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思维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y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课堂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一、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那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想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就要有创新意识,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数学课堂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平台。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它可以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尽量让学生手、脑、口紧密结合,使其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把新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比的应用”这节课时,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次操作来理解比例。第一次操作:让学生往水杯里加入1勺糖,3勺水,学生很快脱口而出糖与水的比是1:3。教师借机追问,从这个比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得出:糖占1份,水占3份;糖是水的1/3,水是糖的3倍;糖占糖水的1/4,水占糖水的3/4。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轻松地弄明白了糖、水、糖水三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每次加入的糖和水的量不同,那么糖水的浓度就不同。在这节课中,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样的课堂,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
  二、探索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1.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培养思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从中领悟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如,教学“9+2”时,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解决这个知识点的关键是让学生找出计算方法。如何才能让学生很快地算出“9+2”得几,并且把计算的过程印在头脑中呢?这就要看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了。那么,最好的方法还是动手操作。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看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得数,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分析、怎样判断、怎样推理、怎样选择方法、怎样解决问题。孩子们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但理解了“凑十法”,而且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到许多干扰。因此,必须有教师的帮助才能顺利促进学生思维的定向发展,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如,在教学“9+3”时,由于有前一节课的操作基础,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怎样摆小棒才能很快求出得数?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展示“凑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知识由抽象转变成直观表象。这再一次的“凑十”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学生思维形成一定基础后,再由学生自己操作,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这个过程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表象,而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渐渐的形成。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形象思维准确地计算。例如:在教学“8加几”、“7加几”时,由于前面的几次摆小棒让学生经历了“凑十”的过程,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渐渐地形成。所以,在“8加几”、“7加几”的教学中不需要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利用已经形成的形象准确地计算。
  总之,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最佳手段,也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能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顺利迁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展学生的思维。
其他文献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着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愈来愈受到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了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下面简要的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如果有了一种迫切探求的欲望,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要想方设
一 、“点”——树典型育全面  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形,班里的46名学生就是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点。一个点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精彩内容。因此,我在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同时,留心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不同点的教育,从而带动整个面,教育整个面。  一次,当大家背起书包急切地准备放学回家休息时,一男同學灰头土脸地走进教室,见此情景,我十分感动,于是灵机一动,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及时表扬了他
一、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方法是90年代初提出来的,这种教学经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指事、形声、会意、象形、假借、转注的这几种造字方法,运用直观的方式来记忆字形,从而达到识记汉字的目的。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纷纷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之中。  字理识字图是有效识记象形字的好方法。画出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由图学生们就会看出字形字义。比如鸟巢的巢;画一个人手拿树枝,就会写出“支”;画一
一、教师备课要重视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改语文教材选编了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蕴涵作者浓浓的感情,极富教育意义。教师备课时要反复读,把那些新编的陌生的课文读熟、读透,把自己的情融入文本中,陶醉在语言文字中。备课还要仔细阅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师教学用书》,特别是“教学建议”要采纳、落实,更要灵活运用。备课要备教学方法,学生怎样才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