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大班自主游戏“雨棚诞生记”为例,阐述几点关于在游戏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自由探究 幼儿
一、游戏案例回顾
(一)初探——雨棚的设计
下雨天,在门口排队的孩子们产生了想要搭一个雨棚的想法。回到教室后,对搭建雨棚感兴趣的孩子坐到了一起,设计了多种多样的雨棚:有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圆形的、长方形的……从设计图可以看出,孩子们对雨棚外形特征已有初步的认识。更加细心的孩子发现了雨棚的柱子是否需要插进地里的问题。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孩子们画了材料清单,理清了基本的搭建思路。
(二)挑战——搭建雨棚
幼儿探索搭建雨棚时,教师将幼儿园变为开放的游戏空间,孩子们自由出入幼儿园体育角、环保角、班级活动室、花园、菜地……搭建雨棚的过程并不顺利,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难题:竹竿插不进地里怎么办?雨棚的“腿”总是站不住怎么办?怎样固定雨棚顶?雨棚顶塌下去了怎么办?该用什么材料做雨棚顶才防水呢?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开放的环境和材料推进了游戏进程。孩子们发现的土坛子,解决了奶粉桶不够重的问题;当要往土坛里装沙装土时,铲子、小桶、推车等工具材料,为幼儿实现想法提供了支持。教师在百宝箱里投放了麻绳、透明胶带、双面胶等多种可以用来固定、连接的材料,供孩子们在固定棚顶时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法。后来,大家想对塑料膜进行测量解决塑料膜太大的问题,绳子、积木等多种材料的提供,又扩大了孩子们的选择和探究空间,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代替尺子进行自然测量。
(三)新的挑战——雨棚通道
大家还想搭个雨棚通道,将教室门口与活动室门口连起来,那做什么样的呢?在玩钻山洞的游戏时,孩子们得到了启发,但是怎样做半圆形山洞支架顶是一个难题,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找了又找,有拱形门、拱形的平衡木、半圆形的KT板、圆形的投球圈,可是大家试着与竹竿连接,都失败了。大家经过尝试,发现分开的呼啦圈可以插进竹竿的洞里进行固定,变成拱形支架,可是竹竿的洞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小了,呼啦圈插不进,大了,呼啦圈与竹竿连不紧。有了之前搭雨棚的经验,孩子们马上就想到要给拱形支架加底座,于是大家就搬来好多奶粉桶,填入泥土,将泥土压实,拱形支架站稳了,最后将支架排成一排,调整好距离和歪斜的支架,将找到的透明塑料皮和彩条塑料布搭到拱形支架上固定好,雨棚通道竣工。
二、在游戏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思考
(一)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孩子的探究需求
作为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并且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游戏意图与探究需求。下雨天时,教师观察到孩子们有了比较急切的搭建雨棚的游戏需求;在发现竹竿插不进水泥地之后,孩子们想要去看看菜市場的雨棚,是产生了探究雨棚腿是如何站立的需求;在竹竿站起来之后,孩子们还在继续思考,想要往土坛子里装沙、装土,是有了探究雨棚腿如何站得更稳的需求;在固定雨棚顶的一开始,孩子们用麻绳来固定,系得很慢也不牢固,他们其实有探究用更快更方便的材料来固定雨棚顶的需求;雨后,花布雨棚顶潮了,孩子们产生了探究什么是防水雨棚材料的需求;雨棚搭好后,孩子们又产生了搭一个雨棚通道的探究需求。在一天天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需求逐渐外显:雨棚设计、雨棚腿的搭建、雨棚顶的搭建、雨棚升级成雨棚通道等等。
(二)在解读中学会懂得孩子的探究行为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探究,教师进一步对他们进行观察,并从中解读他们的探究行为。
比如,孩子们在“雨棚腿如何站起来”的问题探究中,经历了雨棚设计→观察生活中的雨棚→尝试奶粉桶做底座→用更重的土坛子替换奶粉桶的过程;在“雨棚腿如何站稳”的问题探究中,又经历了先装沙土后插竹竿→先插竹竿后填土→用石头卡住竹竿底部的过程,在这些探究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设计、实践、调查、试误、比较等方法,了解到雨棚腿要站起来,竹竿下面必须加上固定的底座,底座还要足够重;还了解到雨棚腿要站稳,必须要在底座里加入沙土,而且先插竹竿后填土能让雨棚腿站得更稳。
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究,在探究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实践、迁移经验,充分感知到材料质地、大小、重量关系等,他们不断探索发现材料的特征并解决建构游戏中的问题,思维也变得越来越灵活。
(三)在调整中学会支持孩子的探究意图
在读懂孩子的探究行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对接下去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判,采取不同的策略支持孩子的探究意图,努力创设一种不断促进幼儿深度探究的环境,推进游戏的进程。
