福州 350108)
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三个重要的实习环节。认识实习是三者中时间最短、专业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它同时也是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对各专业形成初步认识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如何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使学生的实习取得更好的成效,带队老师也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下面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谈些体会和建议。
一、认识实习的基本状况
一般而言,实习环节所处的阶段不同,时间安排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各异。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具有专业划分细致、实习时间较长的特点,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感性认识,让学生建立一些初步的专业性概念。
为使学生在认识实习时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专业的各方面均获得一些基本认识,实习时要到多个不同实习地点去参观学习。一周之内,学生们走马观花地了解了发电厂与变电站运行、自动化生产、电气设备制造等生产实践过程,同时还要记录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由于实习人数众多、时间较短,实习中常会遇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听不清。尽管学生对参观各类生产过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每批实习人数众多,现场讲解的工程技术人员有限,每个学生无法与技术人员近距离交流。特别在室外或较为嘈杂的生产环境中参观时,更会使参观过程中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2)看不明。即使学生在现场参观时完全可以听清楚工程师的讲解,但毕竟他们还没有开始学习专业课,对很多专业术语的理解还不很明确,对多数生产现场的设备也没有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现场设备与生产实际状况,他们即便听清了讲解,还是会存在很多疑问,仍会觉得茫然。
实践经验已经表明:借助便携式扩音器即可解决听不清的问题;看不明的问题则可通过实习带队老师与现场讲解工程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得到解决。除此之外,课堂理论教学是否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呢?
二、与认识实习同期的专业基础课概述
认识实习之前,学生已经开始了“电力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学习。其中,“电力工程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电能生产、输送、变电、配电等相关内容的一些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电机学”则主要介绍了直流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它们的工作原理、电磁内在规律、理论分析方法、运行特性以及各种电机的实际工程知识、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电力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和探讨了非线性、时变功率电子开关电路中的理论、方法与基本规律;“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包括了先进微处理器芯片结构、微型计算机实现技术、计算机主板构成、接口技术及应用编程方法等内容;“自动控制原理”主要涉及了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一些基本理论。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在于更加深化学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专业的理论认识,同时为“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器理论基础”、“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系统”等等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鉴于专业基础课所具有的内容及所处阶段的特点,笔者从同时担任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与认识实习带队教师的经历出发,尝试将教学与实习适当有机的联系。经过几届实践证明,该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高认识实习中某些环节的实习效果。
三、将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联系
笔者已任多届“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又多次承担认识实习带队的工作。下面,笔者主要结合“电力工程基础”与认识实习中变电站参观的环节谈谈适当将专业基础课与认识实习有机联系的一些体会。具体包括“有备而来”、“现场预习”、“即时总结”等几个方面。
1.“有备而来”
所谓“有备而来”即在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好一些现场参观时可能用到的知识的储备。如在“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储备一些参观变电站时可能遇到的专业概念与知识。
认识实习中,认识电力系统主要是通过参观变电站来实现,多选择较为方便到达的220kV集控站。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即便集控站,每班当值工作人员也仅几个人。实习学生一拥而入必将极大地影响现场的生产、工作秩序,因此要分批、分组进入变电站参观,每组参观时间一般两小时左右。于是,学生在现场工程师带领下较近距离地参观了变电站中大部分电气设备,同时聆听了工程师关于变电站运行与工作状况的介绍。这期间,他们看到的是与学校实验室中完全不同或只有些类似的设备,听到的多是与课本存在一定命名差异的现场词汇与概念。若能在实习前根据课程教学进度适当地引入一些实际设备、现场专业名词等实习中可能会遇到的知识,同时结合一些现场图片进行介绍,预先给学生以“准”现场的感受,可使他们在实际参观时不会对现场状况感到过于突兀。
这些准备对于电力系统相关实践环节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际电力系统中常用的电气设备多为高电压、大容量设备。而理论教学中,这些设备和它们之间电气连接关系的接线图往往是以简单的示意符号表示,只看接线图根本不能获得对于现场的直观印象。
