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为什么去太空,太空就在那儿”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大神刘慈欣很期待《地心引力》,这里没有外星人,只有人类面对辽阔太空时的赞叹与无助。
  专访科幻大神刘慈欣
  BQ:之前曾关注《地心引力》这部电影的消息吗?
  L:我很期待,听说口碑和北美票房非常好。我的期待除了评价好之外,还因为它是近年来比较纯的太空片。
  BQ:你更关注航天事业吧,关注什么方面呢?
  L:那肯定的,本月30日我要去西昌看“长江三号”的发射。我更关注进展以及方向,比如飞得更远一些,是否有一些更长远的计划,比如飞到月球上,飞到小行星带。因为自从阿波罗登月之后,人类的太空进展一直是龟速的。我们在太空中飞得最远的距离,也就是高铁两个小时的车程,相当于从我这儿到北京。我们好像已经失去了探索的精神、勇气以及欲望,只是躺在互联网构筑的技术安乐窝里,失去了进取心……真的很不妙。
  BQ:曾经有一篇文章,大致核心就是“游戏机灭人类”,它讲的是人类在感受成就感的时候,也许登上月球和把一个游戏打通关,其实并没有差非常多。
  L:还是不一样。能够亲眼看一下太空,这种感觉是虚拟游戏不能替代的。不过不排除你说的情况,有一天我们人机界面发生变化,人类不再通过屏幕和鼠标来进入互联网。就像骇客帝国一样,直接把信号植入大脑,虚拟的感觉比上太空做得还好,你说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那就太糟糕了。
  BQ:我们对于太空探索有什么误区?
  L:现在我们太关心太空对地球的实际利益。太空探索本来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意义,它不亚于生物第一次从海洋走上陆地,但是我们更关心太空如何给地面带来好处,比如通讯卫星让我们沟通便利,气象卫星能预报天气,自然卫星能看到矿藏,以此来作为太空飞行的理由。但这种理由很快就会失效了,假如有一天我们要登上火星,那现在的这些有什么意义?
  现在登一次火星要花费5000亿美元,这样昂贵的价值应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太空探索的意义就在太空,不在地面。这是一个怎么说都不过分的伟大事业,现在却肤浅了。
  BQ:但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既然我们不能马上看到利益,还要花很多钱,为什么还要支持太空探索?
  L:我们一直处在一个重商主义的时代,没有经济效益的事情就不会去关心。最近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感动:前一阵印度发射了一枚火星探测器,很多西方媒体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穷人都在你们国家,还要花钱去发射探测器”。但是印度政府的发言人是这样回答的,“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只能永远伐木和挑水”。那天的中国网络上,大家对印度的称呼都从“印度阿三”变成了“三哥”,这是大家对一个有情怀、有梦想民族的尊重。
  人类的未来就在太空中,我们必须走出摇篮。我们这代人会善始善终,即便是有什么环境问题,相信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从人类的长远来看,想要文明延续下来,地球太小了,经不起重大的变故,必须去开拓更大的生存家园。这也是生命的本质吧,在于不断地开拓空间。我们从海洋走到陆地,从地面飞向太空。不要问为什么去太空,太空就在那儿。
  BQ:报纸中经常会报道某某农民自制了一架飞机,其实大家都有飞天梦?
  L:在有限的人生中,去更远的地方看更新的世界,这是一个本能的愿望。飞行是不同于地面行走的方式。地面行走是二维尺度的旅行,飞行是三维的。首先在大气层的飞行,有种俯瞰地面的感觉,我们看得更高更广阔。太空旅行则可以一眼把地球看全,这在地面上是无法完成的。
  BQ:你肯定爱看库布里克的《太空漫游2001》吧?
  L:电影我看过很多遍,小说的中英文版本我也都看过。这真是伟大的电影,不仅仅是我说的,之前有评选“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十部电影”,它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眼界很宽阔,不是把眼界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而是放在整个宇宙、空间和时间上的广阔。它和我们对太空世俗性的宣传,正好是两个极端。
  BQ:你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听说要拍成电影,开拍了吗?
  L:好像还没有。
  BQ:中国科幻电影为什么一直起不来呢?
  L:科幻电影和太空探索一样,需要情怀和思想的高度。如果不具备这些,再多的钱,再好的制作电影也无济于事,拍出来还是小家子气,而不会成为经典。
  BQ:据你所知,中国的科幻文学中什么时候出现了“飞天”这样的题木才?
  L: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太空题材。在清朝末年,叫《月球殖民地》,讲的是从地球飞上月球的故事。太空故事在科幻小说中占了大部分比例。不要惊讶,清朝末年只是中国比较封闭,但是在国外,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的理论都已经有了,那个时期国外正是物理学革命的开始,以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古典物理学被新理论所挑战的时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作家开始大批创作跟太空有关的小说,郑文光所写的《火星建设者》在社会上很轰动,并且引起了观测火星的热潮。
  BQ:你第一次在作品中涉及“飞天”题材的是哪部?
