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内容30%左右,考卷上文言文也以题型、难度、比例的基本定型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就教学现状看,学生怕学、厌学,主要原因是学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浩如烟海”,考起来“得分可怜”。教师教起来“放不开”,“放不下”,教法僵化,程式固定,目标单一,师生互动差,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正如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思考
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
1.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对“教学现状”与“标准要求”的思考:
标准1就是“积累”“整合”的目标,标准2属于“感受”与“鉴赏”,标准3就是“思考与评价”。三个课程目标,由于平时的教学偏重于“积累”与“整合”,而忽略了2、3两个目标,这就造成了教学上“放不开”的情形。而繁杂的字词句“基础”积累,让教师觉得处处重要,处处讲,就形成了“放不下”的苦口婆心式的“教”。教师讲得“繁”,学生听得“烦”,这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1.让学生重视文言文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教师首先要钟情于文言文,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对文言文充满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的一句名言。的确,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堪称中国几千年的精神遗产、文化瑰宝和民族智慧,同时也是汉语的优秀典范。没有对优秀遗产的传承,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个“家”,就是民族思想、精神的根基,这个“家”更是“语言”这一工具发展的“摇篮”。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这点,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内在要求,这种来自内心的需要,是任何外力很难左右的。学好文言文,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整体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认真领会课标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落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改变学生“厌学”“怕学”的有效方法。教师的任务重在改变“放不下”的教学旧习,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教师自己。
在实际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
A.巧妙导入。
契诃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好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B.放心,放手,巧点拨。
在具体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可分为下面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划“?”号:自学课文,对“译”不出来的句子划上问号。
2)再读去“?”号:再读课文时,又能“译”出来的句子,擦去“?”号。借助注释学习,又能“译”出来的句子,再擦去“?”号,并要求把“这个”注释勾划出来。
3)交流去“?”号,分学生之间交流和师生之间交流两步,学生之间可以同桌二人交流,亦可前后四人交流,又去掉一些“?”号。老师和学生交流又包含两个方面:去“?”号和必要的讲解与拓展。
C.突出思维训练,传授“实用”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训练,贯串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把“思维”始终放在第一位,学生才能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所谓“实用”,就是指学生可操作性强。文言文学习中能“译”是关键,“字字落实,语境组词,恰当调序”可以解决基本“译”的问题,解决了“译”的问题,也就基本弄懂文意了。
D.明诵读,暗翻译,及时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特别是老师点拨拓展讲解后,对文章已经基本掌握了。“明诵读,暗翻译”就是一边朗读,一边在心里翻译这个句子,强化学生的翻译能力。
E.适时、适度训练拓展,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何技能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形成的,在考试中,翻译句子的能力,解读文言文的能力,都要通过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逐渐形成。在训练中注意适时、适度两个方面,在轻松愉悦中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内容30%左右,考卷上文言文也以题型、难度、比例的基本定型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就教学现状看,学生怕学、厌学,主要原因是学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浩如烟海”,考起来“得分可怜”。教师教起来“放不开”,“放不下”,教法僵化,程式固定,目标单一,师生互动差,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正如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思考
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
1.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对“教学现状”与“标准要求”的思考:
标准1就是“积累”“整合”的目标,标准2属于“感受”与“鉴赏”,标准3就是“思考与评价”。三个课程目标,由于平时的教学偏重于“积累”与“整合”,而忽略了2、3两个目标,这就造成了教学上“放不开”的情形。而繁杂的字词句“基础”积累,让教师觉得处处重要,处处讲,就形成了“放不下”的苦口婆心式的“教”。教师讲得“繁”,学生听得“烦”,这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1.让学生重视文言文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教师首先要钟情于文言文,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对文言文充满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的一句名言。的确,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堪称中国几千年的精神遗产、文化瑰宝和民族智慧,同时也是汉语的优秀典范。没有对优秀遗产的传承,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个“家”,就是民族思想、精神的根基,这个“家”更是“语言”这一工具发展的“摇篮”。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这点,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内在要求,这种来自内心的需要,是任何外力很难左右的。学好文言文,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整体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认真领会课标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落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改变学生“厌学”“怕学”的有效方法。教师的任务重在改变“放不下”的教学旧习,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教师自己。
在实际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
A.巧妙导入。
契诃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好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B.放心,放手,巧点拨。
在具体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可分为下面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划“?”号:自学课文,对“译”不出来的句子划上问号。
2)再读去“?”号:再读课文时,又能“译”出来的句子,擦去“?”号。借助注释学习,又能“译”出来的句子,再擦去“?”号,并要求把“这个”注释勾划出来。
3)交流去“?”号,分学生之间交流和师生之间交流两步,学生之间可以同桌二人交流,亦可前后四人交流,又去掉一些“?”号。老师和学生交流又包含两个方面:去“?”号和必要的讲解与拓展。
C.突出思维训练,传授“实用”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训练,贯串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把“思维”始终放在第一位,学生才能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所谓“实用”,就是指学生可操作性强。文言文学习中能“译”是关键,“字字落实,语境组词,恰当调序”可以解决基本“译”的问题,解决了“译”的问题,也就基本弄懂文意了。
D.明诵读,暗翻译,及时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特别是老师点拨拓展讲解后,对文章已经基本掌握了。“明诵读,暗翻译”就是一边朗读,一边在心里翻译这个句子,强化学生的翻译能力。
E.适时、适度训练拓展,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何技能都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形成的,在考试中,翻译句子的能力,解读文言文的能力,都要通过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逐渐形成。在训练中注意适时、适度两个方面,在轻松愉悦中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