1.用绘画帮助孩子梳理探究计划
了解了孩子们搭建雨棚的探究意图后,教师引导孩子们画设计图和材料清单,启发他们对雨棚结构、材料、搭建步骤等探究的计划,帮助幼儿理清设计思路,将内隐的想法通过图画表达出来。观察到孩子们对“雨棚腿如何站立的”有了探究意图后,教师支持孩子们到菜市场看雨棚,通过调查和观察,对比实际,不断调整自己搭建雨棚的计划。后来,孩子们发现了增加底座的好办法,于是改进了自己的雨棚设计,在雨棚腿下面画了底座,这样的及时调整,帮助大家回顾了搭建计划,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搭建目标,让接下去的行动有的放矢。
2.用问题推进孩子深入探究
游戏后,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搭建雨棚通道”,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延伸孩子们对搭建雨棚的探究意图。比如,“搭个什么样的雨棚通道”这一问题,与孩子们之前搭的雨棚经验有冲突。之前搭的雨棚是长方形的,中间尖尖的,有六条腿来支撑,虽然下面能站许多人了,但是还不足以成为通道,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做雨棚通道,显然是很困难的;再比如“怎样做拱形山洞支架”这个问题,也会引发孩子们的认知冲突,幼儿园里,孩子们能够想到、找到的适合直接与竹竿连接的半圆形材料很少很少,这就需要将现成的材料进行拆分、变形、组合,就会打破孩子们对材料原有的认识,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这些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探究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3.搭支架化解孩子认知冲突
当认知冲突发生时,教师需要为孩子的探究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即为孩子解决认知冲突提供一定的支架。例如,当孩子们想搭一个雨棚通道时,之前搭建雨棚的经验不适合雨棚通道,那搭个什么样的雨棚通道呢?教师分三步搭建,解决这个认知冲突的支架:一是组织孩子们玩“钻山洞”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受到启发,想到可以做一个山洞形的雨棚通道;二是及时鼓励孩子们提出设想并试验,直接给正在玩的“山洞”盖顶,看一看是否可行;三是当孩子们找不到直接与竹竿连接的材料时,教师适度示弱、退后,没有马上“介入引导”,而是等待孩子想要放弃寻求帮助的时机,“悄悄地”提醒他们,半圆形材料是可以“变成”的,最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尝试,发现将呼啦圈拆分变形,再与竹竿组合起来,就可以做成拱形山洞支架了。教师通过这三步帮助孩子们有效化解了认知冲突,他们的探究意图得到了实现。
【关键词】自由探究 幼儿
一、游戏案例回顾
(一)初探——雨棚的设计
下雨天,在门口排队的孩子们产生了想要搭一个雨棚的想法。回到教室后,对搭建雨棚感兴趣的孩子坐到了一起,设计了多种多样的雨棚:有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圆形的、长方形的……从设计图可以看出,孩子们对雨棚外形特征已有初步的认识。更加细心的孩子发现了雨棚的柱子是否需要插进地里的问题。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孩子们画了材料清单,理清了基本的搭建思路。
(二)挑战——搭建雨棚
幼儿探索搭建雨棚时,教师将幼儿园变为开放的游戏空间,孩子们自由出入幼儿园体育角、环保角、班级活动室、花园、菜地……搭建雨棚的过程并不顺利,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难题:竹竿插不进地里怎么办?雨棚的“腿”总是站不住怎么办?怎样固定雨棚顶?雨棚顶塌下去了怎么办?该用什么材料做雨棚顶才防水呢?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开放的环境和材料推进了游戏进程。孩子们发现的土坛子,解决了奶粉桶不够重的问题;当要往土坛里装沙装土时,铲子、小桶、推车等工具材料,为幼儿实现想法提供了支持。教师在百宝箱里投放了麻绳、透明胶带、双面胶等多种可以用来固定、连接的材料,供孩子们在固定棚顶时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法。后来,大家想对塑料膜进行测量解决塑料膜太大的问题,绳子、积木等多种材料的提供,又扩大了孩子们的选择和探究空间,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代替尺子进行自然测量。
(三)新的挑战——雨棚通道
大家还想搭个雨棚通道,将教室门口与活动室门口连起来,那做什么样的呢?在玩钻山洞的游戏时,孩子们得到了启发,但是怎样做半圆形山洞支架顶是一个难题,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找了又找,有拱形门、拱形的平衡木、半圆形的KT板、圆形的投球圈,可是大家试着与竹竿连接,都失败了。大家经过尝试,发现分开的呼啦圈可以插进竹竿的洞里进行固定,变成拱形支架,可是竹竿的洞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小了,呼啦圈插不进,大了,呼啦圈与竹竿连不紧。有了之前搭雨棚的经验,孩子们马上就想到要给拱形支架加底座,于是大家就搬来好多奶粉桶,填入泥土,将泥土压实,拱形支架站稳了,最后将支架排成一排,调整好距离和歪斜的支架,将找到的透明塑料皮和彩条塑料布搭到拱形支架上固定好,雨棚通道竣工。
二、在游戏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思考
