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风格谈
周国平,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他的文章文笔优美,观点独到深刻,受到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周国平有着女性般的感性和善思。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衡量世俗的事物,于是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
周国平的散文推崇“平淡有味”,文章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议论性散文透着淡然,他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读他的文章,能读出生活的真滋味。
作文观
写文章,如果单纯是为了完成某种写作任务,很难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尤其是那些沒有自己思想的人云亦云的东西,其实就是文字糟粕。要打动读者,先得学会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文章才会有保障。
名篇赏读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选自《人生哲思录》,有删减)
技法借鉴
1.思想从生活中提炼,要饱蘸哲理。说起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作者看待此问题的视角与众人截然不同——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才能真正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观点独到,自然能赢得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我们只有具备了看待任何事情都能融入自己特有的体会和思想,文章的观点自然耳目一新。
2.剖析说理深入浅出,要明白顺畅。作者在讲述如何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这一道理时,从人生责任不可分担、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等方面展开,借助引用、举例等手法,准确而通俗地讲述了其中的道理,即每个人只有认清了自己在世上要做的事,并认真做好,就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结论是前面深入浅出分析说理的结果,顺理成章。
名段赏读
(一)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选自周国平《比成功更宝贵的》)
点评
人人都渴望成功,甚至有不少人把“成功”当成自己活着的唯一动力和追求。对此,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追求”本身。不断追求,才能咀嚼出其中滋味,也才能永葆属于自己的“青春”。作者的这种认识必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又转化成自己的生命体悟,透出睿智和灵性。
(二)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自深思的时候,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做回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自己与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句话都会产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
(选自周国平《独处的充实》)
点评
作者对“独处”这一抽象的概念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来诠释——独处是与心灵对话,与名作交流,与自然沟通……这些寻常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如此一来,“独处”的意义,就能“深入人心”,为大家所接受了。
(三)
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都良莠不齐,有干的有看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干的永远在干,看的一直在看,而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看客,偶尔投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选自高考作文《尺子》)
点评
为批驳“惰性”这一坏习惯,作者从家庭生活小事谈起,用总在厨房忙碌却因一次身体不舒服没做饭菜的妈妈这一个个像,引出社会中类似评价不公的群像,由点到面,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观点,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周国平,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他的文章文笔优美,观点独到深刻,受到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周国平有着女性般的感性和善思。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衡量世俗的事物,于是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
周国平的散文推崇“平淡有味”,文章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议论性散文透着淡然,他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读他的文章,能读出生活的真滋味。
作文观
写文章,如果单纯是为了完成某种写作任务,很难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尤其是那些沒有自己思想的人云亦云的东西,其实就是文字糟粕。要打动读者,先得学会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文章才会有保障。
名篇赏读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选自《人生哲思录》,有删减)
技法借鉴
1.思想从生活中提炼,要饱蘸哲理。说起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作者看待此问题的视角与众人截然不同——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才能真正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观点独到,自然能赢得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我们只有具备了看待任何事情都能融入自己特有的体会和思想,文章的观点自然耳目一新。
2.剖析说理深入浅出,要明白顺畅。作者在讲述如何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这一道理时,从人生责任不可分担、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等方面展开,借助引用、举例等手法,准确而通俗地讲述了其中的道理,即每个人只有认清了自己在世上要做的事,并认真做好,就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结论是前面深入浅出分析说理的结果,顺理成章。
名段赏读
(一)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选自周国平《比成功更宝贵的》)
点评
人人都渴望成功,甚至有不少人把“成功”当成自己活着的唯一动力和追求。对此,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追求”本身。不断追求,才能咀嚼出其中滋味,也才能永葆属于自己的“青春”。作者的这种认识必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又转化成自己的生命体悟,透出睿智和灵性。
(二)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自深思的时候,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做回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自己与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句话都会产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
(选自周国平《独处的充实》)
点评
作者对“独处”这一抽象的概念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来诠释——独处是与心灵对话,与名作交流,与自然沟通……这些寻常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如此一来,“独处”的意义,就能“深入人心”,为大家所接受了。
(三)
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都良莠不齐,有干的有看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干的永远在干,看的一直在看,而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看客,偶尔投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选自高考作文《尺子》)
点评
为批驳“惰性”这一坏习惯,作者从家庭生活小事谈起,用总在厨房忙碌却因一次身体不舒服没做饭菜的妈妈这一个个像,引出社会中类似评价不公的群像,由点到面,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观点,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