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 养高素质信息科技人才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邮电大学自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历代的建设者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以振兴民族信息通信事业为己任,培养出一批批无私奉献、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信息科技人才,为国民经济特别是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这一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北邮人不断开拓向前,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管、文、理相结合,在信息通信领域有着突出优势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全国重点大学。
  
  一、“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是强校之源
  
  1.国脉所系,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铸就了“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提出,“通信是国家的神经命脉”和“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在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3年10月批准了邮电部组建北京邮电学院的报告。
  建校之初,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北邮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学校于1955年正式招生。学校在新中国邮电通信事业“严重的落后,传统的保守”形势下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掀开了新中国邮电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创业的艰难,办学的艰苦,在学校创业者的心里深深地打下了“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烙印。50多年来,北邮人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就。1956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高校;1960年跻身于全国64所重点高校行列;1980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九五”期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61所院校之一;2000年试办研究生院并于2004年成为全国57所获准正式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05年在50周年校庆之际,实现了信息产业部与教育部的共建。
  2.继承和发扬“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学校全面开展科技攻坚,引领行业发展
  新中国的邮电通信,从手摇磁石电话机起步,经过步进制、纵横制到程控交换,从共电、载波、微波到光纤通信,从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缆到卫星通信,学校的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就是沿着通信技术更新换代的轨迹成长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通信行业的发展就是学校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见证。
  建校以来,北邮人始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留下了孜孜不倦、辛勤探索的闪亮足迹:出版了周炯槃院士撰写的我国第一部《信息论》专著;在“6401大会战”中成功地攻克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难关“连环码——卷积纠错码”,为我国第一个数据通信系统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全国最早开展了大气光通信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实验电视台;在全国率先开出微波和光通信课程;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Gbps ATM交换机(BTC-9500)。“九五”期间,世界通信领域出现的ATM交换技术、MPLS技术、智能网技术、TMN网络管理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CDMA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智能网技术、全光通信网技术、OTDM超高速光通信技术、彩色电视信号编码压缩技术、基于内容的信息安全监控技术、远程网络多媒体教育技术等主要高新技术,几乎都是在我校首先实现突破,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国家通信网络的现代化建设。“十五”期间,学校又取得了以“下一代网络管理与控制方法及系统”、“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光通信与光电子前沿技术”和“密码与信息安全”为标志性成果的一大批科技成就,进一步推动了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与革新。
  2004年以来,学校的科学研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政府资助项目方面,主持与合作参加的“973计划”项目4项;在新启动的“十一五”“863计划”项目中,仅2006年就有21个项目获得资助,在全国同领域的获批项目中位居第二。获得国家奖、省部奖和社会力量奖19项,其中任晓敏教授研究组的“高速窄线宽可调谐的解复用光接收集成器件及其关键制备工艺”荣获“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5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两个。加强和推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工程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工作,创建了归国留学生创业园,孵化出“中关村十佳创业企业”两家。2007年7月,学校高分通过了军工科研生产一级保密资格审查认证,成为教育部唯一一所拥有这一资格的直属高校,为学校发挥信息科技优势,在国防军工科研领域作出更大贡献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是育人之魂
  
  1.北邮精神孕育了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学校老一辈教师满怀赤诚,鞠躬尽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后来者无言地传递着北邮精神的火炬。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接过薪火相传的北邮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们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以叶培大、周炯槃、陈俊亮、徐大雄四位院士为代表的学校教师,恪守师德、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从严执教。他们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工作;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课堂下,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学术研究;恪守学术道德,主动抵制学术腐败。叶培大院士极为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认为“忽视基础将永远落后”,在多种场合反复教诲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一定要勤奋刻苦,锲而不舍。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根本谈不上创新”。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顾畹仪教授从教20多年来专心从教,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取得多项教学成果。由她主编的《全光通信网》一书发行两万余册,受到业界的普遍好评。她带队完成的1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几乎全部得到“A”或“优”的评价,先后6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
  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学校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踏实勤勉,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努力探索科技前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会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激励学生努力成才。作为学校开创者之一的沈树雍教授在执教的40余年里,因为工作需要4次改专业,而且改一行爱一行,改一行精一行。沈教授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坚持为师生义务开办了8年“新软件讲座”,直到后来右眼失明、右耳失聪、双肾衰竭才被迫中止。沈教授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一代代师生广为传颂。学校教师非常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计算机学院廖建新、王柏等多名教师每月从工资中拿出200元钱,一对一地资助了20多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不间断,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优良的师德师风不仅为学生所称颂,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了多项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奖3人,全国模范教师奖1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两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两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3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奖两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6人次,北京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0人。2007年,蔡安妮教授获得了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章继高教授因长期在电接触领域的不懈研究,荣获2007年IEEE霍姆科学成就奖,成为全球首位获得这一著名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2.北邮精神熏陶了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北邮学子
  50多年来,北邮精神在代代北邮人的传承中,不断内化为莘莘学子的内在品格和行为准则,并随着遍布大江南北的北邮学子向全社会辐射。
  在校期间,北邮精神成为学生们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他们勤奋刻苦,敢于创新;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关心社会,甘于奉献。近3年,全校必修课程考试成绩优良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平均成绩在75分~80分之间,成绩稳定,符合正态分布;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一次通过率>81%、累计通过率>95%,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大学生在参与数学、物理、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133人次,其中90人次获国际级奖项、396人次获国家级奖项、647人次获北京市级奖项;本科生考研率>37%,毕业率>97%,学位授予率>95%,就业率>98%。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学校在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走向社会,北邮精神成为北邮校友事业成功的内在因素。分析毕业生的成功经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胸怀祖国、从基层做起,与一线职工一起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养成了务实肯干的作风,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和各级领导干部。建校以来,学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1万余名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他们当中,有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有业界的领军人物,有知名的专家学者,有企业的技术骨干……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们都默默践行着“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是腾飞之翼
  
