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遗忘那些被时代列车落下的人们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6日,阿来在首届中意文学论坛上以《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学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为题发表演讲。
  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国度,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落后恐惧症
  在电脑上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自己差点哑然失笑。但我还是非常乐意来做这个由论坛命题的演讲。
  所以差点失笑,是因为乍听之下,这个题目属于经济学家或工程技术专家,只有他们才心甘情愿把自己紧缚在隆隆前行的时代列车之上。这辆列车由技术与经济的力量推动,前行的速度越来越快。
  而我这样的人,在这辆风驰电掣的列车上时却常常会产生失重之感——眩晕,不适,想半途下车,看清楚因为速度太快而从眼前一掠而过的那些景物与图像。更想看清楚是不是有人在铜管乐队高奏的进行曲声中,被前进不已的时代落下了。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留在车上,即便偶尔在某个中途站点下车停留盘桓一阵,好像也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等待另一条路线上的列车疾驰而来。
  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国度,一个曾经深受那些在某个历史时期走在了前面的国家或大公司所剥夺、所伤害的国度,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落后恐惧症。这种恐惧症被总结成一句非常通俗的话: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人也将此理解为对个人境况的一种描述。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把国家这个词的构成调换一下位置,叫做“家国”。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是要强调先家后国,而是家在国中,家赖国存的意思。如此一来,社会的进步被视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中间,历史的经验也强化着这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观念。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作家,非但不会自外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会把自己所得到的种种发展机会,包括越来越充分的文学表达的可能性,视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结果。
  这个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都有发展与进步的权力
  作为一个中国的少数族裔作家,这种经验无疑更加牢固。
  我们的父辈,或者再上一辈人,除了自己生存的那一方小小的土地,对广大的世界一无所知。就在五十多年前,我家乡深山中的一个部落首领,还问一个代表中央政府的官员:“中国大,还是我的领地大?”
  这个部落首领不过统辖着一片两三千平方公里的山地,和这块山地中生活的几千个更加蒙昧的百姓。但他还是很骄傲地向中央政府的官员发问:“中国大,还是我的领地大?”在社会的闭锁没有松动以前,这个部落就是我的部落,这个人天生就是我们部落中最为英明、最为伟大、最为智慧的人。
  如果这种闭锁的社会没有被打破,那么,我今天最大的可能就是世袭了这位首领位置,放牧一群羊。我所熟悉的就是我父辈们也非常熟悉的几座雪山,一条河流,和这些雪峰与河流之间的那些高山牧场。如果我运气再好一些,可能出家成为某一个寺院里的喇嘛,因为不必出汗劳作而产生出一种高贵之感。
  所以,我肯定是一个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抱持着赞赏态度的人。
  前些年,我的一本书在美国出版。不久后,出版社给我来了一封信,说一个美国的人类学家对这本书感到失望,不止是失望,简直就是愤怒。因为他看到一个在过去时代里长期固化的文化标本产生了变化。而作为这个标本中一个微小的构成的人,非但没有对此强烈抗议,而竟然对这样的变化表示了赞许。
  我的回应很简单。我希望持这种论调的人复苏一个人最基本的“理解的同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两个人互换一下位置。这个人来做我,我来做他。如果他如我一样来自于一个蒙昧已久的社会,而到这一代人时,他们面前终于出现了种种新的可能性,我会为他庆幸。或者,让我的儿子去美国做教授,让他的儿子到西藏来放羊。
  这个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都有发展与进步的权利。而不能基于某种叫做“文化”的理由,让一些人与国家时时进步,而要让另外一些人与社会停滞不动,成为一种标本式的存在,来满足进步社会中那些人对所谓“文化多样性”的观感。
  从纯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也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拥护者,也非常强烈地希望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传统的文化能受到更多珍视与传承。可是,发韧于西方并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并不只是一场跨国跨洲跨文化的经济洪流,同时,它也是政治的,更是文化的。
  全球在同一种经济规则与政治规则下总体运行的构想,就来自于一种对进步与发展高度迷恋的文化。这种文化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人敢停下脚步,包括创造了这种文化的文化中的那些人。这种取得了种种优势,包括道德优势的文化来势凶猛,迫使所有文化都来参与“对话”。这种对话,结果很可能是弱势的文化被“说服”。
  今天在这里,我也是来“对话”的,但我的意见会真正被倾听吗?当先行的文化给这个世界规定了统一的标准,还能有文化能真正自外于“进步”,而遗世独立吗?