(一)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孩子的探究需求
作为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并且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游戏意图与探究需求。下雨天时,教师观察到孩子们有了比较急切的搭建雨棚的游戏需求;在发现竹竿插不进水泥地之后,孩子们想要去看看菜市場的雨棚,是产生了探究雨棚腿是如何站立的需求;在竹竿站起来之后,孩子们还在继续思考,想要往土坛子里装沙、装土,是有了探究雨棚腿如何站得更稳的需求;在固定雨棚顶的一开始,孩子们用麻绳来固定,系得很慢也不牢固,他们其实有探究用更快更方便的材料来固定雨棚顶的需求;雨后,花布雨棚顶潮了,孩子们产生了探究什么是防水雨棚材料的需求;雨棚搭好后,孩子们又产生了搭一个雨棚通道的探究需求。在一天天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需求逐渐外显:雨棚设计、雨棚腿的搭建、雨棚顶的搭建、雨棚升级成雨棚通道等等。
(二)在解读中学会懂得孩子的探究行为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探究,教师进一步对他们进行观察,并从中解读他们的探究行为。
比如,孩子们在“雨棚腿如何站起来”的问题探究中,经历了雨棚设计→观察生活中的雨棚→尝试奶粉桶做底座→用更重的土坛子替换奶粉桶的过程;在“雨棚腿如何站稳”的问题探究中,又经历了先装沙土后插竹竿→先插竹竿后填土→用石头卡住竹竿底部的过程,在这些探究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设计、实践、调查、试误、比较等方法,了解到雨棚腿要站起来,竹竿下面必须加上固定的底座,底座还要足够重;还了解到雨棚腿要站稳,必须要在底座里加入沙土,而且先插竹竿后填土能让雨棚腿站得更稳。
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究,在探究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实践、迁移经验,充分感知到材料质地、大小、重量关系等,他们不断探索发现材料的特征并解决建构游戏中的问题,思维也变得越来越灵活。
(三)在调整中学会支持孩子的探究意图
在读懂孩子的探究行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对接下去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判,采取不同的策略支持孩子的探究意图,努力创设一种不断促进幼儿深度探究的环境,推进游戏的进程。
1.用绘画帮助孩子梳理探究计划
了解了孩子们搭建雨棚的探究意图后,教师引导孩子们画设计图和材料清单,启发他们对雨棚结构、材料、搭建步骤等探究的计划,帮助幼儿理清设计思路,将内隐的想法通过图画表达出来。观察到孩子们对“雨棚腿如何站立的”有了探究意图后,教师支持孩子们到菜市场看雨棚,通过调查和观察,对比实际,不断调整自己搭建雨棚的计划。后来,孩子们发现了增加底座的好办法,于是改进了自己的雨棚设计,在雨棚腿下面画了底座,这样的及时调整,帮助大家回顾了搭建计划,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搭建目标,让接下去的行动有的放矢。
2.用问题推进孩子深入探究
游戏后,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搭建雨棚通道”,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延伸孩子们对搭建雨棚的探究意图。比如,“搭个什么样的雨棚通道”这一问题,与孩子们之前搭的雨棚经验有冲突。之前搭的雨棚是长方形的,中间尖尖的,有六条腿来支撑,虽然下面能站许多人了,但是还不足以成为通道,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做雨棚通道,显然是很困难的;再比如“怎样做拱形山洞支架”这个问题,也会引发孩子们的认知冲突,幼儿园里,孩子们能够想到、找到的适合直接与竹竿连接的半圆形材料很少很少,这就需要将现成的材料进行拆分、变形、组合,就会打破孩子们对材料原有的认识,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这些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探究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3.搭支架化解孩子认知冲突
当认知冲突发生时,教师需要为孩子的探究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即为孩子解决认知冲突提供一定的支架。例如,当孩子们想搭一个雨棚通道时,之前搭建雨棚的经验不适合雨棚通道,那搭个什么样的雨棚通道呢?教师分三步搭建,解决这个认知冲突的支架:一是组织孩子们玩“钻山洞”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受到启发,想到可以做一个山洞形的雨棚通道;二是及时鼓励孩子们提出设想并试验,直接给正在玩的“山洞”盖顶,看一看是否可行;三是当孩子们找不到直接与竹竿连接的材料时,教师适度示弱、退后,没有马上“介入引导”,而是等待孩子想要放弃寻求帮助的时机,“悄悄地”提醒他们,半圆形材料是可以“变成”的,最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尝试,发现将呼啦圈拆分变形,再与竹竿组合起来,就可以做成拱形山洞支架了。教师通过这三步帮助孩子们有效化解了认知冲突,他们的探究意图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