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位于新形势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开始逐步突出,如何打破大学生就业难的僵局,对于目前来说将是一个重点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大学生们也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平时多注意练就过硬的本领,只有做到脚踏实地,才能让自己在就业上掌握住主动权,并且能够在就业和创业两者间做出合乎自身的正确选择。本文将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来展开深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引言: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的,社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开始趋向于白热化,这就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再加之,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高校自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高校大学生们的就业率和社会,及各行业的供需关系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等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大学生毕业自身造成的就业难
在如今的时代,许多高校大学毕业生们思想中存在着不合时宜的就业观念,以及脱离现实的职业价值取向,间接造成了因为自身原因而带来的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一方面主要是就業观念上普遍的趋向于僵化和陈旧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报以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强调于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拒绝到偏远和落后的中西部等偏远地区,以及一些基层单位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大学毕业生们又把眼光过分的投射在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上,普遍的存在着不肯放下高架子的不良现象,同时,也缺乏着深入基层的脚踏实地精神。再加上,有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实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来自于大学生自身的种种因素也逐步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高等教育本身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现状,计划经济所遗留的痕迹依然存在,高校中缺乏着应该具备的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并没有与市场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层次比例上明显和实际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个正比,而同一时期上的招生人数层次结构和就业率是呈现出反比的;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对于目前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存在有问题的。多年以来,大部分的高等学校里的学科专业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渊源来创办的,也正因为学校没有及时的去了解和掌握住市场的需要,使之各方面的专业学科课程因脱离实际的社会现状,而变得愈加的趋向于僵化的模式。这也将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们的最终就业方向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大学生们对于自身能力应作出适当的提升和调整
作为一名德智体兼备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就业环境,应该要对自身能力作出一个适当的提升和调整,使之能够更好的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首先,大学生们应该要转变自己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从社会和家庭,以及市场的角度出发,抛弃之前所固有的“社会精英”的老旧情结,给自己重新树立一项新的就业观。其次,要懂得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主动的掌握住就业的主动权,并清醒的意识到优胜略汰的市场法则,要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只有练就过硬的本事,才能在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主动地位。最后,如果有兴趣和能力想要去实现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妨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找准市场中潜在的商机,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学校学到的专业化知识,走出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这样,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高校应对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革
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对自身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个适当的改革,使之更加能够适应于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高校教育应该要面向全社会和市场,要以市场的需求为标准,合理的去调整本校内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让招生计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能够趋向于平稳,缩减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招生人数;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这就需要就业部门和相关人员等的积极配合,将就业指导这项工作彻底落实到学生们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高校只有做到对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有效改革,才能让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困境时有一定的勇气面对。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不仅来自于学生们自身能力的缺乏,而且也有高等教育本身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这只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大原因,一些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其他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面对就业难这个问题,大学生们应该要学会对自身能力作出适当的提升和调整,高校也应该要对本校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革。同时,有关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也应该要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云鹏.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1):101.
[2]黄文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15):225-226.
[3]宋浩,范琳琳.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0-180.
[4]贾佳,董杨子,李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3):125-126.
[5]孙慧敏,田保状,张小村,等.浅析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z1):433-435.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引言: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的,社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开始趋向于白热化,这就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再加之,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高校自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高校大学生们的就业率和社会,及各行业的供需关系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等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大学生毕业自身造成的就业难
在如今的时代,许多高校大学毕业生们思想中存在着不合时宜的就业观念,以及脱离现实的职业价值取向,间接造成了因为自身原因而带来的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一方面主要是就業观念上普遍的趋向于僵化和陈旧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报以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强调于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拒绝到偏远和落后的中西部等偏远地区,以及一些基层单位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大学毕业生们又把眼光过分的投射在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上,普遍的存在着不肯放下高架子的不良现象,同时,也缺乏着深入基层的脚踏实地精神。再加上,有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实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来自于大学生自身的种种因素也逐步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高等教育本身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现状,计划经济所遗留的痕迹依然存在,高校中缺乏着应该具备的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并没有与市场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层次比例上明显和实际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个正比,而同一时期上的招生人数层次结构和就业率是呈现出反比的;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对于目前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存在有问题的。多年以来,大部分的高等学校里的学科专业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渊源来创办的,也正因为学校没有及时的去了解和掌握住市场的需要,使之各方面的专业学科课程因脱离实际的社会现状,而变得愈加的趋向于僵化的模式。这也将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们的最终就业方向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大学生们对于自身能力应作出适当的提升和调整
作为一名德智体兼备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就业环境,应该要对自身能力作出一个适当的提升和调整,使之能够更好的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首先,大学生们应该要转变自己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从社会和家庭,以及市场的角度出发,抛弃之前所固有的“社会精英”的老旧情结,给自己重新树立一项新的就业观。其次,要懂得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主动的掌握住就业的主动权,并清醒的意识到优胜略汰的市场法则,要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只有练就过硬的本事,才能在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主动地位。最后,如果有兴趣和能力想要去实现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妨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找准市场中潜在的商机,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学校学到的专业化知识,走出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这样,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高校应对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革
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对自身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个适当的改革,使之更加能够适应于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高校教育应该要面向全社会和市场,要以市场的需求为标准,合理的去调整本校内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让招生计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能够趋向于平稳,缩减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招生人数;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这就需要就业部门和相关人员等的积极配合,将就业指导这项工作彻底落实到学生们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高校只有做到对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有效改革,才能让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困境时有一定的勇气面对。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不仅来自于学生们自身能力的缺乏,而且也有高等教育本身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这只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大原因,一些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其他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面对就业难这个问题,大学生们应该要学会对自身能力作出适当的提升和调整,高校也应该要对本校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革。同时,有关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也应该要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云鹏.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1):101.
[2]黄文德.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15):225-226.
[3]宋浩,范琳琳.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0-180.
[4]贾佳,董杨子,李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3):125-126.
[5]孙慧敏,田保状,张小村,等.浅析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z1):433-435.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