例如,图1为电力工程基础课本中一个简单的单母线接线示意图。图中,两回进线、四回出线并接于同一条汇流母线,各回进出线均通过各自的断路器(QF)和隔离开关(QS)与母线联系。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还可以了解到:断路器的主要作用是在正常情况下接通和断开高压电路中的空载及负荷电流,故障时与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相配合迅速切断故障电流,防止事故扩大,保证系统安全运行;隔离开关主要用于与断路器配合使用以隔离高压电源,它也可用于开断电路,但由于没有灭弧机构,隔离开关只能用于开断较小的电流。
图2为一变电站室外设备的部分截图。位于图片左端垂直于地面放置的三台设备即是变电站中的主要开关设备——断路器,图右端通过导线与断路器连接的设备即为隔离开关。
对比图1与图2可看出:实际现场中的那些“大家伙”在电气主接线图中仅以示意型的图形符号表示,这些符号与实际设备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另外,长期在现场工作的运行人员对这些设备的称呼与课堂理论学习时使用的命名也有所不同。一般现场工程师习惯称断路器为“开关”、隔离开关为“刀闸”。
当然,这些疑问等参观现场遇到时再逐一解释也未尝不可。但受到参观时现场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若没做这些“知识储备”,可能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对工程师现场讲解的理解有偏差,从而造成概念理解时的混淆。
不过,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做相应知识的储存之时,专业基础课教师亦应注意把握好涉及的深度,切忌拔苗助长。“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中对变电站及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隔离开关、高压开关柜等这些变电站中主要的一次设备均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当认识实习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是初步学习、了解了电力系统、电气主接线等一些基本概念。此时,将课程与实习有机联系、结合课程内容做的知识储备主要包括:主接线中的图例符号与现场设备的对应关系,各种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基本作用,它们的现场使用特点等。而更进一步的内容,如变电站的作用、特点以及各类设备内部的结构、特性,选择不同设备应满足的具体条件,各种设备具体的工作、运行状况等内容,则不必过于深入,以免适得其反。
有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做好的这些知识储备,学生在现场参观时就会心中有“底儿”,对工程师讲解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顺畅。
2.“现场预习”与“即时总结”
“现场预习”与“即时总结”是专业基础课与认识实习有机结合从课堂到现场的延伸。
认识实习中,有时受现场场地、带队工程师人数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到达现场的实习学生只能一部分先进现场参观,还有部分学生需在场外等候。这种情况在参观变电站时尤为多见,与其空等浪费时间,不如做些“现场预习”。此时,带队老师可利用这段时间将等候的学生们集中起来,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靠近现场观察设备。在学生们对现场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直观印象之后,老师可对一些专有名词在现场与课本中使用时的区别与联系,变电站一些基本状况,诸如电压等级、主要设备、接线方式等,一些可以看到的现场设备等稍作讲解,配合“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一下现场。虽是同样的知识内容,但这种身处现场的“预习”与之前课堂上的储备产生的效果又会有所不同。预习时也可适当预留一些问题,使学生们接下来的参观更加具有针对性。
参观结束后,带队老师应鼓励学生们趁热打铁,对于刚刚结束的参观进行“即时总结”。即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结合现场预习时的预留问题或参观后尚存的一些问题,与同学互相交流,将参观学习所收获到的知识内容及时地理解消化,从而更好地加深、巩固参观实习的效果。
近两年来的认识实习中,笔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上述办法将认识实习中变电站参观环节与“电力工程基础”这门课程适当地有机结合。实践表明,虽不能保证对每个学生都切实有效,但就整体而言,学生们参观变电站时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场听工程师讲解时理解得更透彻了。这些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以上虽然仅针对一门专业基础课与认识实习中的一个环节进行了阐述,但该法推而广之后必可更进一步增强认识实习的整体成效,而不应仅局限于其中某一环节。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认识实习及与其同期专业基础课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笔者从自身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就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联系谈了几点体会。主要包括:在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做好知识储备,实习时“有备而来”;参观前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适时进行“现场预习”;参观后随时启动储备知识,做好“即时总结”,有问题当场消化解决。
实践表明,这种前期有铺垫——让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服务于认识实习的实践,后期有总结——以认识实习实践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课学习,将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适当有机联系的方法确实有一定的效果。采用该法不但可获得更好的实习成效,而且可更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温步瀛,唐巍,江新琴,洪翠,江岳文.电力工程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刘芳,张扬,曲延滨.生产实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31):150-153.
[3]王艳松,张加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86-87.
[4]刘群英,陈勇,黄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与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30-31.
