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说的象征书写与多元经验(评论)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以晶体的形式书写了55个不同的城市,这些城市又可以从主题上分为记忆、欲望、符号、贸易、眼睛、名字、死者、天空等,还可以从不同形容词的角度来理解,比如连绵的、隐秘的、轻盈的。在卡尔维诺的笔下,这55个不同的城市既多样又同一,小说借用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的汇报,在一个古代背景中,书写了后现代城市的内面复杂景观。
  毫无疑问,城市经验的复杂性是人类生活经验丰富性最重要的载体。经济、消费、社会、技术、政治及其复杂的伦理关系,都深刻地镶嵌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城市的文学经验,也早已超出城乡二元叙事的框架和阶级论述的叙事模式。如果城乡二元叙事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而言具有主导性,那可能源自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曲折与漫长的文化体验。相比之下,阶级叙事模式则是现代性叙事模式的一种,但其立足于革命立场所带来的对于城市世俗文化的否定与拒绝,以及对于无产阶级的抵抗性书写,却只是现代城市经验的特殊历史形态。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城市文学经验,已经进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城市与个人主体性反思的阶段,并因为科技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的整体性影响而产生了更为丰富的书写面向,因而现代主义叙事模式、后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甚至科幻的叙事模式,其实都表征城市文学书写的不同面向。而对于更年轻的作者而言,经验往往比流派与模式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作者而言,二元对立的城乡结构早已经不是其现实经验的框架,相比之下,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媒介经验,技术与装备所带来的未来感,以及多元流动的流行文化,都构成了其城市书写的经验基础。这就使城市文学展现出愈加多元的艺术面貌。
  作为一名90后小说家,陈润庭的创作经验正是如此,并且因为他所修读的中文专业,使其在阅读上又对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有着较为系统的准备,因此,尽管他的创作量不大,但他具有非常自觉的意识,力图写出城市文学不同的经验层面,其中既有未来的、科技经验的独特理解,也有对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下的个体生活的反思,尤其对于某种模式化、重复性的现代生活经验的荒诞性表达。比如《鲮鱼之味》这篇小说,围绕鲮鱼罐头,书写了妻子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中的荒诞性:妻子对鲮鱼罐头的热爱与坚持,源自她对罐头这一“象征装置”的认同。罐头在现代文化中,代表着一种模式化的工业化标准,小说中围绕着对一个罐头是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不同的鱼凑在了一起的细节的关注,显示出了罐头与现代个体生活之间的某种象征关系。润庭的小说,正是在这种细节书写的机理之中,蕴含了对现代城市生活背后的抽象逻辑的反思性叙述。妻子因对罐头的认同,身体变小而越发有女人味了,这一事件背后指涉了现代工业模式及其消费主义对于个体生活方式的塑造,我们可以联想到诸如美容整形以及各种所谓饮食搭配背后所倡导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而丈夫对此则表达了一种不认同, 因而在妻子沉睡之中,他想要亲吻,却闻到了妻子呼出的令人作呕的气息——小说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正借由呕吐这一动作及其呕吐物而得以表达。
