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hxum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随着年龄的不同有顯著差异。一般来说,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递减,转为对英雄人物题材、惊险神秘题材感兴趣;五年级的小学生对趣味、知识性和大赛类的课外读物等产生兴趣。学习成绩好的小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传记和自然科学等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喜欢读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枪战等方面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课外阅读工作,把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放在第一位,追求学生阅读兴趣的持久性。课外读物最好与课堂教学相关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指定一定范围的读物,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
  在阅读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大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一边读一边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深刻理解。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阅读时机,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通常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经常开展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真正使课外阅读恰到好处。
  二、养成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就会有阅读的渴望。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交流阅读的情况、阅读的内容以及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还可以在正常的语文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推荐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制订个人阅读计划,监督学生的阅读过程,不定期地抽查学生阅读情况,真正把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举办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如故事会、读书博览会、朗诵会和小学生沙龙等,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归纳成故事,讲授给大家听;有时还可以通过朗诵会的形式,让学生朗诵一篇自己喜欢的课外文章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师最好定期给学生制定一个阅读目标及要达到的效果,还可以根据低、中、高年级不同特性,对学生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可以通过阅读用简单的图画描绘出阅读的内容、中年级可以通过制作阅读卡片检查阅读量、高年级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了解学生阅读的时效性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交流的形式,检查、督促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对于课外阅读突出的学生,应及时激励,保证阅读的稳定性。只要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扩大视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内涵。
  三、传授给小学生好的阅读方法
  1. 精读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仔细阅读,通过精读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生首推的阅读方法。
  2. 快速阅读法。这种方法是要求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阅读,做到一目十行,从文字资料中迅速收取有用信息,去除无关信息。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
  3. 标记法。这种方法是在阅读的书上画出各种各样的标记,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并写下自己的随感。这个过程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只有多读多思,勤画勤写,阅读才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加强课堂的阅读指导
  教师课堂的阅读指导,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应该把指导学生的阅读放在教学的首位,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方法,尤其是在课文的讲解中应该把学生的自主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明确教师讲授的部分和让学生阅读达到的效果。
  阅读课文前,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时间、地点和线索等方面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复述阅读后的课文大致梗概,提炼课文的中心思想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又达到了掌握课文内涵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根据阅读课文的内容,通过形声、摹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阅读训练。大量的语文教学证明:恰当的课堂阅读指导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课堂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一、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那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想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他们提升阅读水平,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养成良好性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现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和劣势智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能在自我的优势领域更好地成长,找到自信,和其他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  一、以优补差,发挥后进生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势,我们不要对孩子一概而论,要充分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后进生能够找到自身优势。我班有个男孩子,学习上一塌糊涂,而且脾气有些古怪,不太合群。在课堂上无论谁的课都不发言,只是做个
一、引导学生树立写好字的意识  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写好字的意识,其他客观因素都是枉然。教师应该先让孩子认识到写一手好字受益终生。比如,有人调查了古代帝王、书法家和文学家的寿命,结果书法家的平均寿命远远超过其他两类人;也可以讲讲身边人写好字的故事,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字写得漂亮会博得周围人羡慕的目光。这样,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且能大大激發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二、养成良好坐姿与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情境能在课程开始就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设计运用得好,会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源于生活,设置冲突  导入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可能发生。在此设计中,选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实际和问题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让学生去面对一个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
“老师,在您看来,学习是为了什么?”我才刚落座,男孩就很直接地问道。  “直奔主题”的问法,说明他的内心没有丝毫的顾虑,渴望得到答案的动机很强烈,于是我反问他:“为什么这么问呢?”  “今晚的班会课,老师提了这个问题,而一直以来,我所烦恼的也与此有关。本来我到这里读书,就想着努力学习,拿到好成绩,但是……”他话锋一转说,“我有个表哥,他上的是一所很差的中专,毕业后却找了份很不错的工作,有很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