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爱国主义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恒的教育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两个文明的建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多次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样也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于日前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为此,要重点做好课内灌输和课外指导的工作。
一、爱国主义的观点闪烁于教材篇章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
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来看,所选篇目多为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一不是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课时不应只拘泥于课文本身,而是应该旁征博引,密集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展学生思维。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国
《纲要》指出:“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这笔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我们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世界文明和文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勇于抵御外敌,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而不惜流血牺牲,奋勇前进。中学语文教材中《谁是最可爱的人》、《荷花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景泰蓝的制作》、《白杨礼赞》、《百合花》等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题材的范文。如《景泰蓝的制作》、《名砚的秘密》让我们了解了景泰蓝、端砚、歙砚这些古老的传统工艺的美妙绝伦以及技术工人的精湛手艺。教师不拘于课本知识,而是找来景泰蓝、唐三彩、端砚等实物、图画,让学生对中華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有了一些切身体会,学生从这些篇目中了解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许多地方的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也存在不少落后之处。教师讲清这些情况,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教育学生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一叶障目。同时,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真正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让学生正确认清形势
目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的思想解放了,眼界开阔了,经济繁荣了,但负面的影响也随之而来。诸如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思想,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之中滋生蔓延,严重腐蚀了80后、90后青少年一代的思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注意加强思想修养,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浸染。笔者在讲授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时,通过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性命运,教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思想对人的毒害;而《我的叔叔于勒》以及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了无情地揭露和深刻地针砭。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腐蚀。
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诱导,提倡学生读好书,唱好歌,看好影视作品,特别是提倡学生要读好书。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学生应“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现在社会上图书市场依然比较混乱,一些低级趣味、淫秽下流、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书报对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的毒害是十分严重的。为此,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红岩》等,并有计划地做好名著导读活动,如名著介绍、作品评价、征文活动等,在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在课外活动中灌输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缓解,因此可以多为他们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寓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于其中。教师可选取“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或者选择一些社会的热点,比如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纪念,迎上海世博等主题,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图片展、进行演讲、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正如古人所云,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灵魂的工程师”,才能无愧于“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外活动,坚持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到教育和启迪,树立爱国主义的精神信念,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 吕 行)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为此,要重点做好课内灌输和课外指导的工作。
一、爱国主义的观点闪烁于教材篇章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
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来看,所选篇目多为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一不是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课时不应只拘泥于课文本身,而是应该旁征博引,密集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展学生思维。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国
《纲要》指出:“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这笔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我们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世界文明和文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勇于抵御外敌,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而不惜流血牺牲,奋勇前进。中学语文教材中《谁是最可爱的人》、《荷花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景泰蓝的制作》、《白杨礼赞》、《百合花》等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题材的范文。如《景泰蓝的制作》、《名砚的秘密》让我们了解了景泰蓝、端砚、歙砚这些古老的传统工艺的美妙绝伦以及技术工人的精湛手艺。教师不拘于课本知识,而是找来景泰蓝、唐三彩、端砚等实物、图画,让学生对中華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有了一些切身体会,学生从这些篇目中了解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许多地方的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也存在不少落后之处。教师讲清这些情况,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教育学生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一叶障目。同时,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真正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让学生正确认清形势
目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的思想解放了,眼界开阔了,经济繁荣了,但负面的影响也随之而来。诸如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思想,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之中滋生蔓延,严重腐蚀了80后、90后青少年一代的思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注意加强思想修养,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浸染。笔者在讲授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时,通过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性命运,教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思想对人的毒害;而《我的叔叔于勒》以及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了无情地揭露和深刻地针砭。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腐蚀。
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诱导,提倡学生读好书,唱好歌,看好影视作品,特别是提倡学生要读好书。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学生应“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现在社会上图书市场依然比较混乱,一些低级趣味、淫秽下流、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书报对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的毒害是十分严重的。为此,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红岩》等,并有计划地做好名著导读活动,如名著介绍、作品评价、征文活动等,在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在课外活动中灌输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缓解,因此可以多为他们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寓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于其中。教师可选取“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或者选择一些社会的热点,比如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纪念,迎上海世博等主题,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图片展、进行演讲、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正如古人所云,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灵魂的工程师”,才能无愧于“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外活动,坚持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到教育和启迪,树立爱国主义的精神信念,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