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服装成为大众追求的时尚产品。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服装和艺术类院校担当起了培养服装设计师的重任。但是,由于多年来基层群众服装意识的淡薄,使得大多数报考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服装感觉。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有必要通过服装效果图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着装观念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于是,服装院系将服装效果图作为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研究,产生了一批在这方面很有成就的教师,他们为国内服装效果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效果图教学方法的探究还远未结束,中青年教师应该在前辈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近几年,通过与一些学生接触。了解到,虽然他们在效果图临摹上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图的表现效果并非令人满意。经过分析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效果图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服装效果图教学基本划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从新生入学起,首先进行一到两年基础绘画练习。他要求学生在素描、彩画、速写、慢写,甚至于国画、版画、雕塑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在高中已经花费了大部分时间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基本功已经具备。在惯性、惰性甚至是青年人争强好胜心理的作用下,他们更愿意在已知领域崭露头角。他们对于服装的认识往往脱离工业产品的观念,致力于纯艺术领域的创新,希望把自己培养成冠以“服装设计师”名称的纯艺术家。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如果教师不适当的加以抑制,学生两年的时间很快花费在与以后从事专业关系不大的细枝末节上。对于服装效果图的进步,以及对服装的理解都形成了短期内难以克服的障碍。在与一些毕业生的接触中,他们提到,把这几年时间花费在纯艺术领域的学习上是以求职时的低姿态为代价的。
另一种是:从新生入校起,进行半年或取消纯艺术基础课程,直接进入效果图教学阶段,并且与设计课呼应,两者同时进行。这样致使学生在效果图的绘制中不知如何运用以前学习的绘画技法,对服装效果图的特性概念模糊。从而造成这类院校每届最多能出十名效果图较好的学生。在已经把大学教育作为普及教育的今天,这个目标远远不够。学校有责任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效果图的绘制方法,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训练学生良好的服装感觉,为以后的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课程设置模式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就第一种培养方式而言:由于近年不断扩大招生,考虑到入学新生的质量良莠不齐。为了使全体学生能够在相对统一的艺术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效果图和服装设计学習。有必要对新生的绘画技能进行加强,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减少下一阶段的教学障碍。而第二种培养方式,其优点在于:它基于现阶段国内大多数考生对服装设计的概念比较模糊,即不了解服饰的历史演变及其规范,又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意识。通过效果图与服装设计课程的呼应进行,有利于尽早的把握时尚脉搏,熟悉服装设计的要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造成一方面大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无良策解决。于是,凭借领导的抉择,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关键。这会造成了教师队伍中意见的分歧,很不利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依笔者拙见,应该将速写、慢写、素描、彩画、甚至是雕塑、版画等纯艺术绘画形式与效果图教学相呼应进行。具体实施细则基本应有三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针对同一着装人物主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制,找出各画种的差异和关联。(当然,也可以通过教研组会议,使各门课绘制的人物和着装保持统一,使学生深刻感觉到效果图与其他画种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至少运用三种以上的方法(必须包括服装效果图)表现自己设计的服装。
第三阶段,进行学生的圆桌会议,让学生自己去谈他们在绘画中体会到的绘制方法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因为,即使一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精通全部的绘画方法(包括服装效果图的各种已知与未知的绘制技巧),学生之间的借鉴与吸收会为他们更熟练的表现设计思想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巧。青年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会对效果图教学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建立对服装效果图绘制方法的摸索。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完成大量的绘制工作,因为我们主要是建立这种分析利用其他画种技巧和理论的思路,而非形成固定的绘制模式。应该肯定,固定的绘制模式,会阻碍学生接受新鲜事物,也会妨碍学生以后适应各种不同的品牌风格。在这一点上,服装效果图与纯绘画是不尽相同的。
