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语文教学必须“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两个为主”,实现 “两‘性’统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观看了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视频《晏子使楚》,现撷取其中两个片段与同仁交流。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外出旅游时发现有这样一块匾(出示图片),上面四个字我想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谁愿意读一读?
生:规圆矩方。
师: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再读)
师:小眼睛瞪起来,你们仔细看下,这个“矩”字是不是多了一点?对此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想应该是不小心点上去的。
师:哦,有这种可能,不过那可是挂在门匾上的哟,可以重新修改的哦!
生:有可能是故意点上去的。
师:为什么?
生:为了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这个点为什么会点上去呢?
生补充:我觉得肯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师相机提示:加上了一点就——)。
生:加了一点就很特别。
师: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规矩要——
生:多一点。
师:谢谢!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人哪,规矩要多一点,你看人家古人哪,外圆内方,对自己就这样严格要求,对别人做到圆融、圆润,也强调规矩。比如:就说这个人吧,他叫——
生:晏子。
师:本来这个人叫晏婴,对吧?为什么叫人家晏子呢?
生:这是古代对一些人的尊称。
师:真好!不过呀,我还想问问你们,他说的是古代对一些人的尊称,假如窦老师呀,你们可要注意了,我是一名“女性”,我也在古代,我也受过人尊重,怎么没人叫我“窦子”呀?
生:(哈哈大笑)因为这是对男人的尊称。
师:对,这是古代对那些有特殊贡献的男人尊称。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等。我们以前学过许多有关晏子的故事,回头建议大家看看《晏子春秋》这本书,可能你对晏子会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春秋》中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
【赏析】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为增强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在课前导入下足功夫。窦桂梅老师更是如此。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一是让同学们懂得“生活即语文”,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有一双会观察的慧眼;二是以关键字词(如“矩”字)为突破口,一石激浪,引发争论,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三是提高了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了认真倾听的习惯。如讨论“子”这个字的含义时,窦老师通过示范提醒,让学生明白了“子”是古代对有突出贡献男子的尊称,使学生在潜意识中确立了晏子的突出地位,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片段二]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哟,我刚才看到教材你们已经拿到手里了,读了吗?
生:读了。
(生读)
师:他读得真好,真流利!尤其一处,他故意停顿了一下,有一个“da夫”,平常我们称医生为“dai 夫”,同学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齐答:“da”夫。
指名繼续往下读(略)。当学生把临淄读成了临“chi ”时,老师抓了抓耳朵。
师:请同桌点评。
生:我觉得他读“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读成“这里来了”。还有他的声音够响亮的,有感情,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还听出来了没有?还有一处。
生:他把临淄的“淄”读成了“chi”。
师:(对着读错的同学)你是故意读错让同学们发现呢,还是不经意的呢?
生:有一处我读错了,把“这儿”读成了“这里”,临淄的“淄”这个字比较难。
师:哦,我知道了,你是想考考大家,你再大声地读一下。
生读(略)。
师:你看他读得多好,你也谢谢他,他也谢谢你,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谢谢他给我们的提示。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窦桂梅老师主要是以评促学,评中激趣,以评促思。这里面有老师的评,更有学生的评,有肯定的评,也有否定的评。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始终用欣赏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则“将错就错”,灵活处理。如学生把临淄的“淄”读成了“chi”时,老师灵机一动,问“你是故意读错让同学发现呢,还是不经意间读错了”?至于学生如何回答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通过这一设计,让所有学生加深了印象,改正了错误,也让该同学获得了成就感。叶澜教授说:“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对此,窦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在教学过程中,她会借助符合儿童特征的体态和动作给学生以暗示,帮助其理解。每当同学们有比较好的表现时,总要给予真诚的赞美,同时也不忘引导学生对施助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就这样,窦老师运用教育智慧,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大爱无声,大道至简。我想,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成就皆源于其目中有“人”,心中有爱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响水滩乡中心学校)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外出旅游时发现有这样一块匾(出示图片),上面四个字我想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谁愿意读一读?
生:规圆矩方。
师: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再读)
师:小眼睛瞪起来,你们仔细看下,这个“矩”字是不是多了一点?对此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想应该是不小心点上去的。
师:哦,有这种可能,不过那可是挂在门匾上的哟,可以重新修改的哦!
生:有可能是故意点上去的。
师:为什么?
生:为了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这个点为什么会点上去呢?
生补充:我觉得肯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师相机提示:加上了一点就——)。
生:加了一点就很特别。
师: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规矩要——
生:多一点。
师:谢谢!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人哪,规矩要多一点,你看人家古人哪,外圆内方,对自己就这样严格要求,对别人做到圆融、圆润,也强调规矩。比如:就说这个人吧,他叫——
生:晏子。
师:本来这个人叫晏婴,对吧?为什么叫人家晏子呢?
生:这是古代对一些人的尊称。
师:真好!不过呀,我还想问问你们,他说的是古代对一些人的尊称,假如窦老师呀,你们可要注意了,我是一名“女性”,我也在古代,我也受过人尊重,怎么没人叫我“窦子”呀?
生:(哈哈大笑)因为这是对男人的尊称。
师:对,这是古代对那些有特殊贡献的男人尊称。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等。我们以前学过许多有关晏子的故事,回头建议大家看看《晏子春秋》这本书,可能你对晏子会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春秋》中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
【赏析】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为增强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在课前导入下足功夫。窦桂梅老师更是如此。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一是让同学们懂得“生活即语文”,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有一双会观察的慧眼;二是以关键字词(如“矩”字)为突破口,一石激浪,引发争论,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三是提高了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了认真倾听的习惯。如讨论“子”这个字的含义时,窦老师通过示范提醒,让学生明白了“子”是古代对有突出贡献男子的尊称,使学生在潜意识中确立了晏子的突出地位,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片段二]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哟,我刚才看到教材你们已经拿到手里了,读了吗?
生:读了。
(生读)
师:他读得真好,真流利!尤其一处,他故意停顿了一下,有一个“da夫”,平常我们称医生为“dai 夫”,同学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齐答:“da”夫。
指名繼续往下读(略)。当学生把临淄读成了临“chi ”时,老师抓了抓耳朵。
师:请同桌点评。
生:我觉得他读“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读成“这里来了”。还有他的声音够响亮的,有感情,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还听出来了没有?还有一处。
生:他把临淄的“淄”读成了“chi”。
师:(对着读错的同学)你是故意读错让同学们发现呢,还是不经意的呢?
生:有一处我读错了,把“这儿”读成了“这里”,临淄的“淄”这个字比较难。
师:哦,我知道了,你是想考考大家,你再大声地读一下。
生读(略)。
师:你看他读得多好,你也谢谢他,他也谢谢你,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谢谢他给我们的提示。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窦桂梅老师主要是以评促学,评中激趣,以评促思。这里面有老师的评,更有学生的评,有肯定的评,也有否定的评。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始终用欣赏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则“将错就错”,灵活处理。如学生把临淄的“淄”读成了“chi”时,老师灵机一动,问“你是故意读错让同学发现呢,还是不经意间读错了”?至于学生如何回答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通过这一设计,让所有学生加深了印象,改正了错误,也让该同学获得了成就感。叶澜教授说:“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对此,窦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在教学过程中,她会借助符合儿童特征的体态和动作给学生以暗示,帮助其理解。每当同学们有比较好的表现时,总要给予真诚的赞美,同时也不忘引导学生对施助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就这样,窦老师运用教育智慧,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大爱无声,大道至简。我想,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成就皆源于其目中有“人”,心中有爱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响水滩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