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文学的内容,更多的还是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思想感情等等。这势必会引起语文教学中被教育者的心理共鸣或带有特殊性的各种心理变化,因而使得语文教学中被教育者的心理表现呈现丰富多变和敏感的特色。教学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应高度重视这一点,以加强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心理 心理调控 尊重 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70-02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文学的内容,更多的还是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思想感情等等。这势必会引起语文教学中被教育者的心理共鸣或带有特殊性的各种心理变化,因而使得语文教学中被教育者的心理表现呈现丰富多变和敏感的特色。教学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应高度重视这一点,以加强教学中的心理调控。所以说,教学艺术不仅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情感心理的教育。
按照普通心理学的观点,在一定环境下,某些刺激会引起人们大脑的反应。那么语文教学中都有哪些内容会成为学生大脑的主要刺激源呢?一般认为可以分为:学生准备状况,教师的教学水平,班级的学习氛围三大部分,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学生的准备状况是学生主体对教材接受的前期准备。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的预习过程,预习程度。学生预习是对语文教材的积极介入,但是有两类情况需要注意:其一,预习是因干预促成的,例如教师强制性的命令,家长的硬性规定等,这必然使预习成为被动行为;其二,无目的的预习。这两种预习方式反映在学生心理活动中,都会产生对学习的抑制态度,久而久之会失去预习的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应提倡学生对教材的积极介入。教师对学生心理的调控手段应是鼓励其有效的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对教材形成认识。为了对学生有一种学习氛围的感染,教师可以将预习置于集体的或小组的行为之中,但无论哪种形式,预习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应使其真正做到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见解。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见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促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急于表述自己的这些见解,以满足成功的喜悦,这是预习对学生求知欲的刺激,它使课堂学习进入主动的气氛中。但是这种简单的刺激反映形成,并不能完整地描述学生课堂心理过程。因此,教师课堂上对学生急于表述的见解,不宜即刻做出是与否的判断,对学生的急于成功的心理应加以有节奏的调控,使学生一步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自己见解,其心理满足在这一步步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因而可以保证整个课堂学习中亢奋的学习情绪和最终的成功感。
二、教师的讲学水平是直接关系学生是否爱学的原因之一。教师讲授不仅要知识广博,精深准确,而且应切实注意去挖掘学生心灵的潜能与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实现,并能适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一个教师仅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应如何如何,是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因为“一切刺激——不论由外部或内部起源,都通过个人神经系统的自由传导而不经受预防机制的歪曲。很明显,只有这样的经验才对意识充分有效”(《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流程的调控,在这方面,我做了两点尝试。
(一)乐学生之所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乐学生之所乐。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先让学生自己描绘对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然后提问春给人总的感觉如何?回答是“美”,在学生的思维心理都进入一个最佳状态后,我再放课文录音,结合开头的音乐,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直观的、生动的画面:鲜嫩的春草、芳香的春花、轻柔的春风、细密的春雨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写景状物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接着点几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各幅画面,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读完后,再让学生写“故乡的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品尝了《春》的美,而且学会了写景状物,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教《听潮》时,重点指名学生对“海睡图”、“海怒图”进行阅读。同学们读起来,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通过这样的美读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情感,而且从中获得了无穷乐趣。
采用这样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正因为如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结合课文唱首歌,放放音乐,拨动学生情弦;有时分析到课文动人处,做做最佳手势,或让学生自己描摹、演练,激发学生情感;有时结合学习课文,说说名人的故事,熏陶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
(二)想学生之所想
①必须多予激励,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中,我发现班上有些差生语文成绩时常不及格,我课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谈心,在思想上给予帮助,使差生觉得:老师也在关心他,为他着想,自己又怎好不认真学呢?这对学生其实是一种激励,同时在课堂中,还要做到“机会均等”不能偏心,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差生“露一手”。好生、差生共同提高。
②必须采用“师生合一”法教学。“师生合一”就是把“师”看作是提前学习的人。传统观念把“师”的知识素养看得十分重要,最好是知识的集成者,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实质上,这是一种“灌输意识”。老师的知识多了,灌给学生的知识也多了,一般来说,老师的认知水平当然要高于学生,但是知识无穷尽,特别是现在信息化社会的很多知识,不仅学生“无知”,教师也“无知”,有时,学生比教师还“有知”。老师既是独立学习者,又是参与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实行“师生合一”—多向交流教学,不仅能融洽师生的关系,增添教学的和谐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心理平衡,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心情舒畅。
三、除了教师能动的对教材加以处理之外,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也是要充分注意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其组织的目的,即是经过对整个班级学生心理的调控与把握,以使全体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气氛综合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情感状态,学习态度等等。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有赖于教师对待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
首先作为教师不能心存偏见,不能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尤其要善待差生,增加“感情投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当他取得哪怕是一点进步,也应当立即给予肯定,提高其自信心。若对差生的指教措词不慎,极易导致他们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偏向,“隐其学而疾其师”。
其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初中生自我意识,自尊心日渐加强,一般说来,初一学生课堂答问热烈,只要教师准予发言,就感到兴奋不已。初二学生能主动答问多是成绩好的学生,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对他们自觉答问能产生动力。至于初三学生则不随随便便发表不成熟意见,答问态度慎重,许多问题都得老师指明或用眼睛暗示才有人作答,如发现答错,自觉不好意思,尤其是女生。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自尊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保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眼光,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学生学习兴趣会自然萌发。班级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形成后,将反作用于学生个体身上,使其在学习的小环境中感到兴奋和愉悦,感到同学与教师的信任,因而使学习心态处于一种良性递增的状态中,能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当然,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调控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刺激—反应,它更是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其自尊心的维护,对其心灵潜能的激发上面。只有在教学中有机的协助学生自身主体的确立,教师才能真正驾驭课堂,使教学能有效地,顺利地进行下去,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心理 心理调控 尊重 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70-02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文学的内容,更多的还是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思想感情等等。这势必会引起语文教学中被教育者的心理共鸣或带有特殊性的各种心理变化,因而使得语文教学中被教育者的心理表现呈现丰富多变和敏感的特色。教学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应高度重视这一点,以加强教学中的心理调控。所以说,教学艺术不仅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情感心理的教育。