[5]孙岩洲,王玉梅,王福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14-115.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有机联系
作者简介:洪翠(1972-),女,福建南安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方向的教学与科研;温步瀛(1967-),男,福建永泰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方向的教学与科研。(福建 福州 350108)
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三个重要的实习环节。认识实习是三者中时间最短、专业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它同时也是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对各专业形成初步认识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如何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使学生的实习取得更好的成效,带队老师也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下面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谈些体会和建议。
一、认识实习的基本状况
一般而言,实习环节所处的阶段不同,时间安排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各异。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具有专业划分细致、实习时间较长的特点,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感性认识,让学生建立一些初步的专业性概念。
为使学生在认识实习时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专业的各方面均获得一些基本认识,实习时要到多个不同实习地点去参观学习。一周之内,学生们走马观花地了解了发电厂与变电站运行、自动化生产、电气设备制造等生产实践过程,同时还要记录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由于实习人数众多、时间较短,实习中常会遇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听不清。尽管学生对参观各类生产过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每批实习人数众多,现场讲解的工程技术人员有限,每个学生无法与技术人员近距离交流。特别在室外或较为嘈杂的生产环境中参观时,更会使参观过程中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2)看不明。即使学生在现场参观时完全可以听清楚工程师的讲解,但毕竟他们还没有开始学习专业课,对很多专业术语的理解还不很明确,对多数生产现场的设备也没有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现场设备与生产实际状况,他们即便听清了讲解,还是会存在很多疑问,仍会觉得茫然。
实践经验已经表明:借助便携式扩音器即可解决听不清的问题;看不明的问题则可通过实习带队老师与现场讲解工程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得到解决。除此之外,课堂理论教学是否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呢?
二、与认识实习同期的专业基础课概述
认识实习之前,学生已经开始了“电力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学习。其中,“电力工程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电能生产、输送、变电、配电等相关内容的一些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电机学”则主要介绍了直流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它们的工作原理、电磁内在规律、理论分析方法、运行特性以及各种电机的实际工程知识、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电力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和探讨了非线性、时变功率电子开关电路中的理论、方法与基本规律;“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包括了先进微处理器芯片结构、微型计算机实现技术、计算机主板构成、接口技术及应用编程方法等内容;“自动控制原理”主要涉及了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一些基本理论。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在于更加深化学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类专业的理论认识,同时为“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器理论基础”、“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系统”等等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鉴于专业基础课所具有的内容及所处阶段的特点,笔者从同时担任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与认识实习带队教师的经历出发,尝试将教学与实习适当有机的联系。经过几届实践证明,该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高认识实习中某些环节的实习效果。
三、将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联系
笔者已任多届“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又多次承担认识实习带队的工作。下面,笔者主要结合“电力工程基础”与认识实习中变电站参观的环节谈谈适当将专业基础课与认识实习有机联系的一些体会。具体包括“有备而来”、“现场预习”、“即时总结”等几个方面。
1.“有备而来”
所谓“有备而来”即在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好一些现场参观时可能用到的知识的储备。如在“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储备一些参观变电站时可能遇到的专业概念与知识。
认识实习中,认识电力系统主要是通过参观变电站来实现,多选择较为方便到达的220kV集控站。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即便集控站,每班当值工作人员也仅几个人。实习学生一拥而入必将极大地影响现场的生产、工作秩序,因此要分批、分组进入变电站参观,每组参观时间一般两小时左右。于是,学生在现场工程师带领下较近距离地参观了变电站中大部分电气设备,同时聆听了工程师关于变电站运行与工作状况的介绍。这期间,他们看到的是与学校实验室中完全不同或只有些类似的设备,听到的多是与课本存在一定命名差异的现场词汇与概念。若能在实习前根据课程教学进度适当地引入一些实际设备、现场专业名词等实习中可能会遇到的知识,同时结合一些现场图片进行介绍,预先给学生以“准”现场的感受,可使他们在实际参观时不会对现场状况感到过于突兀。
这些准备对于电力系统相关实践环节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际电力系统中常用的电气设备多为高电压、大容量设备。而理论教学中,这些设备和它们之间电气连接关系的接线图往往是以简单的示意符号表示,只看接线图根本不能获得对于现场的直观印象。
