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校课堂教学随之进入了“多媒体”时代。结合实际,针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1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构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思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转变。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的交互特点,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能够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我校经过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参加定向运动越野赛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学生的认知途径也十分有限,依赖教材和教师的情况十分普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电子白板的功能,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时,教师就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将素材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并配上了音乐进行整体呈现。学生在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草原的美,如身临其境,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进一步感受语文中的语言美,展开联想、想象,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从图片、视频、图形、文字、图表等内容中获取信息,在丰富学生认知途径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难点简单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这个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期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进程个性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學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在课题的研究中,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成功案例和课件。
通过研究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的实现。广大教师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2]张春辉,陈戈煜,耿景海.教育也是平的-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1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构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思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转变。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的交互特点,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能够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我校经过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了参加定向运动越野赛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学生的认知途径也十分有限,依赖教材和教师的情况十分普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电子白板的功能,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时,教师就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将素材进行了加工和整理,并配上了音乐进行整体呈现。学生在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草原的美,如身临其境,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进一步感受语文中的语言美,展开联想、想象,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从图片、视频、图形、文字、图表等内容中获取信息,在丰富学生认知途径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难点简单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这个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期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进程个性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學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在课题的研究中,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成功案例和课件。
通过研究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的实现。广大教师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2]张春辉,陈戈煜,耿景海.教育也是平的-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