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城县西汉置县,始称平舒,以人性宽舒而得名。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大城县名人辈出,明朝户部尚书梁材,明末的兵部左侍郎李松,清朝刑部尚书刘楗,民国总理张绍增,少帅张学良,“胡子将军”孙毅都是大城县的人。就是这个位于京津走廊上的平原小城,近年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北方最大保温建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摩托配件专业市场、北方最大的仿明清古典家具生产集群,享誉京津的大城食品……大城渐渐展现出年轻而丰厚的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阳春三月,记者走进了这个清新质朴的北方小城,采访了中共大城县委书记王相仁。
王相仁书记,儒雅中富有智慧,言谈不乏幽默。他介绍县情:大城县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地势低洼,原来大部分土地都属于沼泽湿地,上世纪60年代根治海河后,逐渐退水还田,但地力盐碱瘠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正是由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天不利条件,历史上造就了大城人重视商业经营的思想,也造就了大城人吃苦耐劳,宽舒待友,广济天下的性格。改革开放以来,大城人民逐经济大潮而动动,性格进一步彰显,大城人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产业发展集群,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这些产业集群在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推动引导下,迅速发展壮大:保温建材产业集群,产品占到全国保温建材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被建设部和中国建材工业管理协会誉为“中国绿色保温建材之都”;大城工业园区被中国汽车销售总公司评为“全国最大摩托配件专业市场”,与重庆、广州两大市场鼎立;以八方为中心的食品产业集群享誉京津;以冯庄为中心的南赵扶仿古家具产业集群,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大城县连续多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先进县”。这些让大城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大城县探明地下储藏190亿吨煤炭资源,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城县的知名度更是蜚声全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已经被列入河北“十一五”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到“十一五”末可建成年产500万吨矿井一个。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大城县审时度势,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定位于河北、廊坊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大城县的发展新思路,所以大城不可小视!
王相仁对大城的发展优势侃侃而谈。在谈到今年的工作思路时他说,当前大城县正按照“建设沿海经济强县”和“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工作思路,高扬工业强县旗帜,坚定不移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实施“三步走”战略,夯实人才、环境、文化三大基础,为全面建设美丽、富饶、和谐的新大城而扎扎实实的工作。抓好工业强县,从当前讲,就是围绕“十一五”规划、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对外开放;强力推进煤田勘测开发;强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强力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力激活民营经济;强力激活企业家创业精神。从长远讲,要始终突出四个主题。即大抓园区、抓大园区;大抓开放,抓大开放;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企业家,抓大企业家。在推进工业强县的进程中,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结合大城实际,我们将不断研究出台新的政策,破解新的难题。但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四个主题、工业强县是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的基本方针。
王相仁认为,大城县要想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筑牢人才、环境、文化三个保障基础。他说,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实现工业强县,大城县第一位需要的是人才,第一缺乏的也是人才,缺乏党政干部人才,缺乏企业家人才,缺乏方方面面配套的人才;同样,要想实现工业强县就必须有好的环境,离开好的环境,自己的人才项目成长不起来也留不住,外面的人才项目也不会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我们要想实现工业强县,必须筑牢人才、环境基础,但人才、环境都只是问题的表象,人才成长,环境塑造,最终靠人。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取决于人的文化底蕴,说到底就是文化。地方文化的竞争,就是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
听了王相仁对人才、环境、文化独到的见解后,在谈到具体实施建设上也有着他的真知灼见。他说:夯实人才基础,就是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党管人才总原则,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去认识,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以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带动,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大城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而这些人才就存在全县46万干部群众中。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活社会整体的创业精神,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展现。夯实环境基础,首先要对环境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以更大的气力,更开明的政策营造好的环境。在大城县具体实施优化软硬环境过程中,大城县提出了“八大环境”的优化,即优化政治环境,优化思想环境,优化服务环境,优化市场环境,优化信访环境,优化治安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优化交通、电力、广播、城镇建设硬环境,通过各种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全县形成亲商、引商带动发展良好局面。夯实文化基础就是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积极在全县上下大力倡导“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和谐文化。从党政机关、村街、学校、企业、家庭、党员干部、师生、工人、农民各个层面抓起。并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启动建设大城历史博物馆、孙毅将军纪念馆,宣传大城悠久的历史,展示历代名人和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大城在全国的文化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逐步修复文化古迹,再现钓台烟水、蜡庙旷观、文昌香雾等八大景观;拯救发掘民间文化艺术,逐步恢复并发扬光大15种59道花会和各个剧种,形成独具大城地方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通过全面发展健康文化、饮食文化、家居文化、水乡文化、生态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不断培育滋生新文化的土壤,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
王相仁说,通过上面一系列举措,大城县的发展潜力必将全面显现,未来15年内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辉煌。对此,大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未来15年内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2010年,为夯实基础阶段,确保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亿元;第二步,2011-2015年,为加快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80亿元;第三步,2016-2020年,为全面腾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7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到那时,全县人民将生活在既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又享有杨柳倒影、鱼翔浅底、鹅鸭满塘、原野牧歌的田园生活。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繁荣,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的新大城将崛起于京津之间,屹立在燕赵大地。我们看到王相仁对未来大城的发展充满了神往,更充满了自信。
在采访中,记者又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大城县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让全县的老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就在去年大城县将全县91名孤儿,全部集中到了县城内的四中和二小进行集中就读,让那些过早失去双亲的孩子,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当记者问及此事时,王相仁只是淡淡地说,为老百姓多干点实事,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最终目的。
驱车在大城县城,新芽初绽的鹅黄杨柳,往来的车辆,如梭的行人,无不让人感受着这个小城的新鲜活力。大城的发展就如这杨柳新枝,已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勃发的生机。
王相仁书记,儒雅中富有智慧,言谈不乏幽默。他介绍县情:大城县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地势低洼,原来大部分土地都属于沼泽湿地,上世纪60年代根治海河后,逐渐退水还田,但地力盐碱瘠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正是由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天不利条件,历史上造就了大城人重视商业经营的思想,也造就了大城人吃苦耐劳,宽舒待友,广济天下的性格。改革开放以来,大城人民逐经济大潮而动动,性格进一步彰显,大城人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产业发展集群,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这些产业集群在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推动引导下,迅速发展壮大:保温建材产业集群,产品占到全国保温建材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被建设部和中国建材工业管理协会誉为“中国绿色保温建材之都”;大城工业园区被中国汽车销售总公司评为“全国最大摩托配件专业市场”,与重庆、广州两大市场鼎立;以八方为中心的食品产业集群享誉京津;以冯庄为中心的南赵扶仿古家具产业集群,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大城县连续多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先进县”。这些让大城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大城县探明地下储藏190亿吨煤炭资源,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城县的知名度更是蜚声全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已经被列入河北“十一五”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到“十一五”末可建成年产500万吨矿井一个。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大城县审时度势,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定位于河北、廊坊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大城县的发展新思路,所以大城不可小视!