例如,图1为电力工程基础课本中一个简单的单母线接线示意图。图中,两回进线、四回出线并接于同一条汇流母线,各回进出线均通过各自的断路器(QF)和隔离开关(QS)与母线联系。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还可以了解到:断路器的主要作用是在正常情况下接通和断开高压电路中的空载及负荷电流,故障时与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相配合迅速切断故障电流,防止事故扩大,保证系统安全运行;隔离开关主要用于与断路器配合使用以隔离高压电源,它也可用于开断电路,但由于没有灭弧机构,隔离开关只能用于开断较小的电流。
图2为一变电站室外设备的部分截图。位于图片左端垂直于地面放置的三台设备即是变电站中的主要开关设备——断路器,图右端通过导线与断路器连接的设备即为隔离开关。
对比图1与图2可看出:实际现场中的那些“大家伙”在电气主接线图中仅以示意型的图形符号表示,这些符号与实际设备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另外,长期在现场工作的运行人员对这些设备的称呼与课堂理论学习时使用的命名也有所不同。一般现场工程师习惯称断路器为“开关”、隔离开关为“刀闸”。
当然,这些疑问等参观现场遇到时再逐一解释也未尝不可。但受到参观时现场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若没做这些“知识储备”,可能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对工程师现场讲解的理解有偏差,从而造成概念理解时的混淆。
不过,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做相应知识的储存之时,专业基础课教师亦应注意把握好涉及的深度,切忌拔苗助长。“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中对变电站及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隔离开关、高压开关柜等这些变电站中主要的一次设备均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当认识实习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是初步学习、了解了电力系统、电气主接线等一些基本概念。此时,将课程与实习有机联系、结合课程内容做的知识储备主要包括:主接线中的图例符号与现场设备的对应关系,各种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基本作用,它们的现场使用特点等。而更进一步的内容,如变电站的作用、特点以及各类设备内部的结构、特性,选择不同设备应满足的具体条件,各种设备具体的工作、运行状况等内容,则不必过于深入,以免适得其反。
有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做好的这些知识储备,学生在现场参观时就会心中有“底儿”,对工程师讲解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顺畅。
2.“现场预习”与“即时总结”
“现场预习”与“即时总结”是专业基础课与认识实习有机结合从课堂到现场的延伸。
认识实习中,有时受现场场地、带队工程师人数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到达现场的实习学生只能一部分先进现场参观,还有部分学生需在场外等候。这种情况在参观变电站时尤为多见,与其空等浪费时间,不如做些“现场预习”。此时,带队老师可利用这段时间将等候的学生们集中起来,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靠近现场观察设备。在学生们对现场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直观印象之后,老师可对一些专有名词在现场与课本中使用时的区别与联系,变电站一些基本状况,诸如电压等级、主要设备、接线方式等,一些可以看到的现场设备等稍作讲解,配合“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一下现场。虽是同样的知识内容,但这种身处现场的“预习”与之前课堂上的储备产生的效果又会有所不同。预习时也可适当预留一些问题,使学生们接下来的参观更加具有针对性。
参观结束后,带队老师应鼓励学生们趁热打铁,对于刚刚结束的参观进行“即时总结”。即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结合现场预习时的预留问题或参观后尚存的一些问题,与同学互相交流,将参观学习所收获到的知识内容及时地理解消化,从而更好地加深、巩固参观实习的效果。
近两年来的认识实习中,笔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上述办法将认识实习中变电站参观环节与“电力工程基础”这门课程适当地有机结合。实践表明,虽不能保证对每个学生都切实有效,但就整体而言,学生们参观变电站时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场听工程师讲解时理解得更透彻了。这些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以上虽然仅针对一门专业基础课与认识实习中的一个环节进行了阐述,但该法推而广之后必可更进一步增强认识实习的整体成效,而不应仅局限于其中某一环节。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认识实习及与其同期专业基础课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笔者从自身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就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联系谈了几点体会。主要包括:在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做好知识储备,实习时“有备而来”;参观前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适时进行“现场预习”;参观后随时启动储备知识,做好“即时总结”,有问题当场消化解决。
实践表明,这种前期有铺垫——让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服务于认识实习的实践,后期有总结——以认识实习实践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课学习,将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适当有机联系的方法确实有一定的效果。采用该法不但可获得更好的实习成效,而且可更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温步瀛,唐巍,江新琴,洪翠,江岳文.电力工程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刘芳,张扬,曲延滨.生产实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31):150-153.
[3]王艳松,张加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86-87.
[4]刘群英,陈勇,黄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与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30-31.
[5]孙岩洲,王玉梅,王福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14-115.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