  无论是个人还是文化,都应该被珍视,被“同情的理解”所观照
  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作家都在呼吁,赞许社会的进步。还有相当多的人身体力行,传播社会进步的思想,积极参与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创造了新的白话文学的最优秀的那些作家,大多数都是先在西方接受了教育,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在西方接受的种种思想观念来观察中国这个停滞已久的社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支持社会的变革,渴望社会的进步。作为他们的后辈,我们这一代作家身上自然流淌着他们的热血。
  如果说我们和前辈有所不同,那就是当中国在政治上获得了真正的独立,经济上也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之后,我们不会再一味呼唤与期待进步,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在这个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从历史来看,自“哥伦布们”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以来,这个世界上一些国家与族群的进步与繁荣的前提,是另一些国家与族群被剥夺与牺牲。同样地,即便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在其社会的内部,大致相同的情况还会上演,那就是国家以大多数人利益的理由,而忽视一些个人的权益。
  进步的时代,也会有悲剧产生,那是个人的悲剧——没有搭上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的人的悲剧,或者是不能适应高速运行速度的个人的悲剧。有些时候,这样的悲剧甚至是群体性的,一些少数族裔,一些特殊的社群,一些地区,都可能被作为进步的“代价”,被忽略,被遗忘。我的长篇小说《空山》,就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破碎与牺牲。这种破碎是伦理的、文化的、环境的,更是关于人心的、情感的。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失去稳定的社会,人们情感的荒芜,以及对个人命运失去自主,都让我们不再对社会进步一味保持乐观肯定的看法。
  作为作家,有责任提醒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是所有人共同的进步与发展;也有责任使公众注意,真正的进步不止是经济与技术的,更应该是政治与文化的。历史地看,假进步与发展之名,一些国家与民族被剥夺;现实地看,一个民族与国家的进步,并没有充分地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继续以进步与发展的名义,牺牲环境,牺牲一些特定的人群。
  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后发国家的作家,在赞同并参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有责任用自己的写作提醒这个社会,进步与发展,不能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胜利。无论是个人还是文化,都应该被珍视,被“同情的理解”所观照。
  当然,这样的局面的出现,还只是一部分人的理想。但毕竟,我们已经怀抱有这样的理想。
其他文献
Q “5·12地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女儿在灾难中遇难,我的婚姻也结束了,我知道——没有人可以依靠。我的父母也年事已高,他们开的一间婚纱影楼也在地震中垮了,他们更需要依靠。我就想着我一定要快点好起来,我要去做事,要养家。  Q 听说你被刨出来后,伤势太重,直接被送到医院抢救,没来得及最后看一眼女儿?  A 这是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挽回的痛。女儿一直是和我睡觉,习惯了怀里有一个软软的身体,习惯
期刊
2013年3月,马云做客浙江卫视谈话节目《与卓越同行》,与主持人吴小莉和现场观众畅谈网事与变革。  吴小莉:很多人都愿借马云的眼光看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好像他常常会看到不同的地方。请用一句话告诉我们,今天你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马云:2012年大家担心的灾难、担心的变化,不是一个世界的灭亡,而是旧的世界崩溃,新的世界诞生。所有人都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个新的世界。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2012》这
期刊
假设似箭如梭的时间停滞不前,那固守旧俗的做法也会像开创新风一般引起动荡,因此对旧时代过分崇尚只会成为新时代的笑柄。  犹如动物初生时都其貌不扬,新生事物刚出现时亦模样丑陋,因为新事物乃时间孕育的产儿。但尽管如此,如同最初使家族获得荣誉者通常比保持荣誉的后人更值得尊敬一样,最初开创的有益先例,通常亦非凭模仿便能获得。因为对误入歧途的人性来说,恶就像自由落体运动,越下落力量越大,而善则如抛物运动,只有
期刊
只有那些勇于直面变善于自我颠覆的人才有可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支配这个时代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快速的变动。  应对快速变动的核心策略是什么?主动地变革。  一切都在快速改变。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变革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结构,思想变革正在重建我们的思维模式。  当下的世界充满挑战与危机,也充满机会与希望。一切该新生的都在应运而生,一切该消亡的终将逐渐消亡。拥抱变革、驾驭变革者必将赢得
期刊
我们之所以未能觉察到变革的需要,是因为被昔日成功的光芒掩盖。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存在得越久,坚持它们的意义就越大,进而认识到变革的需要也就越困难。  看不到变革的需要,你就无法变革。  这话已是老生常谈,人人皆知。但既然如此,为何变革的方案总是无法突破第一道障碍呢?简单地说,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有障碍,而是我们低估了这道障碍,我们没有了解障碍的本质。  实际上,改变思维方式是最艰难的。当我们以自我为中
期刊
2013年1月26日,沈敏特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发表演讲。  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衡定文化的价值,成了我们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  最近几年,面对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状,国学几乎成了拯救末世的救星,担当着“大国崛起”的文化方面军的角色。  多年来我思考一个问题:五千年的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骄傲,可为什么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倍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着一个,然后是内战;好不容易新中
期刊
本文根据菲奥莉娜2000年、200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在清华大学等演讲整理而成。  现在的市场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我们看到市场上总会有输赢,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脱颖而出,而有的人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有些人为21世纪作出贡献,而另一些人则碌碌无为:有些人拥抱变革,而另一些人则逃避变革:有些人引领变革,而另一些人则保守而贪图安逸。  熟悉我们的人都知道,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切皆有可能
期刊
任正非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  但一年一度的华为内部讲话成为传播他管理智慧的经典之声。  2010年1月14日,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任正非再次以“灰度思维”寄语华为人如何从容面对变革。  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刻板,其实就是缺少灰度  我们常常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
期刊
梁启超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期间对在校师生发表演讲,从解读“趣味”着手,畅谈如何在学问中寻找无穷的趣味。  “我并不是因为  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  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  闹到没趣便破坏了  我的趣味主义,  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  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  因为学问的本质  能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  所以提倡学问。”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
期刊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趋紧,海上争端一度达到高潮。2013年,各种周边安全问题会继续困扰中国。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究竟如何?2012年12月22日,“新知识人文沙龙”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就怎样看待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的周边战略依托等问题发表演讲。  最近两年,中国周边很闹腾,大家非常关注。我们周边到底怎么了?原来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形势这么紧张?原来和我们关系还不错的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