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命的茁壮成长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会是“学生第二”呢?“学生第一”不是教育界的常识吗?李希贵在《学生第二》的“自序”中做出了解释:“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盯着目标而不去思量自己的角色,说不定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换句话说,在学校里,或许应该是“校长、教师第一”“学生第二”。
  然而,这样的“学生第二”,恰恰是真正的“学生第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进而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第二”恰恰反映了教育的真谛。
  李希贵的许多思考与实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李希贵提倡要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他也一直致力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担任高密一中校长时,他曾经开发出近200个奖励学生的项目。可是尽管开发出如此多的奖项,依然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于是,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建立了“学生技能测试站”。“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项目不能够满足他的需求,就可以到这个测试站去申请新的测试项目。学生的申请不仅要包括测试内容、测试标准,还要提出测试的方法。”这个测试站的建立,引起了学生对自身优缺点的思考,对他们无疑有长远的鞭策鼓励作用。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拥有一颗进取心,才是最重要的,好学生之“好”,原本就是因人而异的,岂能让学习成绩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教育局长如果不关注天天发生在课堂里的事情,不关心孩子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这才是本末倒置。”读到这句话时,让我震惊。李希贵既是语文教师,也当过多年的校长与教育局局长,我震惊的原因在于我所知的教育局长几乎没有如此深切地关注课堂中孩子们状态的。不过,教育工作者不是本就该置身教育现场,触摸并感受学生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吗?
  “一个聪明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放错了位置的财富。”李希贵让教师把适合自己的道路拓得更宽、走得更远。他还寻找各方面的力量,为办好教育保驾护航,比如让党政部门愿意办教育,希望办好教育;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教育敞开在民众面前,通过民众雪亮的眼睛监督教育行为。
  《学生第二》给我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保持敏锐的心思,不能让自己盲目、麻木。“每年毕业典礼上,给最优秀的学生发放毕业证书的不是校长,而是学校里评选出的学生最爱戴的老师。”但如今,中学毕业仪式根本不被重视,甚至使得学生都认为高中毕业证书可有可无。学生的心灵就这样渐渐变得荒芜,他们精神的成长与生命的拔节,经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难道还不可悲吗?即便外界环境再差,关乎生命成长的校园也不该沦陷,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更不该沦陷。
  除了发现,还要创造教育契机。校长分发午餐给每一个学生、发红包给每一个学生、给所有获奖的学生颁奖……在与学生不厌其烦、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拉近彼此的关系,打开彼此的心扉,见证彼此的成长。李希贵说:“很明显,这样的机会如果不是校长自己去创造,就会从校长工作的忙乱中溜走。而溜走的机会多了,教育的果实自然也就干瘪了。仔细想来,溜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机会,而是管理的激情和教育的智慧。当我们漠视这些机会,开始在校园里随遇而安,在世俗中随波逐流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李希贵特别强调“无中生有”,他认为所谓的“无”并不是真正的“无”,“只是许多时候这些资源并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罢了,需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一些,把眼界放宽一点,到更大的领域里去寻找。”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都是有局限的,但是只要利用好这些有限的条件,也是可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的。
  因发现而创造,用创造带动更多的发现,就能促成更多的把握。如此一来,教育的花朵就可能开遍更多的地方,也许是校园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是师生之间一次轻松随意的漫谈……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蕴含着教育的真谛,包孕着教育的可能。
  教师既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又是发现者、创造者与把握者,这些角色,实则是教师应有的定位。通常,一个好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实现这些角色的切换。通过为学生提供服务,去发现、创造教育的机会,直至实现把握学生人生走向。如此,教师把握住的也必定是自己的人生,实现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成就的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学生第二”并不意味着“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第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实际上是同等重要的。正如李希贵所说:“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在小树苗茁壮成长的同时,站立于一旁的农人或园丁也能得到最淳朴最本真的快乐。
  同样的,对学生成长的格外关注,其实也就是教师进行“自救”的途径。“救学生”其实就是“救自己”,“救自己”等同于“救学生”。抱怨与牢骚于事无补,它只会让原本糟糕的处境变得越糟,让心态更为失衡。
  许多老师抱怨没有时间读书,抱怨学校图书馆新书不够,抱怨工作忙碌生活紧张,所以不读书就成为常态。依靠读写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人生境界,本来就是“教师”这个词的题中之义,否则该怎么“教”?又何来为“师”之说?没有时间读书?周末和寒暑假干啥去了?看电视、上网、逛街的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在李希贵看来,一流的教师固然需要学校的刻意培养,需要一个可以激发干劲的机制,但最根本的是教師需要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助者天助之”,这句老话字字在理,教师自己倘若不愿醒来,任谁呼唤都是没用的。