  1.历代北邮人在信息通信领域确立了北邮的优势地位,成为学校办学的突出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把“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作为兴校、强校的动力源泉,明确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科学确立办学思路,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以信息通信主干专业为核心和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并很快使这些专业的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确立了“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近年来,学校通过“211工程”建设和“111引智基地”建设,学科布局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学科优势由通信领域向整个信息领域的扩展。时至今日,学校的学科已经发展到涵盖9个学科门类,涉及18个一级学科,初步形成了工、管、文、理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学科架构,成为国内培养信息通信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校。
  学校在信息科技领域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学科完整水平高,所有信息通信相关学科都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或博士点,在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定中,学校的两个一级学科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并始终保持在全国重点高校前列;二是建有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三是拥有一支以院士领头,长江学者、杰出青年、跨(新)世纪人才等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四是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的标准有21项被国际电联采纳,74项成为国内行业标准。
  2.“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将成为当代北邮人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腾飞之翼
  当前,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学校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大刀阔斧地启动了新一轮改革。
  学校的改革重点聚焦在3个方面。一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在强化传统学科的固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突出重点和特色,重视发展基础学科和带有信息特色的管理、经济、语言文化、艺术、法律等新的学科群,逐步形成通信、信息学科异峰突起,工、管、文、理群峰竞秀的战略格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努力提高师资水平,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尤其要在大师级人物的培养和引进上取得突破。二是全面推进校园建设,以创造一流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优先推进本部校区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新校区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条件。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和政策导向,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体现的是学校追求卓越的不懈努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科建设、校园建设,还是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都需要广大师生甘于奉献、志存高远、顾全大局。历久弥坚的北邮精神恰恰为学校新一轮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为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和优势的北京邮电大学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北邮人将继续弘扬“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开拓进取,阔步前行,为党和国家再建新功。■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王殿儒,男,83岁。现任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积极向灾区捐款,永葆革命本色;在他的领导下,该党支部被评为2007年~2009年和2009年~2011年度校级先进党支部。  作为一名党员,他永葆革命本色  王殿儒同志坚持参加每月一次的组织活动,从不间断。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已经81岁高龄的他,有一次本来预约到医院看病,得知学校要召开大会,主动推迟了看病时间,准时参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党委隶属于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下设37个党支部,共有625名党员。2011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学院团委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近5年,学院4次被评为学校“年终综合考评一等奖”、4次捧得学校最高奖“思源杯”,是学校年终考评获奖最多的学院。  成绩的取得,源于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自觉用学院事业发展的成效衡量和检验党组织
高等外语院校作为世界各种语言文化的交汇点,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历史重任。  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于1986年召开首届年会,迄今已经延续了27届,每所学校都会派出校领导以及校办、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领导参加,是全国外语院校最高层次的小型研讨会。  一年一度举行的会议与时俱进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为促进我国外语院校间信息交流、经验传播、理论研讨、创新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
“谭霈生教授最大的特点是自我批判意识非常强,永远不满足于自己。这是一种对于真理执着追求的胸怀和视野,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探索。这种精神贯穿于谭霈生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始终。和谭霈生一起生活,在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领域共同耕耘了几十年,我的最大感受是:他总是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从做学问,到他的兴趣爱好,一直到他对人、对生活的态度,他总是给你惊喜。他永远向着完美的方向改变,始终让你觉得他是一个‘新人’。”——
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是一个数量较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既有与其他类别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加强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基本状况  
迎着2010年的曙光,改版后崭新的第一期《北京教育高教》与您见面了!她依托首都高等教育系统,凝聚着编者、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血。2010年,本刊将和首都高等教育一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新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回首过去的一年,首都高等教育系统战胜了规模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着“十一五”规划既定的方向,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教育高教》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分析、选用及设计能力。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是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机械工程工作的必备基础。传统的教学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通常是先理论后实践,即先讲授理论知识,最后以带式运输机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针对这一现状,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探索
闫拓时,1956年10月生于陕西省户县,1982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教授。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处长,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北京高校德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2006年12月起任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闫拓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独到的思考。先后在《北京教育》、《思想政治
梅汝鸿,男,1938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1963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1998年6月退休。  梅汝鸿教授在我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陈延熙教授(1914年~1990年)的指导下,创立了“植物微生态学”,开创了“益微”产业。他长期从事植物微生态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教学工作,并从事微生态制剂生产与应用、果树病害、图传病害等研发工作,培育组建了一个有朝气能战斗的团
张岱霞,女,1943年生,汉族,教授。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控制系计算机专业。曾任北京开放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北京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副会长,成人教育协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会长,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研究会会长。2004年退休后继续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工作。  张岱霞教授在计算机科学、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