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中的音乐美学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音乐音响现已无从考究,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那一时期的社会制度、音乐美学文献、乐器形制、律学等方面入手,对那一时期的音乐音响有一些大致的轮廓印象和揣测。以下文章将通过音乐发展背景、主要的音乐类型、主要乐器、律制、以及记载文献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礼乐制度;律制;乐器;《国语》;《荀子》;《左传》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背景
  (一)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是奴隶制发展到顶点的时期,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臣民的手段。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音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乐悬”制度。“乐悬”其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演奏的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不同等级的贵族在钟磬乐悬种类的配置方面享有不同待遇。如王归为天子,因而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照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乐悬”的音列制度是:宫、角、徵、羽,不用商音。
  (二)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
  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这种变动促进了当时音乐的发展,使得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较以前更为发达。但能够使用音乐的还都是王公贵族,主要用于宴请宾客、祭祀宗教、也用于娱乐场所。
  二、主要的音乐类型及其特点
  (一)宫廷音乐
  六代之乐——据说是由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声调平淡,节奏缓慢。大都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严肃静穆;颂乐——重大典礼用的乐歌。以速度缓慢为特色,但音调可能比六乐要清越一些;雅乐——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房中乐——后妃们在内宫侍寝时唱的,在娱乐性方面要求较多。
  (二)民间音乐:郑卫之音
  又被称为“商之遗声”,是一种带有浓郁巫文化特点的、宗教狂热意识的音乐。表演者多为女性、倡优,舞蹈动作夸张,以娱乐性为主。
  三、这一时期的主要乐器
  敲击乐。钟(分为甬钟、扁钟、钮钟等)磬(分为特磬、编磬)柷、敔、鼓(分为县鼓、应等)。吹奏类:埙、笙、竽、箫(排箫)、管等。弹拨类:琴、瑟、筝等。周代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有70种左右。《诗经》中明确提到的也有29种,以上仅列出较为常见的代表性乐器。
  四、这一时期的律制
  (一)三分损益法
  最早在《管子》一书中对这种律制有详细的记载。即如要出五音,首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以此为标准,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下方四度音高,减去三分之一得上方五度音高。
  (二)十二律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根据三分损益法推算出了十二律,且在《国语》中对十二律的名称有详细记载: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律分别对应现在的音名即1、#1、2、#2、3、4、#4、5、#5、6、#6、7。
  (三)旋宫理论
  十二律律名确定以后,又与宫音相结合产生了“旋宫”理论:可以在十二律中任选一律作宫音,其它各音级与律位相对应,形成十二种不同调高的音阶,一个音阶以某律为宫音就称为某宫。例如以黄钟为宫音的音阶就称为“黄钟宫”。
  《国语》中记载:“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
  《荀子》中记载:“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
  五、通过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文献揣摩其听觉效果
  《国语 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革木以节之。
  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乐从和”,音乐的美在于和谐。用五声协和音乐,用六律平正五声。用金石来发动,用丝竹来演奏……用革、木来节制。但人们对于“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西周末的史伯认为“和”是“以他平他”,即异物相杂,所以“声一无听”,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动听,而要“得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乐音组成和谐的旋律,以不同乐器的配合组成丰富而和谐的音效,用金石类打击乐(钟、磬)作乐曲开始的序,用木、革类打击乐作节奏控制。
  《国语·周语下》:臣闻之,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
  大意是臣听说,琴瑟主发宫音,钟主发羽音,石主发角音,匏、竹所发之音视需要而定。但不管哪种乐器,它们所发的声音,大的都不能超过宫音,小的都不能超过羽音。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推测,弹拨乐即琴、瑟多用作主音及低音乐器,钟(编钟)敲出较高频率的乐音,节奏打击乐在中频控制速度与律动,匏竹(笙、竽、笛等吹管类)乐器作和音穿插其中。
  《左传》: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
  其大意为先王的音乐史用来节制各种事物的,所以五声都要有节制,快慢本末要互相调节中声交互演奏,前声退罢以待后声。五声既降,中声止息,便不得再弹。此文形容的是宫廷音乐的一贯审美风格,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乐曲的节奏是较为稳定,而且速度适中的。段落间交替有序。快结束之时先后有序的逐渐结束,一旦结束便不可再贸然奏乐。
  《吕氏春秋》: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者也,适也,以适听适则和也。
  大意为乐音也有适中与否的问题……所以太大、太小、太高、太低都不是适中。那么什么是适中呢?音的适中就是衷。乐器大不出一钧,重不过一石,这是大小轻重的衷;黄钟律的宫音是乐音的根本,就是高低的衷。用适中的心情听适中的音调,就平和而快乐了。   从这里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让人听上去舒适而安宜。音量不大不小,音高不高不低,速度不快不慢。然而反過来看,也缺少一定的发展与张力,在这一时期多少会阻碍音乐发展的进程。
  除了上述在音乐美学角度对这一时期音乐的描述以外,还有一些文章是直接对音乐表演场景的描述,同样值得推敲。
  《荀子》: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肃和,莞、籥(yue)发猛,埙、篪(chi)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
  大意为乐舞的各种具体表现是鼓声宏大而壮丽,钟声丰满而浑厚,磬声清晰而有节制,竽、笙肃穆而柔和,管、籥振奋而昂扬,埙、篪舒缓而宏大,瑟声和平,琴声柔婉,歌声清越完美,舞意和于天道,能表现万物万事。鼓是乐舞中的君主吧!