王相仁对大城的发展优势侃侃而谈。在谈到今年的工作思路时他说,当前大城县正按照“建设沿海经济强县”和“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工作思路,高扬工业强县旗帜,坚定不移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实施“三步走”战略,夯实人才、环境、文化三大基础,为全面建设美丽、富饶、和谐的新大城而扎扎实实的工作。抓好工业强县,从当前讲,就是围绕“十一五”规划、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对外开放;强力推进煤田勘测开发;强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强力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力激活民营经济;强力激活企业家创业精神。从长远讲,要始终突出四个主题。即大抓园区、抓大园区;大抓开放,抓大开放;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企业家,抓大企业家。在推进工业强县的进程中,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结合大城实际,我们将不断研究出台新的政策,破解新的难题。但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四个主题、工业强县是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的基本方针。
王相仁认为,大城县要想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筑牢人才、环境、文化三个保障基础。他说,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实现工业强县,大城县第一位需要的是人才,第一缺乏的也是人才,缺乏党政干部人才,缺乏企业家人才,缺乏方方面面配套的人才;同样,要想实现工业强县就必须有好的环境,离开好的环境,自己的人才项目成长不起来也留不住,外面的人才项目也不会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我们要想实现工业强县,必须筑牢人才、环境基础,但人才、环境都只是问题的表象,人才成长,环境塑造,最终靠人。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取决于人的文化底蕴,说到底就是文化。地方文化的竞争,就是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
听了王相仁对人才、环境、文化独到的见解后,在谈到具体实施建设上也有着他的真知灼见。他说:夯实人才基础,就是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党管人才总原则,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去认识,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以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带动,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大城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而这些人才就存在全县46万干部群众中。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活社会整体的创业精神,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展现。夯实环境基础,首先要对环境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以更大的气力,更开明的政策营造好的环境。在大城县具体实施优化软硬环境过程中,大城县提出了“八大环境”的优化,即优化政治环境,优化思想环境,优化服务环境,优化市场环境,优化信访环境,优化治安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优化交通、电力、广播、城镇建设硬环境,通过各种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全县形成亲商、引商带动发展良好局面。夯实文化基础就是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积极在全县上下大力倡导“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和谐文化。从党政机关、村街、学校、企业、家庭、党员干部、师生、工人、农民各个层面抓起。并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启动建设大城历史博物馆、孙毅将军纪念馆,宣传大城悠久的历史,展示历代名人和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大城在全国的文化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逐步修复文化古迹,再现钓台烟水、蜡庙旷观、文昌香雾等八大景观;拯救发掘民间文化艺术,逐步恢复并发扬光大15种59道花会和各个剧种,形成独具大城地方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通过全面发展健康文化、饮食文化、家居文化、水乡文化、生态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不断培育滋生新文化的土壤,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
王相仁说,通过上面一系列举措,大城县的发展潜力必将全面显现,未来15年内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辉煌。对此,大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未来15年内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2010年,为夯实基础阶段,确保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亿元;第二步,2011-2015年,为加快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80亿元;第三步,2016-2020年,为全面腾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7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到那时,全县人民将生活在既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又享有杨柳倒影、鱼翔浅底、鹅鸭满塘、原野牧歌的田园生活。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繁荣,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的新大城将崛起于京津之间,屹立在燕赵大地。我们看到王相仁对未来大城的发展充满了神往,更充满了自信。
在采访中,记者又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大城县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让全县的老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就在去年大城县将全县91名孤儿,全部集中到了县城内的四中和二小进行集中就读,让那些过早失去双亲的孩子,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当记者问及此事时,王相仁只是淡淡地说,为老百姓多干点实事,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最终目的。
驱车在大城县城,新芽初绽的鹅黄杨柳,往来的车辆,如梭的行人,无不让人感受着这个小城的新鲜活力。大城的发展就如这杨柳新枝,已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勃发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