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对急诊心肌梗死(AMI)进行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冠状动脉成功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心肌酶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严格掌握 AMI患者行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开通绿色通道,早期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在有效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完成溶栓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预后质量。
关键词: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
静脉溶栓是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据临床研究发现,越早行溶栓治疗,越有利于提高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尽可能争取宝贵的溶栓时机,建立急诊绿色通道,降低死亡率[1]。对可疑患者给予迅速确诊和及时溶栓是避免溶栓延迟的有效途径。现就我院急诊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开通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28~72岁,平均(53.2±8.5)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均在24 h之内。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正后壁心肌梗死6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例,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3例,高侧壁心肌梗死3例。所有患者对治疗计划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为患者积极止痛,嘱其绝对卧床,定期进行心电监护。为患者予以硝酸甘油持续滴注,同时采取强化他汀、低分子肝素钙、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将150万单位尿激酶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同时将100 m g肝素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3 d。随后皮下注射0.4 m L速避凝,2次/d,疗程为5 d。
1.3疗效观察
记录患者在治疗后的身体指标,包括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及心肌酶峰时间。统计2组患者的再通率,是否溶栓成功可依据以下方式判定:(1)胸痛在输入溶栓剂2 h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抬高S-T段用溶栓剂2 h内再抬高最显著导联迅速回落≥50%;(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值提前在发病14 h之内;(4)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溶栓发生后2 h内出现加速性自主心率,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改善或消失,下壁梗死者出现窦房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若患者具备上述4项中2项及以上则表示再通成功,但第1项和第3项组合为例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分析,采用( )表示计量资料,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成功再通18例,失败5例,再通率为78.26%;观察组成功再通8例,失败15例,再通率为23.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6923,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心肌酶峰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2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鼻黏膜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对照组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鼻黏膜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可在局部治疗后好转或可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的开展。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内科常见急症,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2],临床上患者常由于某些诱因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聚集于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缺血1 h以上就可能造成心肌坏死[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其治疗的根本在于迅速恢复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故一旦确诊病症,应尽块使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4]。常规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状动脉阻塞,但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目的,患者的并发症较多,病死率很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冠状动脉成功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可见,静脉溶栓确实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致病机制是阻塞,静脉溶栓治疗可促使心肌得到血液的再次灌注,从而缩小梗死面积,实现挽救濒死心肌和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帮助患者脱离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同时住院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心肌酶峰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尿激酶是内源性纤溶酶激活剂,可直接作用于血栓表面的纖维酶原,激活纤溶酶原释放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前凝血因子Ⅴ和Ⅷ以及纤维蛋白原,达到溶解冠脉内血栓的效果。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有助于消除冠状动脉的阻塞,提高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还可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静脉溶栓的效果与时机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溶栓越早效果越佳,故在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确诊病情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开展静脉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赵软英.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23(14):198
[2]张小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与急诊PCI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1):22-23
[3]林文娟,励灵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4-26
[4]岳喜平.早期与延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7):62-63,66
关键词: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
静脉溶栓是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据临床研究发现,越早行溶栓治疗,越有利于提高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尽可能争取宝贵的溶栓时机,建立急诊绿色通道,降低死亡率[1]。对可疑患者给予迅速确诊和及时溶栓是避免溶栓延迟的有效途径。现就我院急诊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开通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28~72岁,平均(53.2±8.5)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均在24 h之内。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正后壁心肌梗死6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例,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3例,高侧壁心肌梗死3例。所有患者对治疗计划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为患者积极止痛,嘱其绝对卧床,定期进行心电监护。为患者予以硝酸甘油持续滴注,同时采取强化他汀、低分子肝素钙、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将150万单位尿激酶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同时将100 m g肝素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3 d。随后皮下注射0.4 m L速避凝,2次/d,疗程为5 d。
1.3疗效观察
记录患者在治疗后的身体指标,包括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及心肌酶峰时间。统计2组患者的再通率,是否溶栓成功可依据以下方式判定:(1)胸痛在输入溶栓剂2 h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抬高S-T段用溶栓剂2 h内再抬高最显著导联迅速回落≥50%;(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值提前在发病14 h之内;(4)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溶栓发生后2 h内出现加速性自主心率,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改善或消失,下壁梗死者出现窦房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若患者具备上述4项中2项及以上则表示再通成功,但第1项和第3项组合为例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分析,采用( )表示计量资料,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成功再通18例,失败5例,再通率为78.26%;观察组成功再通8例,失败15例,再通率为23.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6923,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心肌酶峰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2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鼻黏膜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对照组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鼻黏膜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可在局部治疗后好转或可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的开展。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内科常见急症,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2],临床上患者常由于某些诱因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聚集于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缺血1 h以上就可能造成心肌坏死[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其治疗的根本在于迅速恢复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故一旦确诊病症,应尽块使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4]。常规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状动脉阻塞,但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目的,患者的并发症较多,病死率很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冠状动脉成功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可见,静脉溶栓确实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致病机制是阻塞,静脉溶栓治疗可促使心肌得到血液的再次灌注,从而缩小梗死面积,实现挽救濒死心肌和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帮助患者脱离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同时住院时间、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心肌酶峰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尿激酶是内源性纤溶酶激活剂,可直接作用于血栓表面的纖维酶原,激活纤溶酶原释放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前凝血因子Ⅴ和Ⅷ以及纤维蛋白原,达到溶解冠脉内血栓的效果。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有助于消除冠状动脉的阻塞,提高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还可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静脉溶栓的效果与时机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溶栓越早效果越佳,故在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确诊病情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开展静脉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赵软英.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23(14):198
[2]张小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与急诊PCI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1):22-23
[3]林文娟,励灵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4-26
[4]岳喜平.早期与延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7):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