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97年以来,我们对机械制造、数控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热加工、汽车运用与管理等专业的高职高专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进行了調查,共发出毕业生调查表700份,回收545份,回收率为77.9%。其目的是掌握近年来参加工作的机械类高职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从业情况,深入了解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建议,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这些重要信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必将对机械高职的专业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调研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为:生产现场的工艺工程师;机电控制设备的维护人员;数控机床编程与维修人员、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操作人员;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人员;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等等。
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进行了定位,形成了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
1.专业整体框架
为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使学生毕业时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就业后适应性强、有发展后劲,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拟分为前后两段:前段采用“大类化、宽口径”的培养模式,通过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涵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该教育层次要求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关键技能。后段,则根据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趋势,将同一专业分解为若干专门化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按照就业市场的预测信息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中的一个,接受针对性教学和实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与能力准备。
2.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教改必须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课程开发应从职业分析入手,响应岗位对知识、能力结构的最新要求;瞄准本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完善;强调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打破传统课程原有学科体系,将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重新构筑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需要哪些综合能力;其次,分析这些综合能力是由哪些单项能力构成,而这些单项能力又由哪些能力要素所构成,这些能力要素就是应知应会点或知识点;最后,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分别调整组合相关课程,进而构成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设置的课程中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课程体系亦不再采用普通高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而代之以模块式结构。
根据上述专业整体框架和教学方案设计思路,本专业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分为公共课模块和专门课模块两大部分。模块是构筑课程体系的结构单元,包含本专业不同阶段的若干课程,涵盖培养对象知识结构中所有“必需,够用”的知识点和能力结构中相应的能力要素。公共课模块的教学达到文化基础知识平台的要求;专门课模块则分为四大支柱模块:基础模块、机械模块、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前三个专门课模块属于整体教学方案的前段,包含六门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和《机械CAD/CAM》。
主干课程是确定专门化方向之前,涵盖该阶段必需知识点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专门课模块中除主干课程外,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也应根据能力结构的要求,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
基础模块涵盖有关机械识图及绘图、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其中《机械制图》应包括计算机绘图的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可开设《金属工艺学》(或《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和内容。
机械模块涵盖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CAD/CAM》,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应包括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可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机床结构及应用》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和内容。
控制模块涵盖机械设备机、电、液、气等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包含液(气)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等内容。另外,可开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工业用微机》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
专门化模块是根据具体的专门化方向,完成学生就业上岗前的针对性教学与实训,课程内容视具体需要而定。如机械制造工艺方向,可学《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加工自动化》、《工艺工装设计》等;设备运行与维护方向,可学《设备修理工艺学》、《设备管理》等;数控技术及应用方向,可学《数控机床原理》、《数控机床结构》、《数控机床编程》,《数控设备的调试、维修》等;机械CAD/CAM方向,可学《数据库原理与结构》、《机械CAD/CAM应用软件设计基础》等;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可学《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等。
机械高职的使命是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快,才能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机械类专业的形态应是“大类化,宽口径,小专门化”,其教学方案应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相比,特别要加强电子技术知识与应用的教学和实训;要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对传统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并注重实效;要牢牢抓住主干课程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为主线,安排好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应遵循整体教学方案规定的原则,多方征求企业意见,并尽可能吸收企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专家参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技工学校来说,对机械专业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在目前的机械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设备不先进、教学方式有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改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对教材进行统一、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通过各种方式,对机械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发凤.机械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7)
[2]徐烨君.《机械制图》模块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7(1)
[3]厉以宁,曹凤歧.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肖海平,付波华.体验教学法: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
[5]袁晓娜.《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案例运用[J].中国科学教育,2004,(7).
根据调研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为:生产现场的工艺工程师;机电控制设备的维护人员;数控机床编程与维修人员、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操作人员;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人员;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等等。
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进行了定位,形成了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
1.专业整体框架
为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使学生毕业时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就业后适应性强、有发展后劲,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拟分为前后两段:前段采用“大类化、宽口径”的培养模式,通过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涵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该教育层次要求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关键技能。后段,则根据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趋势,将同一专业分解为若干专门化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按照就业市场的预测信息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中的一个,接受针对性教学和实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与能力准备。
2.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教改必须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课程开发应从职业分析入手,响应岗位对知识、能力结构的最新要求;瞄准本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完善;强调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打破传统课程原有学科体系,将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重新构筑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需要哪些综合能力;其次,分析这些综合能力是由哪些单项能力构成,而这些单项能力又由哪些能力要素所构成,这些能力要素就是应知应会点或知识点;最后,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分别调整组合相关课程,进而构成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设置的课程中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课程体系亦不再采用普通高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而代之以模块式结构。
根据上述专业整体框架和教学方案设计思路,本专业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分为公共课模块和专门课模块两大部分。模块是构筑课程体系的结构单元,包含本专业不同阶段的若干课程,涵盖培养对象知识结构中所有“必需,够用”的知识点和能力结构中相应的能力要素。公共课模块的教学达到文化基础知识平台的要求;专门课模块则分为四大支柱模块:基础模块、机械模块、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前三个专门课模块属于整体教学方案的前段,包含六门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和《机械CAD/CAM》。
主干课程是确定专门化方向之前,涵盖该阶段必需知识点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专门课模块中除主干课程外,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也应根据能力结构的要求,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
基础模块涵盖有关机械识图及绘图、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其中《机械制图》应包括计算机绘图的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可开设《金属工艺学》(或《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和内容。
机械模块涵盖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CAD/CAM》,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应包括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可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机床结构及应用》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和内容。
控制模块涵盖机械设备机、电、液、气等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包含液(气)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等内容。另外,可开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工业用微机》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
专门化模块是根据具体的专门化方向,完成学生就业上岗前的针对性教学与实训,课程内容视具体需要而定。如机械制造工艺方向,可学《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加工自动化》、《工艺工装设计》等;设备运行与维护方向,可学《设备修理工艺学》、《设备管理》等;数控技术及应用方向,可学《数控机床原理》、《数控机床结构》、《数控机床编程》,《数控设备的调试、维修》等;机械CAD/CAM方向,可学《数据库原理与结构》、《机械CAD/CAM应用软件设计基础》等;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可学《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等。
机械高职的使命是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快,才能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机械类专业的形态应是“大类化,宽口径,小专门化”,其教学方案应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相比,特别要加强电子技术知识与应用的教学和实训;要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对传统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并注重实效;要牢牢抓住主干课程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为主线,安排好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应遵循整体教学方案规定的原则,多方征求企业意见,并尽可能吸收企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专家参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技工学校来说,对机械专业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在目前的机械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设备不先进、教学方式有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改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对教材进行统一、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通过各种方式,对机械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发凤.机械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7)
[2]徐烨君.《机械制图》模块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7(1)
[3]厉以宁,曹凤歧.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肖海平,付波华.体验教学法: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
[5]袁晓娜.《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案例运用[J].中国科学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