  这种带有变形书写的超现实色彩,构成陈润庭城市小说象征书写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莉莉在不在书店》这个短篇中,润庭则以钟表作为另一个象征的装置,来探讨现代城市个体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这篇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构成一个问句:莉莉在不在书店?小说既从莉莉的视角写她在书店昏暗空间中时间感受的变化,同时也从超现实的角度写出了她所遭遇的不同次元空间的折叠,更从店主人庄臣及其妻子薇薇的角度来写莉莉的消失,而同时还以旁观者的“我”在酒吧所遭遇的莉莉及其言语的不确切性来加强对其究竟在不在的讨论。在这里面,钟表的消失与钟表的重新启动,构造了一种关系:世俗时间与超现实时间之间的分界。而在超现实的时间中,莉莉对时间似乎变短的感受、与黑暗的同一及其自我意识的逐渐消失构成其自身自我存在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知道,钟表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传统乡土生活与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差异的标志物。在现代性的叙事中,时间既是一种不断前进的刻度,同时钟表的运转又是以日复一日的重复为其逻辑。因而钟表的重复启动与生活的重复及其从中感受到的时间存在体验就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论题。润庭在这篇小说中,一方面触及了钟表时间的“重复的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的一面,但同时,也触及了没有钟表时间中个体意识所可能面临的与黑暗消失的困境,因此,莉莉在不在书店其实就是借钟表的象征来思考个体自我存在的现代时间困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陈润庭的超现实书写背后其实有着重要的哲学思考,这就使他的小说尽管荒诞,却不离勘探存在的现代小说的精髓。比如同样充满荒诞色彩的《性考古学》,就是一篇以科幻的笔法来讨论现代“性”的哲学命题的小说。小说以叙述者,作为性研究的博士生陈墉的视角,来书写他在进行关于21世纪性的考古过程中,所陷入的科技与性经验的关系的讨论,以及性的技术发展所可能带来的困境。以“主脑”平泽润子所代表的性爱极乐时代,以“专属”所代表的VR性爱时代、以“名器”为代表的过去,还有以真人间性爱所产生的历史(返祖),构成小说中未来到过去四个不同时代的进程。技术对性器的发展使性日益脱离伦理与情感关系,而单纯发展成为一种对象的最优化提取:VR性爱的时代就是在技术的设计下,使人类在没有真人性伴侣,仅仅凭借技术装置(性器与前列腺棒)和技术幻觉而不是想象力促使快乐产生;然而,平泽润子所代表的可怖的尸骸主脑所推动的极乐时代,则进一步脱离了身体性装置,而仅仅凭借纯粹的意识激发,它事实上意味着死亡,因此,当陈墉在过去的“名器”的驱使下产生了性的返祖意识之后,他产生了对VR时代及其未来发展的厌恶、恐惧与脱离:极乐与死亡的同构通向的可能只是空虚之境。
  从叙事的形式感方面,陈润庭的城市小说善于进行文体的杂糅与创新。比如上述的《性考古学》是一篇科幻元素极强的小说,而《骑士之夜》则进一步援引中世纪西方骑士文学的文学想象,营造了一个在酒精刺激下“我”英雄救美的梦境与现实交混的超现实意境。小说以广州为背景,既以地铁、飞机来作为人际关系的拥挤与疏离的隐喻,同时也借用“痒”的象征來书写在焦虑与压力之下的城市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上下司之间以及情侣之间那种难以言明躁动不安的复杂关系。又如《超级玛丽历险记》则是一个以游戏文本为模式所构建的现代流行文本的集合:超级玛丽、蜘蛛侠……以及有着文字自身逻辑所构成的独特的意象,而其中又有着极为现实的细节,比如手机拍照奶茶,因而又是一种虚实杂糅构成的独特审美,表征了技术时代电子文本的拼贴所带来的文学想象力。
  透过某个象征,构建一个荒诞、超现实、充满哲思而有多元杂糅的文学世界,并于其中触摸某种现代城市生活内在的逻辑,进而对其反思,这是阅读陈润庭城市小说时所留下的印象。但是,城市小说之于润庭而言,并非一种自觉的创作倾向,因为构成他创作的经验就是城市经验,所以他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探寻日常生活之中的抽象逻辑及其可能的批判空间,这一点使陈润庭的创作在90后作家中其实非常具有标志性。当然,从阅读的感受而言,润庭的小说总体上并不是那么好读,因为文本中间叙事空间的转化,以及小说讨论哲学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跳跃性,我想这方面需要假以时日,更好地运思打磨,之后会有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  邹 军
其他文献
风和日丽的日子,从衡山路地铁站走出来,沿路向徐家汇方向走,这一段路是最惬意的,车水马龙中,它有着相对的宁静——当然是相对于车喧人哗的徐家汇而言。走到吴兴路口,右面的小区里有四栋高层建筑,门牌号写着吴兴路246弄1-4号,人们通常称这里是“吴兴大楼”。80年代中期建的楼,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僵化得方方正正,完全不能与马路斜对面的衡山宾馆相提并论。这几年,沪上老建筑受人追捧,什么哥特式,什么地中海风格,
期刊
关于母亲  我从小就怕她  怕她逼我吃  她爱吃的  面条,我爱吃馒头夹咸菜  她不信,她说,你咽不下去面条  就不要上学,她用拽到极限的橡皮筋  用力捆我的小辫,她狠狠地说  再让你疯得披头散发  现在,她老了  得了很严重的病  我睡不着就喜欢端详  这個慈眉善目的暴脾气  这个爱使性子的女巫  这个每天等我的  老小孩,这个被疾病折磨的老太太  这个倔强的母亲,这个想把苦全吃完  想把所有的