  L:我的作品一半到三分之二都和太空有关,第一部就是《流浪地球》,然后《中国太阳》、《三体》都是太空题材。
  BQ:你有想去宇宙看看的梦吗?
  L:当然了,而且作为科幻迷,我的愿望肯定更强烈一点。
  BQ:现在不是有很多富豪明星排队上太空吗?比如LadyGaga,说要去太空开演唱会。
  L:咱们先说便宜的,比如半太空飞船,一次花销是20万美元。但是它只能呆四分钟,它是一个抛物线的炮弹形式,在最高点的四分钟里,你可以体验到失重状态,可以看到黑色的太空,群星的画面,然后马上就跌下来了。
  还有一种坑人的,是美国开发的氦气球游览,能上升到四十公里的高度。但这并不能真正进入太空,只是飞行。气球离开了大气层就没法飞行了,所以只是飞得高而已。   真正的太空旅行,是可以去空间站呆七天。这个要花2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还不包括一到两个月训练的花销,上太空还要承担一部分简单的工作,对一般人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最后一项听说已经排了好长的队。但作为我这么个普通人,就连最便宜的也去不起,所以只能是美好的愿望。据我所知,中国也有民间的公司也在做相关的旅行。
  Stage 1
  早在1903年,鲁迅已将凡尔纳的小说《月界旅行》译介到中国。当时整体社会环境都提倡“科学精神”,所以很多名家都把外国的科幻小说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在《小说林》的创刊号上,他题写道“月球之环游,世界之末日,地心海底之旅行,日新不已,皆本科学之理想、超越自然而促其进化者也。”后来这股热潮被抗日战争打断了。
  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太空题材——《月球殖民地》
  时间:清朝末年
  作者:作者很神秘,只署名为“荒江钓叟”
  讲的是从地球飞上月球的故事。这部小说连载于当时的《小说报》,极好地把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和科幻小说的内核结合起来,可惜的是并未完成,仅发表35回就已达13万字。在叶永烈所写的文章中,这样评价“显然受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的影响。但是,《月球殖民地小说》,却是一部道地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
  《猫城记》
  作者:老舍
  虽然这只是老舍一篇针砭社会的文章,但书中提及主人公在火星的所见所闻,以火星来讽刺当时愚昧的中华民族。这也是老舍惟一一篇科幻作品。
  Stage 2
  第二阶段:希望——新中国成立后
  在新中国成立后,以郑文光为代表的科幻作家,作品几乎都围绕着宇宙、航天等题材。童恩正、肖建亨、叶永烈、刘兴诗等都曾经创作过优秀的载人航天科幻文学作品。当时郑文光是北京天文台的副研究员,对航天题材钟情。这阶段的“飞天”题材小说,都是充满希望,带着一股不怕困难的劲儿,去宇宙寻找新天地的故事。
  《从地球到火星》、《火星建设者》
  作者:郑文光
  这两部小说的风格都比较轻松浪漫,讲述了人类在火星生存的幸福和艰难。据说当年因为这些小说的风靡,社会上掀起了“观测”火星的浪潮,人们排着队去建国门的古观象台观看星象。
  Stage 3
  第三阶段:反思——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太空和宇宙好像“并不遥远”了。我们享受通讯卫星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比我们思考更多的科幻作家,已经在用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与危机感:刘慈欣的《三体》中揭示了“黑暗森林法则”,让人不寒而栗。韩松的《宇宙墓碑》描写在茫茫星空背景寻找人生目标的苦涩与艰难;王晋康的《拉格朗日坟场》展示太空中仍然存在风险的人类世界……
  《中国太阳》
  作者:刘慈欣
  小说讲述了开发西部过程中,航天技术的有效参与人造太阳的想法并不新鲜,不过,文章写于2001年,所以这个想法以及所设想的技术还是比较超前的。
  《沧桑》
  作者:吴岩
  人类百万年移民火星时所经历“后文化危机”与“后感情危机”,在这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19日,中国男装领导品牌七匹狼于北京尊邸(Johnnie WalkerHouse)成功举办七匹狼男装品格名士颁奖盛典“品格·回响”媒体典映。在这之前,作为七匹狼名士精神三位代表人物,张涵予、汪峰、管虎,共同参与了“品格·回响”主题系列短片的拍摄。片中,三位品格名士畅谈人生感悟,并以自己丰富的行业阅历、深度的人生思索为出发点,以独到的见解诠释了七匹狼倡导的“中国式时尚生活方式”。活动
期刊
关键词:环保面料  莨绸:生态与环保交辉下的时尚传奇  时隔三年,“金顶奖”设计师梁子在中国北京饭店金色大厅发布了旗下高端生态品牌TANGY collection 2014春夏系列。在隐退于大众视线的三年间,她在法国参加设计师展会,创办教育基地,从未停止过对莨绸的研究与创新。这种根植于生命的热爱缘于自然又回馈自然,最终化为莨绸的灵魂。在递送诚意与天然之时,梁子希望能与有缘人共同分享来自自然赐予的缘
