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会是“学生第二”呢?“学生第一”不是教育界的常识吗?李希贵在《学生第二》的“自序”中做出了解释:“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盯着目标而不去思量自己的角色,说不定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换句话说,在学校里,或许应该是“校长、教师第一”“学生第二”。
然而,这样的“学生第二”,恰恰是真正的“学生第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进而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第二”恰恰反映了教育的真谛。
李希贵的许多思考与实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李希贵提倡要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他也一直致力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担任高密一中校长时,他曾经开发出近200个奖励学生的项目。可是尽管开发出如此多的奖项,依然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于是,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建立了“学生技能测试站”。“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项目不能够满足他的需求,就可以到这个测试站去申请新的测试项目。学生的申请不仅要包括测试内容、测试标准,还要提出测试的方法。”这个测试站的建立,引起了学生对自身优缺点的思考,对他们无疑有长远的鞭策鼓励作用。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拥有一颗进取心,才是最重要的,好学生之“好”,原本就是因人而异的,岂能让学习成绩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教育局长如果不关注天天发生在课堂里的事情,不关心孩子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这才是本末倒置。”读到这句话时,让我震惊。李希贵既是语文教师,也当过多年的校长与教育局局长,我震惊的原因在于我所知的教育局长几乎没有如此深切地关注课堂中孩子们状态的。不过,教育工作者不是本就该置身教育现场,触摸并感受学生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吗?
“一个聪明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放错了位置的财富。”李希贵让教师把适合自己的道路拓得更宽、走得更远。他还寻找各方面的力量,为办好教育保驾护航,比如让党政部门愿意办教育,希望办好教育;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教育敞开在民众面前,通过民众雪亮的眼睛监督教育行为。
《学生第二》给我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保持敏锐的心思,不能让自己盲目、麻木。“每年毕业典礼上,给最优秀的学生发放毕业证书的不是校长,而是学校里评选出的学生最爱戴的老师。”但如今,中学毕业仪式根本不被重视,甚至使得学生都认为高中毕业证书可有可无。学生的心灵就这样渐渐变得荒芜,他们精神的成长与生命的拔节,经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难道还不可悲吗?即便外界环境再差,关乎生命成长的校园也不该沦陷,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更不该沦陷。
除了发现,还要创造教育契机。校长分发午餐给每一个学生、发红包给每一个学生、给所有获奖的学生颁奖……在与学生不厌其烦、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拉近彼此的关系,打开彼此的心扉,见证彼此的成长。李希贵说:“很明显,这样的机会如果不是校长自己去创造,就会从校长工作的忙乱中溜走。而溜走的机会多了,教育的果实自然也就干瘪了。仔细想来,溜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机会,而是管理的激情和教育的智慧。当我们漠视这些机会,开始在校园里随遇而安,在世俗中随波逐流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李希贵特别强调“无中生有”,他认为所谓的“无”并不是真正的“无”,“只是许多时候这些资源并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罢了,需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一些,把眼界放宽一点,到更大的领域里去寻找。”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都是有局限的,但是只要利用好这些有限的条件,也是可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的。
因发现而创造,用创造带动更多的发现,就能促成更多的把握。如此一来,教育的花朵就可能开遍更多的地方,也许是校园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是师生之间一次轻松随意的漫谈……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蕴含着教育的真谛,包孕着教育的可能。
教师既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又是发现者、创造者与把握者,这些角色,实则是教师应有的定位。通常,一个好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实现这些角色的切换。通过为学生提供服务,去发现、创造教育的机会,直至实现把握学生人生走向。如此,教师把握住的也必定是自己的人生,实现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成就的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学生第二”并不意味着“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第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实际上是同等重要的。正如李希贵所说:“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在小树苗茁壮成长的同时,站立于一旁的农人或园丁也能得到最淳朴最本真的快乐。
同样的,对学生成长的格外关注,其实也就是教师进行“自救”的途径。“救学生”其实就是“救自己”,“救自己”等同于“救学生”。抱怨与牢骚于事无补,它只会让原本糟糕的处境变得越糟,让心态更为失衡。
许多老师抱怨没有时间读书,抱怨学校图书馆新书不够,抱怨工作忙碌生活紧张,所以不读书就成为常态。依靠读写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人生境界,本来就是“教师”这个词的题中之义,否则该怎么“教”?又何来为“师”之说?没有时间读书?周末和寒暑假干啥去了?看电视、上网、逛街的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在李希贵看来,一流的教师固然需要学校的刻意培养,需要一个可以激发干劲的机制,但最根本的是教師需要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助者天助之”,这句老话字字在理,教师自己倘若不愿醒来,任谁呼唤都是没用的。
在不甚健康的教育生态中,教师积极主动的行为,既能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又能把光和热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在我看来,李希贵的《学生第二》是一本鼓励教师向上向善的书籍。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教育环境,就是改变教育的未来;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前行,推动学生走向永恒的真善美,让他们拥有更多成长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惠安高级中学)
然而,这样的“学生第二”,恰恰是真正的“学生第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进而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第二”恰恰反映了教育的真谛。
李希贵的许多思考与实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李希贵提倡要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他也一直致力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担任高密一中校长时,他曾经开发出近200个奖励学生的项目。可是尽管开发出如此多的奖项,依然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于是,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建立了“学生技能测试站”。“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项目不能够满足他的需求,就可以到这个测试站去申请新的测试项目。学生的申请不仅要包括测试内容、测试标准,还要提出测试的方法。”这个测试站的建立,引起了学生对自身优缺点的思考,对他们无疑有长远的鞭策鼓励作用。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拥有一颗进取心,才是最重要的,好学生之“好”,原本就是因人而异的,岂能让学习成绩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教育局长如果不关注天天发生在课堂里的事情,不关心孩子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这才是本末倒置。”读到这句话时,让我震惊。李希贵既是语文教师,也当过多年的校长与教育局局长,我震惊的原因在于我所知的教育局长几乎没有如此深切地关注课堂中孩子们状态的。不过,教育工作者不是本就该置身教育现场,触摸并感受学生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吗?