期刊
玛丽·罗杰斯的一年当中有两件大事,或者说有两个转折点。圣诞节的装饰品刚刚摘下来,她就开始准备第二件大事了。今年,她本来正在翻阅一本时装杂志,她丈夫说:“老太婆,在梦想太阳光了?”  “我看不出来为什么不梦想。”她话语中略带受伤的意味,“毕竟都四年了。”  “我真的看不出来,我们怎样才能花得起这笔钱。”  看她脸上那副神情,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她的朋友巴克斯特太太,也就是那位经理的夫人,也看了那本
期刊
一  台球来到小镇那年,我十六岁。如果我没记错,那是夏天,一个和往常一样的清晨。小镇上下过一场雨,泥土的湿腥气息与水气交杂着,弥漫在小镇上空,几条杂乱的街道被雨水冲洗过后,显得更加杂乱了。马路两边的门陆续打开,在湿漉漉的清晨里,小镇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这是小镇初醒时的模样。我坐在门口,等母亲回家。她是小镇上最好的裁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省城里进批布料。  我心里想着,母亲也许该到了。几声嘈杂的喇
期刊
新人老人  一次课间,一女孩当众问我究竟芳龄多少,我看着他们新鲜水嫩的面容,便有些羞涩自己早已奔三多年的老迈,于是模糊回答道,反正姐姐是叫定了。女孩不依不饶,十岁也是姐姐,一岁也是姐姐,您不至于也是00后吧。我只好笑着招了,姐姐我比你们大接近二十岁呢!旁边一个还带着点童声的女孩即刻悄悄接上一句:好大啊,我要这么大,像老师一样卖力挣钱供房子,不知道该有多难过。说完了又低头拿出镜子来,看看自己的眼角,
期刊
一  人文危机在这个时代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人文社会学科借助于网络平台,使得各类话语的生产如井喷一般惊人;但另外一方面,这些生产出来的话语有多少可以称得上是传统范式意义上的“知识”,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这社会和世界有所关怀和改变,却是令人深感疑虑的。斯坦纳曾经认为,诗学危机开始于19世纪晚期,它源于精神现实的新感觉和修辞学表现的旧模式之间出现了鸿沟。今天科技高度发展之后,生活经验的巨大变形更是
期刊
文学如何面对城市?这绝非一个轻易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不是已经有那么多的城市文学吗?人们甚至已经为“城市文学”编织了一个严丝合缝、起承转合、源远流长的历史谱系,这一谱系打通古今,往往从唐传奇说起,直说到2019年的深圳。可是,“城市文学”难道仅仅是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或城市里的文学吗?“城市文学”的诗学逻辑或美学倾向与“乡土文学”或“古典文学”相比有什么不同?面对从乡土到城市的变迁,从古典到现代的剧变
期刊
那个新的(而且是本不大可能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终于在比萨大学的一座大楼里诞生了,比萨大学离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仅有咫尺之遥。参加“洛弗和利弗研讨会”的代表们聚在一个会议厅里,那个会议厅太大,而那些对这两位受到敬仰的爱尔兰作家感兴趣的与会代表又太少,大厅显得空空荡荡的,不过他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所以就弥补了他们数量上相对的稀少。到了十点半,这个新研究会的领导已经选举产生了出来,喝咖啡的时候,代表们已经互相
期刊
“工业题材”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周扬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提出的,会上周扬在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中首次使用“工业题材”概念,并指出文学创作应将题材“作为解放区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1]的重要依据。伴随着文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强调和推崇,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纷纷响应号召自觉走向工厂、走近工人,进行工业题材小说的取材与创作,草明便是其中颇有写作实绩的一位。正如何敏和所评价的
期刊
1  西哲爱默生有言:“美是上帝的手书(Beauty is God's handwritin-g)。”在所有关于美的定义中,我独珍此语。  爱默生是19世纪的,人称“美国的孔子”。但他是超验主义哲学,对此孔子不知为不知。尤其这句话说得好,证明上帝亦有人文旨趣,闲来无事,总爱把一些美的想法,随手书之。不过上帝很少签名,上帝不屑为此。  或许上帝会更喜欢中国书法。世界上所有文字皆可手书,但唯有汉字,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