期刊
把设计的思路直接落实到客户身上,更有说服力。当一个人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形象后,合适的服装就会成为达到这个目标的工具。“形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人,和服装定制也是完全不同的方向。所有的产品都是以人为前提,这个人不出现,所有的准备都只是原材料。”  近年来,我们说到“形象管理”,人们仍旧觉得这是一些十分西化的词,并不是一种大众化的需求,而且人们认为这些词汇所代指的就是穿衣打扮,其实不然。所谓形象,是指人的精
期刊
案例  嘉宾:李梅(知名心理学家)  一个母亲将两幼女关家里饿死;一个母亲给1岁婴儿喂樱桃致孩子窒息;一个母亲将幼子用汽油烧伤;一个母亲和丈夫吵架将孩子扔水里。为什么会有母亲用这些报复行为针对家和孩子?  BQ:是否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假如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孩子的一生都会去“找妈妈”?  L: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尤其是发展早期,母婴关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母”指的是主要照顾者,一般指的是
期刊
当下,运动明星的影响力巨大,他们的运动精神、矫健身姿和活力气质也最被钟表品牌看中,用以代言其高端腕表。有了运动健将的诠释,原本模糊的产品形象就变得清晰丰满起来。与这些运动精神有着相通处的腕表也从功能上、设计上、技术上与运动上做了巧妙的融合。说不上谁攀附了谁,名将和名表的姻缘,双赢往往是最终结果,腕表即品位,为名将抬高身价;名将成为品牌活生生的宣传案例,赋予机械生动和活力。  对于品牌来说,一旦与名
期刊
“莨绸”的制作工艺和选材完美地契合了尊重土地的深层意蕴,取白天然的植物染料——薯莨,在上色过程中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纯净色系又渗透着生态环保的良性导向,这一几近失传的经典工艺也在向世人传递着尊重自然的理念;“叫板!比萨”的新潮不只是独辟蹊径的口味与服务,更多的是它在环保方面给予的真诚关注,他们设立环保经理一职,单独划分管理部门,无论是比萨盒纸张来源,还是外送工具,再到大大小小的运作细节,无不表现着注
期刊
关键词:环保经理  叫板!比萨:独辟新径——绿色暴风导向师  “我们要照亮这个城市!我们将美食创意和新鲜的高品质原料融于一炉,再加上技艺精湛的操作和醇厚的老北京风味,为您带来革命性的比萨产品。不论您在何处,我们都将为您及时奉上营养健康的比萨美食,让您感受完美便捷的外卖服务!”  叫板!比萨的老板之一佳德(JADE),来中国已经有16年了,他热爱这座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他在这里打拼,在这里延
期刊
时尚是转瞬即逝的,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艺术却是永恒不变的,艺术是一种精神态度。然而,艺术与时尚正以多种的手段和丰富的面貌实现着不断的合作。一时间,时尚与艺术的关系不再泾渭分明。当现代时尚发迹,设计师成为受人追捧的职业。而与设计师亲密交往的艺术家朋友们,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了另一场革命,现代艺术由此诞生。它们相互碰撞、相互吸引。  2013年9月《迪奥精神》展览于上海当代艺术馆拉开序幕,以此向Dio
期刊
换季时节,是女人衣橱最混乱的季节。两个交替、但是着装需求截然不同的季节里,两个季节的衣服会在一个很短暂的时间段,拥挤在本来属于一拨儿衣服的衣橱里。就像酒店的一间套房,前一拨客人还没来得及退房,新一拨儿客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拎着大包小包入住啦。“我的那件黑色高领毛衫怎么找不到啦? ”每当这个时节,也是物质狂面对衣橱在抓狂的时候。气温骤降,对于薄衫短裙的出街,不仅有冻成感冒的危险,连自己一天都觉得别扭。 
期刊
最近两个时尚大咖的科技动作非常引人注目。一个是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的微信咨询顾问业务,一个是 Burberry的 iPhone5S时装秀传播。  自 2010年 10月 15日领先其他奢侈品牌开设官方微博以来,于 2012年 11月 8日,更首先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如今,路易威登在微信这个区块又先人一步有了全新的推广及切入方式:针对微信的咨询顾问。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品牌的公众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