“一个聪明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放错了位置的财富。”李希贵让教师把适合自己的道路拓得更宽、走得更远。他还寻找各方面的力量,为办好教育保驾护航,比如让党政部门愿意办教育,希望办好教育;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教育敞开在民众面前,通过民众雪亮的眼睛监督教育行为。
《学生第二》给我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保持敏锐的心思,不能让自己盲目、麻木。“每年毕业典礼上,给最优秀的学生发放毕业证书的不是校长,而是学校里评选出的学生最爱戴的老师。”但如今,中学毕业仪式根本不被重视,甚至使得学生都认为高中毕业证书可有可无。学生的心灵就这样渐渐变得荒芜,他们精神的成长与生命的拔节,经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难道还不可悲吗?即便外界环境再差,关乎生命成长的校园也不该沦陷,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更不该沦陷。
除了发现,还要创造教育契机。校长分发午餐给每一个学生、发红包给每一个学生、给所有获奖的学生颁奖……在与学生不厌其烦、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拉近彼此的关系,打开彼此的心扉,见证彼此的成长。李希贵说:“很明显,这样的机会如果不是校长自己去创造,就会从校长工作的忙乱中溜走。而溜走的机会多了,教育的果实自然也就干瘪了。仔细想来,溜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机会,而是管理的激情和教育的智慧。当我们漠视这些机会,开始在校园里随遇而安,在世俗中随波逐流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李希贵特别强调“无中生有”,他认为所谓的“无”并不是真正的“无”,“只是许多时候这些资源并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罢了,需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一些,把眼界放宽一点,到更大的领域里去寻找。”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都是有局限的,但是只要利用好这些有限的条件,也是可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的。
因发现而创造,用创造带动更多的发现,就能促成更多的把握。如此一来,教育的花朵就可能开遍更多的地方,也许是校园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是师生之间一次轻松随意的漫谈……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蕴含着教育的真谛,包孕着教育的可能。
教师既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又是发现者、创造者与把握者,这些角色,实则是教师应有的定位。通常,一个好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实现这些角色的切换。通过为学生提供服务,去发现、创造教育的机会,直至实现把握学生人生走向。如此,教师把握住的也必定是自己的人生,实现的是自己的教育理想,成就的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学生第二”并不意味着“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第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实际上是同等重要的。正如李希贵所说:“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在小树苗茁壮成长的同时,站立于一旁的农人或园丁也能得到最淳朴最本真的快乐。
同样的,对学生成长的格外关注,其实也就是教师进行“自救”的途径。“救学生”其实就是“救自己”,“救自己”等同于“救学生”。抱怨与牢骚于事无补,它只会让原本糟糕的处境变得越糟,让心态更为失衡。
许多老师抱怨没有时间读书,抱怨学校图书馆新书不够,抱怨工作忙碌生活紧张,所以不读书就成为常态。依靠读写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人生境界,本来就是“教师”这个词的题中之义,否则该怎么“教”?又何来为“师”之说?没有时间读书?周末和寒暑假干啥去了?看电视、上网、逛街的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在李希贵看来,一流的教师固然需要学校的刻意培养,需要一个可以激发干劲的机制,但最根本的是教師需要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助者天助之”,这句老话字字在理,教师自己倘若不愿醒来,任谁呼唤都是没用的。
在不甚健康的教育生态中,教师积极主动的行为,既能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又能把光和热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在我看来,李希贵的《学生第二》是一本鼓励教师向上向善的书籍。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教育环境,就是改变教育的未来;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前行,推动学生走向永恒的真善美,让他们拥有更多成长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惠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