按照普通心理学的观点,在一定环境下,某些刺激会引起人们大脑的反应。那么语文教学中都有哪些内容会成为学生大脑的主要刺激源呢?一般认为可以分为:学生准备状况,教师的教学水平,班级的学习氛围三大部分,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学生的准备状况是学生主体对教材接受的前期准备。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的预习过程,预习程度。学生预习是对语文教材的积极介入,但是有两类情况需要注意:其一,预习是因干预促成的,例如教师强制性的命令,家长的硬性规定等,这必然使预习成为被动行为;其二,无目的的预习。这两种预习方式反映在学生心理活动中,都会产生对学习的抑制态度,久而久之会失去预习的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应提倡学生对教材的积极介入。教师对学生心理的调控手段应是鼓励其有效的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对教材形成认识。为了对学生有一种学习氛围的感染,教师可以将预习置于集体的或小组的行为之中,但无论哪种形式,预习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应使其真正做到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见解。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见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促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急于表述自己的这些见解,以满足成功的喜悦,这是预习对学生求知欲的刺激,它使课堂学习进入主动的气氛中。但是这种简单的刺激反映形成,并不能完整地描述学生课堂心理过程。因此,教师课堂上对学生急于表述的见解,不宜即刻做出是与否的判断,对学生的急于成功的心理应加以有节奏的调控,使学生一步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自己见解,其心理满足在这一步步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因而可以保证整个课堂学习中亢奋的学习情绪和最终的成功感。
二、教师的讲学水平是直接关系学生是否爱学的原因之一。教师讲授不仅要知识广博,精深准确,而且应切实注意去挖掘学生心灵的潜能与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实现,并能适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一个教师仅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应如何如何,是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因为“一切刺激——不论由外部或内部起源,都通过个人神经系统的自由传导而不经受预防机制的歪曲。很明显,只有这样的经验才对意识充分有效”(《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流程的调控,在这方面,我做了两点尝试。
(一)乐学生之所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乐学生之所乐。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先让学生自己描绘对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然后提问春给人总的感觉如何?回答是“美”,在学生的思维心理都进入一个最佳状态后,我再放课文录音,结合开头的音乐,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直观的、生动的画面:鲜嫩的春草、芳香的春花、轻柔的春风、细密的春雨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写景状物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接着点几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各幅画面,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读完后,再让学生写“故乡的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品尝了《春》的美,而且学会了写景状物,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教《听潮》时,重点指名学生对“海睡图”、“海怒图”进行阅读。同学们读起来,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通过这样的美读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情感,而且从中获得了无穷乐趣。
采用这样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正因为如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结合课文唱首歌,放放音乐,拨动学生情弦;有时分析到课文动人处,做做最佳手势,或让学生自己描摹、演练,激发学生情感;有时结合学习课文,说说名人的故事,熏陶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
(二)想学生之所想
①必须多予激励,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中,我发现班上有些差生语文成绩时常不及格,我课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谈心,在思想上给予帮助,使差生觉得:老师也在关心他,为他着想,自己又怎好不认真学呢?这对学生其实是一种激励,同时在课堂中,还要做到“机会均等”不能偏心,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差生“露一手”。好生、差生共同提高。
②必须采用“师生合一”法教学。“师生合一”就是把“师”看作是提前学习的人。传统观念把“师”的知识素养看得十分重要,最好是知识的集成者,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实质上,这是一种“灌输意识”。老师的知识多了,灌给学生的知识也多了,一般来说,老师的认知水平当然要高于学生,但是知识无穷尽,特别是现在信息化社会的很多知识,不仅学生“无知”,教师也“无知”,有时,学生比教师还“有知”。老师既是独立学习者,又是参与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实行“师生合一”—多向交流教学,不仅能融洽师生的关系,增添教学的和谐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心理平衡,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心情舒畅。
三、除了教师能动的对教材加以处理之外,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也是要充分注意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其组织的目的,即是经过对整个班级学生心理的调控与把握,以使全体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气氛综合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情感状态,学习态度等等。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有赖于教师对待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
首先作为教师不能心存偏见,不能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尤其要善待差生,增加“感情投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当他取得哪怕是一点进步,也应当立即给予肯定,提高其自信心。若对差生的指教措词不慎,极易导致他们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偏向,“隐其学而疾其师”。
其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初中生自我意识,自尊心日渐加强,一般说来,初一学生课堂答问热烈,只要教师准予发言,就感到兴奋不已。初二学生能主动答问多是成绩好的学生,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对他们自觉答问能产生动力。至于初三学生则不随随便便发表不成熟意见,答问态度慎重,许多问题都得老师指明或用眼睛暗示才有人作答,如发现答错,自觉不好意思,尤其是女生。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自尊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保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眼光,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学生学习兴趣会自然萌发。班级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形成后,将反作用于学生个体身上,使其在学习的小环境中感到兴奋和愉悦,感到同学与教师的信任,因而使学习心态处于一种良性递增的状态中,能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当然,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调控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刺激—反应,它更是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其自尊心的维护,对其心灵潜能的激发上面。只有在教学中有机的协助学生自身主体的确立,教师才能真正驾驭课堂,使教学能有效地,顺利地进行下去,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