另外,为了保持各画种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跨越现有教研组、科、系的条块分割。确保专业教师在两个层面上发挥发挥作用:一、在本专业教研组(或科、系)内加强沟通,促进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提高。二、通过其他画种教师与服装设计和服装效果图老师的沟通,使各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达成默契、相互理解。
笔者希望通过以上方法,借鉴其他画中的经验,会对以后的效果图教学提供新的动力,为学生更快的进入专业领域提供帮助。
近几年,通过与一些学生接触。了解到,虽然他们在效果图临摹上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图的表现效果并非令人满意。经过分析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效果图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服装效果图教学基本划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从新生入学起,首先进行一到两年基础绘画练习。他要求学生在素描、彩画、速写、慢写,甚至于国画、版画、雕塑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在高中已经花费了大部分时间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基本功已经具备。在惯性、惰性甚至是青年人争强好胜心理的作用下,他们更愿意在已知领域崭露头角。他们对于服装的认识往往脱离工业产品的观念,致力于纯艺术领域的创新,希望把自己培养成冠以“服装设计师”名称的纯艺术家。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如果教师不适当的加以抑制,学生两年的时间很快花费在与以后从事专业关系不大的细枝末节上。对于服装效果图的进步,以及对服装的理解都形成了短期内难以克服的障碍。在与一些毕业生的接触中,他们提到,把这几年时间花费在纯艺术领域的学习上是以求职时的低姿态为代价的。
另一种是:从新生入校起,进行半年或取消纯艺术基础课程,直接进入效果图教学阶段,并且与设计课呼应,两者同时进行。这样致使学生在效果图的绘制中不知如何运用以前学习的绘画技法,对服装效果图的特性概念模糊。从而造成这类院校每届最多能出十名效果图较好的学生。在已经把大学教育作为普及教育的今天,这个目标远远不够。学校有责任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效果图的绘制方法,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训练学生良好的服装感觉,为以后的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课程设置模式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就第一种培养方式而言:由于近年不断扩大招生,考虑到入学新生的质量良莠不齐。为了使全体学生能够在相对统一的艺术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效果图和服装设计学習。有必要对新生的绘画技能进行加强,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减少下一阶段的教学障碍。而第二种培养方式,其优点在于:它基于现阶段国内大多数考生对服装设计的概念比较模糊,即不了解服饰的历史演变及其规范,又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时尚意识。通过效果图与服装设计课程的呼应进行,有利于尽早的把握时尚脉搏,熟悉服装设计的要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造成一方面大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无良策解决。于是,凭借领导的抉择,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关键。这会造成了教师队伍中意见的分歧,很不利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依笔者拙见,应该将速写、慢写、素描、彩画、甚至是雕塑、版画等纯艺术绘画形式与效果图教学相呼应进行。具体实施细则基本应有三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针对同一着装人物主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制,找出各画种的差异和关联。(当然,也可以通过教研组会议,使各门课绘制的人物和着装保持统一,使学生深刻感觉到效果图与其他画种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至少运用三种以上的方法(必须包括服装效果图)表现自己设计的服装。
第三阶段,进行学生的圆桌会议,让学生自己去谈他们在绘画中体会到的绘制方法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因为,即使一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精通全部的绘画方法(包括服装效果图的各种已知与未知的绘制技巧),学生之间的借鉴与吸收会为他们更熟练的表现设计思想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巧。青年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会对效果图教学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建立对服装效果图绘制方法的摸索。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完成大量的绘制工作,因为我们主要是建立这种分析利用其他画种技巧和理论的思路,而非形成固定的绘制模式。应该肯定,固定的绘制模式,会阻碍学生接受新鲜事物,也会妨碍学生以后适应各种不同的品牌风格。在这一点上,服装效果图与纯绘画是不尽相同的。
另外,为了保持各画种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跨越现有教研组、科、系的条块分割。确保专业教师在两个层面上发挥发挥作用:一、在本专业教研组(或科、系)内加强沟通,促进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提高。二、通过其他画种教师与服装设计和服装效果图老师的沟通,使各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达成默契、相互理解。
笔者希望通过以上方法,借鉴其他画中的经验,会对以后的效果图教学提供新的动力,为学生更快的进入专业领域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