  《仪礼》:工四人,二瑟;……乐正先升,……工入……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
  文中所列曲目,除周南、召南系南方民歌外,其余都属小雅,其中所说“间歌《鱼丽》,笙《由庚》……”等就是歌唱和器乐间做的意思。
  六、结语
  根据以上的历史文献以及理论总结,对西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音乐可以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听觉也做了一些主观的揣摩。尽管,也许离真实的效果有相当大的出入,但是通过这样的研究还是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背景现状。将以上资料加以总结,可以得到一些共性的特征,就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并存,但仍以宫廷音乐为主导。这时的音乐以“和”为中心,认为音乐能够平人心,教人善。统治阶级突出了音乐的政治性,儒家认为音乐应该“仁”,诸子百家也都有不同的定义。但这时期的主流音乐从听觉上来讲,还是以中正平和为主。音乐中打击乐占主导地位,琴瑟为辅,管乐和之。音乐宏大庄重,和声以四、五度的和谐音程为主,少有二度及七度的尖锐音效。乐器相互配合,人声、诗歌、舞蹈视场合配合音乐表演。
  到了春秋战国后期,由于生活富实,民间音乐也得到发展,“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音乐活动十分普遍。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声振林木”的秦青;晋平公的乐师师旷;鼎鼎大名的伯牙与子期。
  笔者期望通过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美学、礼乐制度以及听觉上的梳理与研究,追溯中国民族音乐的初始形态,以古探今,为当下的民族音乐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并提出一些审思。当下的民族音乐美学之于远古时代的发展如何?应该怎样看待当今的民族音乐演奏?在经历蓬勃发展之后的方向去向何处?回归自然是否为必然所趋?
  参考文献
  [1]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在艺术培养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比传授技能更加重要。音乐就是人类不断总结与创造的艺术成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如何通过即兴创造优化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擦出创造的“火花”,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即兴创造;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习音乐对于学生而言到底有多重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者,从他们对音乐在人成长过程中重要性的理论
期刊
【摘要】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发现:音乐课程图文并茂、内容多样,但是缺少一些发声练习的指导。那么,如何有效利用发声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掌握唱歌方法。笔者通过自己音乐课堂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现在和大家做些探讨。  【關键词】课堂;发声练习;歌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声练习与歌曲重难点乐句相结合  教师备课时应想到课堂教学中可
期刊
【摘要】在小学高段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接触了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往往是小学未加工状态的美或丑状态,而创编阶段就是由学生主导将这些感情选择性地转化为音响的过程,最后达到内容物化的结果。本文就当下音乐合作创编活动的现状,浅谈几点音乐创编活动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小学高段音乐;合作创编活动;创新;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一、迎合学生擅长的特质
期刊
【摘要】刘琳、焦艳著《声乐演唱艺术理论与经典作品鉴赏》的出版,不仅让专业学者可以参考并学习,而且让音乐爱好者对声乐演唱艺术理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并知悉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成果,为我们熟练掌握声乐演唱的发声理论、呼吸理论、共鸣理论与技巧训练的有机结合以及演唱中的艺术处理等基础性问题提供重要的帮助,为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理论研究起到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理论;艺术处理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传授式教育,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遵循新课改的标准进行授课,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改的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表演能力。本文是笔者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多年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一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表演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摘要】在舞蹈表演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形式的技术技巧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些技巧也是为舞蹈增光添色。舞蹈是力与美的结合,讲求刚柔并济,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势必要将技术技巧与舞蹈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能更充分地展现舞蹈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以及精神境界。在舞蹈《乡愁无边》中,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为舞蹈作品锦上添花,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舞者那无边的乡愁。  【关键词】舞蹈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从2017年10月在央视播出的音乐节目《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为突破口,借用古代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说去观照中国传统民歌文化,证明中国民歌同样具有“兴观群怨”的所有表达手段,强调民歌的社会功能,且从多重视角观察其文化内涵,寻求其艺术规律,这对于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歌;兴观群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
期刊
【摘要】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时期三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们关系紧密,海顿甚至还担任过贝多芬的钢琴老师。本文将以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为中心,分别选择莫扎特和贝多芬创作时间最为接近的C大调奏鸣曲KV.545和Op.2 No.3,结合谱例简要分析上述三人的创作风格与演奏特点。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不同版本的乐谱对作品有不一样的诠释。原始版是编订者对作曲家手稿的整理,也是多种演奏版编订的主要依据,呈现了作曲家最原始的乐思。演奏版在原始版的基础上,演奏家们对诸多方面进行了加注或更改。通过对乐谱版本的比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曲家的原意,并从不一样的角度诠释作品,从而在今后的钢琴作品学习中更科学地选择乐谱版本。  【关键词】乐谱;肖邦练习曲;版本比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街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因其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和表演人员的诸多不确定性,其生存价值往往被学界所忽视。本文以英国的街头音乐为研究对象,从它的个人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音乐现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期待更多学者了解并关注这一群体和他们所展现的音乐。  【关键词】街头音乐;个人价值;文化价值;商品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