  在不甚健康的教育生态中,教师积极主动的行为,既能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又能把光和热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在我看来,李希贵的《学生第二》是一本鼓励教师向上向善的书籍。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教育环境,就是改变教育的未来;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前行,推动学生走向永恒的真善美,让他们拥有更多成长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惠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十几年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向各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乐平市第七小学的教师们也在迷茫中被推着走进了新课程。如今,由于学校坚持“以反思促成长”的指导思想,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的前提、过程、结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达到不断深入、理性升华的境界。  一、引导教师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滴进行反思  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难免会有来自新课程方方面面的困惑、冲突以及欣喜、感受,他们也
期刊
2000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广开来。随即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与之配套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都出现了一个新的课型——口语交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口语交际”课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课型培养的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于“口语交际”课着眼于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必备能力”,它
期刊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完整又紧密相连的故事,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形象以及将相之间“和—不和—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
期刊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年级学生从简单计算走向复杂运算的一个中转站,同时其列式功能还承载着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复杂数量关系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而言,其思维含金量是不言而喻的,但一直以来,计算教学因其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同时为了追求一定的量化标准,常将其列为只是单纯的技能练习。如何让一节看似只能机械操练的计算课让学生思维之花悄然开放,张玉平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片段一】 “说”中现思维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语文教学必须“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两个为主”,实现 “两‘性’统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观看了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视频《晏子使楚》,现撷取其中两个片段与同仁交流。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外出旅游时发现有这样一块匾(出示图片),上面四个字我想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谁愿
期刊
说明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因为较之其他文体缺乏生动性、形象性。教师上课时,往往依据考点框定教学目标,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去语文化严重,教者教得无味,学生学得乏味。笔者有幸看到王君老师执教的说明文《松树金龟子》的教学实录,感觉这节课真的就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一样,是一次“科学与诗的完美之旅”。  【片段一】中阶挑战  师:现在我们进入课文挑战学习。  投影
期刊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一个传统教学内容,作为起始课,因为不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便成为许多教师选择公开课执教的课题,形成了许多经典教学案例。这些经典案例大多以掌握角的特征为重点,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围绕重难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变式练习。这样的教学关注着知识传授的每一个细节,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一定能正确建立起角的表象,数学知识、技能的目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近距离地欣赏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生动而有营养”的小学数学课。吴老师的授课课题是“小数的意义”,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借助“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情境,抽象并建立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进而理解小数的意义。而吴老师的“小数的意义”给了我另一种感受:数是“垒”起来的。下面节选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直观模型生动演绎0.1  (吴老师由0.5元介入,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依托實现课内大量阅读、高效阅读。然而随着实验的推进和深入,我越来越发现一些丛书使用不尽如人意:如一个单元可能只随文链接一篇或两篇,余下的文章则以“同学们课后自己阅读”一语带过;课时没有处理好,来不及链接文章,干脆整个单元都布置学生自读。长此,丛书恐将成为教师们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丛书使用率,使丛书使用得有“序”又有“法”
期刊
一次他乡邂逅,有幸结识了陈忠老师,进而拜读了他的“健康成长三部曲”。读着读着,有一种直抵内心、相见恨晚的强烈感受。这位年近古稀的长者,用了六年时间,撰写并出版了《一瓣心香——陈忠教授讲演录》《一往情深——陈忠教授交流录》《一点灵犀——陈忠教授案例录》。“三部曲”围绕着教育的一个核心话题——“人的健康成长”说事儿。  通读全书发现,“健康成长三部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汇。一个简朴的工作室,一个智慧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