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迁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22380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微创术式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腔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的月经变化上,两组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上,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经腹腔剥除术相比,经阴式剥除术的疗效更好,但二者也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子宫肌瘤;微创术;良性肿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子宫中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又被称为子宫纤维瘤。一般来说,该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身上,发生率约20%-30%[1]。子宫肌瘤剥除术既能保留子宫和患者的生育能力,还能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已成为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经阴式剥除术和腹腔剥除术,现报告如下:
1 一般方法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过B超和妇科检查诊断,这120例患者均患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37-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5.3)岁,均为经产妇。临床症状上,有10例患者表现为下腹部坠痛;有40例患者表现为月经过多。子宫浆膜下肌瘤45例,肌壁间肌瘤42例,阔韧带肌瘤33例。将这两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位置、临床症状等基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经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取膀胱截石位,若肌瘤位于后壁,则直接打开子宫直肠腹膜反折进入腹腔;若肌瘤位于子宫前壁,则打开膀胱腹膜反折进入腹腔。接着,探清肌瘤所在具体位置,用2把直布巾钳夹住肌瘤,使其暴露在阴道位置,并用电刀切开肌瘤的薄膜,接着用剥瘤器迅速剥出肌瘤,最后,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的创面,在检查没有出血症状后将子宫纳入腹腔,用0号可吸收线关闭阴道壁,在阴道留置一根橡胶引流管,留置碘伏单纱24h。
对照组:采用腹腔子宫肌瘤剥除术,全身麻醉,患者取头低足高位,进行常规的腹部消毒铺巾后,建立CO2气腹,脐孔穿刺置镜,左右下腹各穿刺一个穿刺孔置器械。在肌瘤周围注射IOU缩宫素,然后对于带蒂且蒂细的浆膜下肌瘤,先在蒂部套扎后切断,套扎两次后用电凝止血。对于肌壁间肌瘤,用单级电钩在肌瘤最突出的位置切开肌瘤包膜直到显露出肌瘤,然后抓住钳子夹住肌瘤结节向上提啦,使剥瘤器钝性分离肌瘤与子宫肌层,然后使用电凝止血,分离到基底部时用电凝切断,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出现内膜穿透情况,将切除的肌瘤置入到子宫的直肠窝处。接着冲洗残腔,用电凝止血,采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在肌瘤较大的残腔位置缝合两层。用旋切器将肌瘤切碎成条状,然后取出。用止血纱覆盖在子宫切口处止血[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周期、月经天数等,通过对比分析,分析这两种微创术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对比
2.2 月经变化对比
经过医护人员的隨访,在术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的月经周期、月经天数对比如表2所示,这两组患者在月经变化上,经统计学处理,P>0.05,不具有显著差异。
2.3 术后并发症对比
临床上将术后患者最高体温超过38.5℃视为术后发热。其中,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热的有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的有6例,P<0.05,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对照组患者术后还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并发症的有2例,而治疗组则没有。而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则均没有出现。
3 讨论
本文对12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具体显著差异,这表明经阴式手术法比经腹腔手术法相比,优势更为明显。在术后3个月内,月经周期和月经天数上,两组患者的差异不大,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其有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便于患者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章文,姚红,倪观太.子宫肌瘤剥除三种术式临床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2013,17(8):1362-1364.
[2]林素兰.两种微创术式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07(4):338-34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微创术式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腔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的月经变化上,两组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上,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经腹腔剥除术相比,经阴式剥除术的疗效更好,但二者也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子宫肌瘤;微创术;良性肿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子宫中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又被称为子宫纤维瘤。一般来说,该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身上,发生率约20%-30%[1]。子宫肌瘤剥除术既能保留子宫和患者的生育能力,还能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已成为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经阴式剥除术和腹腔剥除术,现报告如下:
1 一般方法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过B超和妇科检查诊断,这120例患者均患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37-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5.3)岁,均为经产妇。临床症状上,有10例患者表现为下腹部坠痛;有40例患者表现为月经过多。子宫浆膜下肌瘤45例,肌壁间肌瘤42例,阔韧带肌瘤33例。将这两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位置、临床症状等基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经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取膀胱截石位,若肌瘤位于后壁,则直接打开子宫直肠腹膜反折进入腹腔;若肌瘤位于子宫前壁,则打开膀胱腹膜反折进入腹腔。接着,探清肌瘤所在具体位置,用2把直布巾钳夹住肌瘤,使其暴露在阴道位置,并用电刀切开肌瘤的薄膜,接着用剥瘤器迅速剥出肌瘤,最后,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的创面,在检查没有出血症状后将子宫纳入腹腔,用0号可吸收线关闭阴道壁,在阴道留置一根橡胶引流管,留置碘伏单纱24h。
对照组:采用腹腔子宫肌瘤剥除术,全身麻醉,患者取头低足高位,进行常规的腹部消毒铺巾后,建立CO2气腹,脐孔穿刺置镜,左右下腹各穿刺一个穿刺孔置器械。在肌瘤周围注射IOU缩宫素,然后对于带蒂且蒂细的浆膜下肌瘤,先在蒂部套扎后切断,套扎两次后用电凝止血。对于肌壁间肌瘤,用单级电钩在肌瘤最突出的位置切开肌瘤包膜直到显露出肌瘤,然后抓住钳子夹住肌瘤结节向上提啦,使剥瘤器钝性分离肌瘤与子宫肌层,然后使用电凝止血,分离到基底部时用电凝切断,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出现内膜穿透情况,将切除的肌瘤置入到子宫的直肠窝处。接着冲洗残腔,用电凝止血,采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在肌瘤较大的残腔位置缝合两层。用旋切器将肌瘤切碎成条状,然后取出。用止血纱覆盖在子宫切口处止血[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周期、月经天数等,通过对比分析,分析这两种微创术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对比
2.2 月经变化对比
经过医护人员的隨访,在术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的月经周期、月经天数对比如表2所示,这两组患者在月经变化上,经统计学处理,P>0.05,不具有显著差异。
2.3 术后并发症对比
临床上将术后患者最高体温超过38.5℃视为术后发热。其中,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热的有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的有6例,P<0.05,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对照组患者术后还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并发症的有2例,而治疗组则没有。而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则均没有出现。
3 讨论
本文对12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具体显著差异,这表明经阴式手术法比经腹腔手术法相比,优势更为明显。在术后3个月内,月经周期和月经天数上,两组患者的差异不大,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其有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便于患者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章文,姚红,倪观太.子宫肌瘤剥除三种术式临床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2013,17(8):1362-1364.
[2]林素兰.两种微创术式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07(4):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